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2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

何智慧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高桥镇人民政府 四川 巴中 636650


摘要:在现代的乡村建筑改造设计中,设计者将可持续理论与乡村建筑改造结合在一起。可持续性的乡村建筑改造也是目前阶段比较值得提倡的设计理念。在可持续性理念下的乡村建筑改造中,因地制宜是需要的,通常将当地的建筑材料特色结合在建筑设计中,做到建筑中的环保绿色的设计目的。建筑改造设计中也可以设计一些合院型方式,有利于形成一些微气候,对于建筑的节能也有利处。因此通过以下建筑案例作品分别阐述在乡村建筑改造中的可持续性的体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背景;乡村建设

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住宅建筑,作为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及居住地,既要符合当地文化习俗,又能满足村民在农村生活中便捷适用、经济节约的基本需求,因地制宜,建设风格多样的住房,发展美丽中国新农村,此文以独特的视角切入点研究农村住宅建筑新模式,以创新的理念和思路来展开叙述。

1乡村建设的路径及应用价值

乡村建设(以下简称乡建)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以投资建设、发展农业的方式提升乡村产业水平,通过旅游开发、产业文创等方式吸引游客,号召村民回乡创业;二是基于现有的乡村研究作乡村社会改造实验,以此来激活乡村,改变乡村空心化的现状;三是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及乡村遗产,对乡村的历史建筑采取保护措施,同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保护乡村的传统工艺等;四是开展公益活动,乡村支教、扶贫、助学等,从思想和教育方面改善乡村的社会环境。乡村建设需要综合各个学科,单从某方面展开乡村建设的实践都较为片面。乡村建设中的设计参与较多,但多停留在实践层面,设计学视角的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目前尚少。本文从设计学视角研究我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路径及模式,思考设计学界对乡建问题的认识及价值取向,从艺术乡建、乡村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体验式活动及社会实验多方面进行实例分析,提出设计乡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同时对现有的诸多乡村建设模式进行剖析,为设计参与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2研究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领域的具体实践。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城乡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持。2018年两会中提出的关于建设乡村的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都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其主要表现为:进一步丰富其内涵,进一步加大其建设力度,进一步明确其重要性。

2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2.1土地利用不合理

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让城市对农村产生极大的虹吸效应,大批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且长期居留城市。农村劳动力的减少,直接造成大量的耕地和宅基地被闲置。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9年4月共同发布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8-2019)》显示,近年来我国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日益普遍,2018年农村宅基地闲置程度平均为10.7%。另据测算,全国约有24万hm2农村宅基地空置。不仅如此,农村“空心化”导致的村落衰败和合并,也让农村的中小学、村委会、医务室等不断减少,从而闲置了大量的非农建设用地。在大量农地闲置的同时,我国对农地入市的限制还比较多,农民的“金饭碗”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依然有难度。

2.2传统的建筑文化内涵渐失

乡土建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比较漫长,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文化活动中慢慢规范起来的,虽然没有专业的建筑师对其进行规范设计,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工匠深深扎根于乡土,显然,他们比我们更熟悉乡土建筑的演变过程及价值所在,不犯天、不犯地、不犯人是他们最朴素的设计理念,实现自然环境、邻里关系及文化信仰的融合共生是乡土建筑的最高理想。当然,乡土建筑其中蕴含着的传统虽然深厚,但是非常模糊,受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很容易盲目的对标现代城市的发展,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从方案构思到材料的使用便利地模仿现代建筑的理念和做法,将古村落可以打造成一种文化空间的假象,摒弃了传统的建筑格局及建造工艺手法,使得乡土建筑失去了传统和灵性。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

3.1创新建筑类型

调查研究得出,村民住宅建设需参考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主导产业特点,贯彻“一户一宅”的政策特色,对住房建筑类型开展创新。我们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在第一产业为主的村庄,主要布局低层独院式联排住房;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村庄,通过引导村民的思想,布局多层住房;适当控制对独立式住房的建设数量;而旅游型村庄,则重点参考旅游接待的需求点。

3.2建筑的材料的重视

建筑的外立面材料采用当地的砖石材质进行相应的组合设计,门与窗的材质也采用当地的木头材质,比较节能与环保,尽量减少当地的资源浪费,实现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立面改造中也采用将竖向的砖石形成一种条纹状在立面中进行相应的装饰与设计,设计的目的是与建筑改造中的结构进行相应的连接。

3.3乡村规划

乡村规划目前是开展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乡村快速发展,乡村规划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如:拘泥于乡村的空间问题,缺乏对乡村社会的关注,对乡村需求的认知不清晰;乡村实践经验不足,缺乏落地性;社会责任感欠缺等。但也有较为突出的乡村规划案例,通过一系列的规划及措施,对乡村的产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3.4创新住宅布局

关于住房组群是否要密切结合地形来灵活布局,也是我们的探索内容。例如山地丘陵地形住房规划设计需认真考虑和选择坡面的朝向、地带的选择、地形的变化、层次的规划等;滨水地带住房规划设计必须认真加入河流与道路的关系、住宅用地的完整度、防洪安全的需求和滨水环境的创造、景观优势的体现。平坦地形的住房规划设计相比较而言会较为普通,因地形平坦,土地受限制因素较少,住房设计、群体组合的空间布局更容易达到合理性,也能进一步探索对具体环境的充分利用,做到不同情况不同思路多种方案的创新。

3.5动态有机的保护

乡土建筑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产,村民有改善环境的需要,但也有保护文化的要求。人们在追求舒适便利的居住条件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造,但是要避免对乡土建筑进行大修大改,保持乡土建筑原有的文化底蕴。居民和乡镇工作人员要树立很强的责任意识,有关部门制定强有力的保护制度,各部门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

结束语

从乡村建筑的规划形态出发,形成相应的组团与院落布置形态。也从建筑的材料出发,形成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体现材料的乡土性,建筑的可持续性。建筑改造中庭院的置入也可以让当地形成微气候的变化,给建筑带来新的空间体验。最后从建筑的结构为切入点,将建筑结构与材料相互结合在一起,也在某种程度上让建筑得到更新,也是可持续理念在建筑改造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菁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9(12):42-43.

[2]任永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家风建设若干思考[J].开封大学学报,2019,33(04):5-8.

[3]朱丹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建设的规划思考[J].地产,2019(24):33.

[4]阳月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探析[J].新西部,2019(35):13+15.

[5]黎熙舟.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体系建设[N].钦州日报,2019-12-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