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第一中学 674100
【摘要】以李文炳老师的课例《阿房宫赋》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文言文教学艺术,并从课堂结构、课程内容的点拨、教学生成三个维度展开,结合课例总结李老师课堂教学的特色以及示范价值,点明学习借鉴的关键之处,以促进我们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课堂结构 内容点拨 课堂生成
《阿房宫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的一篇课文。《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讲究铺陈和声韵,本文集声采、文采和神采于一体,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学生在声采、文采和神采上有所感悟,能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才算是读懂了文本,读活了文本。下面就课堂结构、课程内容和师生对话三个维度对李老师的课例进行品析。
一、行云流水的课堂结构
李文炳老师的整堂课,文本理解和教学价值的实现是一致的,如同放舟河中,缓急迂回,皆随流水。
从学过的《江南春》导入,让学生思考“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杨慎建议改‘千里’为‘十里’,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谁错了?”这一导入既有温故知新之效,更为理解古代散文创造形象的方法和视野做好铺垫,然后水到渠成地进入了课文。
整堂课分为三章:声采、文采与神采、余音尾声。第一章声采又分为听诵默读和明了“赋”的文体特征两个乐章。李老师当堂诵读《阿房宫赋》,让生感受文章的声势情采,随手勾画精彩语句,注意韵脚变化,难字正音。众所周知,文言文学习必须强化背诵,因为语言学习的规律是模仿,模仿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背诵,实践证明背诵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质量。李老师示范朗诵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感知阿房宫的形象。
第二章文采与神采,李老师设置了五组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十分钟:第一组讨论名词的文采及其与形象创造之间的关系,第二组讨论动词的文采及其与形象创造之间的关系,第三组讨论短句的表达效果,第四组讨论疑问句的表达效果,第六组讨论伏笔勾连的运用及其效果。这四组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了杜牧《阿房宫赋》的谋篇布局之美:文章先是铺陈描写宫中生活的荒淫和奢靡,这是体物;接着议论阐发,秦王朝的大兴土木,骄奢淫逸,致使民力大困,这才是秦亡国的根本原因。这一环节学生不仅积累了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和句式,在分析了讨论的过程中抽丝剥茧,感知了阿房宫的形象,逐步把握文中“艺术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第三章余音尾声为背诵全文,这一设计有利于学生再一次从形象入手欣赏散文,感知声采、文采和神采的关系。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美感认知上提高的同时,写作方面也能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精当巧妙的点拨艺术
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解决学生学习的疑惑和困惑,有疑释疑,无疑生疑,要实现这一价值就在于教师的点拨。点拨之功最能反映教师对学生学习疑点、文本难点的把握水平,这种巧妙的点拨在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俯拾皆是,如:
师:刚刚已经朗诵完《阿房宫赋》,大家都勾画了押韵的字,那么声韵的平仄和阿房宫的气势有什么联系?
生1:押韵的字是“毕”、“一”、“日”、“兀”、“出”,但是看不出气势怎样。
师:文章是押韵的,但是不像律、绝诗中一样只押一个平声韵部,而且一韵到底,而是平仄不拘,转韵自然,为何如此?
生2:声音高低不一样。
师:对,声音的高低起伏,犹如那阿房宫的高高低低。这也就是赋的特点之一。华丽铺叙,夸张、渲染。
《阿房宫赋》是一篇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理解声采是课文的关键,当学生不能理解声势情采的情况下,李老师并没有提示,而是调整自己的提问话语,进一步聚焦问题域再予以引导。李老师的点拨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赋的文体特征,而且让声韵形象化。
再举一例:
师:要写出铺叙华丽、文采斐然的文章,想一想,该多用哪种词性的词?(名词、动词、形容词)
生1:动词吧!
生2:形容词。
师:嗯,形容词,比如我们在形容一个人的时候,这是一个善良、勤奋、漂亮的女同学。
生(合):对......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第一段,看看是名词多,动词多,还是形容词多。
生(合):齐读第一段。
师:什么词多?
生(合):名词。
师:就像我们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什么词最多?
生(合):名词
师:对了,1988年诺奖获得者布罗茨基的写作秘诀就是少用形容词,多用名词和动词。
当学生的回答在教师的预设之外时,李老师不忙着给出答案,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与学生对接之后再予以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得出答案,从而达到关键处化开,困惑处通透的效果。
三、不露痕迹的精彩生成
生成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的、随意的活动,它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动态过程。
课堂的动态生成离不开师生间有深度的对话,李老师在处理下面这一教学环节时用心灵与心情学生对话,。
师:“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来于秦。‘辇’字突出什么场面形象?”
生1:“辇”字写出了富贵和场面的宏大。
师:对的,写出了场面的宏大。还有吗?
生:(沉默)
师:板书“辇”,让学生观察这个“辇”字。
生2:两个人拉着车。
师:对,很好。是两个人拉着车,足见豪华和拉来的人之多。大家还记得鲁迅在描写孔乙己腿被打断以后来到酒店是用了哪个词?
生3:爬
生4:摸
师:用了个“走”字。
生(合):走?
师: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当孔乙己双腿健全时,可以忽视他来到的方式,然而当他腿断了,就不能回避。鲁迅只用了短短的一句,“见他满身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就一个“走”字写出了鲁迅的悲天悯人。
李老师的这一问题,让我们体会到了鲁迅叙述在抵达现实时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同时体悟到汉字的张力,这就是生成。
文言文在现行高中教材中所占的篇幅分量大,高考中文言文试题
所占的比重也大,加上诗词鉴赏和默写题,高考分值30多分,文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
李老师这堂课在师生亲和的对话中缓缓流淌,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李老师选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设计的问题都是落在具有思维挑战、有讨论质疑空间的地方,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在这里打弯、碰撞,以激发思维的火花,引爆灵魂的顿悟。
不管是在问题的设置、课程结构的处理、课堂教学的点拨方面,还是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通过感知汉字的声采、文采和神采,可以把阿房宫读“大”,也可以把阿房宫读“小”,最终把阿房宫读活,正所谓“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