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德化县实验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当、自然协调地运用体态语,艺术地运用表情、手势、眼神及身体距离,针对学习的内容及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有价值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活动,能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更乐于学习。达到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学习情绪、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以无声胜有声。
【关键词】非语言艺术;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当人类有了思想,为了生存,需要交流时,肢体就已经参与了。以往教学中,肢体语言只在语文课堂上应用较频繁。这是因为语文课堂讲究的是自由发挥,描述形象,感情充沛等,学的是感性的知识。而数学课堂则不然,它要求用词精炼准确,故内容枯燥乏味,知识抽象符合逻辑推理,掌握的是理性的知识,不需要过多的感情因素。因此,肢体语言应用较少,一般应用在数学的课堂评价上。随着旧课堂格局的打破,新课堂格局的产生和发展,我认为非语言艺术将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中将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频繁。数学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有意作出的表情、动作和姿势的总和。也有人把非语言因素称为体态语或肢体语言。教师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来传达情绪或讯息给学生,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本论文将由面部表情、手势、眼神接触、身体接近与姿势来说明小学数学教师运用非语言因素的必要性;及善用非语言艺术教学的效果。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数量关系
受年龄因素的影响,低年级的孩子更容易接受较为直观的东西,所以老师就要把授课的内容直观化,通过手势或肢体的配合,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用最简单的形式表达给孩子,使孩子的思维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例如,在低年级进行数量求和的课程时,老师可以采用夸张一点的手势,用两只手分别比画出想要求和的两个数字,然后再把两只手合在一起,意思告诉同学们要把这两个数字加起来也就是求和,在做手势的过程中,配合有声的语言表达:“左手和右手合在一起就表示要求它们的总数,合在一起也就是加到一起,所以合起来的问题就可以用加法进行解答……”,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易懂,孩子们一下子就掌握了。如果是求剩余问题的课,老师就可以采用加法问题的反演,先用两只手合在一起比划出总数,然后用一只手比画出一个减数,另一只手的数字就是剩下的部分了。
二、通过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从而提高理解能力
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它和数学的分析能力是成正比的,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其一表现在数学分析能力离不开数学基础知识的扎实功底,而数学基础知识的不断加强又促进了数学分析能力的提高;二是只有确实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技能和技巧,才能为提高数学分析能力提供帮助。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深度又受到数学分析能力的影响,比较来说,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相对容易一些,但数学分析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对所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反复的训练和强化,才能有效促进数学分析能力的提高。在知识的累积过程中,一般都是老师在课堂上用特定的教学语言,系统地把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分析能力通过有声语言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们,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配合适当的无声肢体语言,则会事半功倍,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处可恰当地引用一句诗词:润物细无声。举个例子,在学习“米和厘米”这节课时,低年级的孩子们还很难理解米和厘米这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时老师就可以配合利用肢体语言,告诉孩子们一根手指头的宽度大约就是一厘米,而把两只手臂张开,左手到右手的距离大约就是一米,学生们在头脑中一下子就清晰了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里快速地掌握了数学知识。当理解了两个概念后,在实际解题中,孩子们就会应对自如了。在学习数学中的直线和射线时,很多孩子会混淆这两个概念,为有效区分,老师在课堂中可以就两种线特点的不同着重分析,抓住有无端点、有几个端点以及能否延伸等特性,引导孩子独立思考。配合肢体语言可以先伸开一只手臂,用身体表示一个端点,手指尖张开表示可以向远处无限伸展,学生一下子就能领会这就是射线;把两只手臂同时向左右张开,手指尖伸展,这种形象又直观的表示,学生马上就能理解这说的是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原本一节很抽象的数学课,在老师具体又直观的肢体语言配合下,变得轻松简单,既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用手势快速反馈问题答案
在授课过程中,每一位老师要面对许多个孩子,孩子们同时回答问题时,老师根本无法掌握每个孩子对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如果让孩子配合小手来表达,老师就会对孩子们的情况一目了然,灵活配合小手来回答问题,增加了趣味性,既省时,又避免了课堂的枯燥,孩子都会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
四、有效加强趣味性学习
小学教育的改革要求增强孩子们动手的能力,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积极的氛围里成长,特别是在新课程教学环境的影响下,更需要老师改变以往简单枯燥的教学模式,小孩子都爱玩,这是天性,无需打压,要正确引导,把游戏渗透在数学课堂中,并配合生动夸张有趣的肢体语言,让孩子们轻而易举地就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既有效率,又保质保量,何乐而不为。例如在学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后,都就可以采用“手指凑十法”引导孩子们进行加减法快速计算,老师先用手指表示出一个数字,让学生们用手表示出可以和这个数字凑成十的另一个数字,然后老师还可以指定让一个孩子先出手指数字,会更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反复练习后,孩子就会熟练掌握这类运算,为进一步学习打好铺垫。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孩子才会学得扎实,思维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总之,教学需要老师和学生互动,学生从老师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里得到知识的增长,老师从学生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中可以得到学生接受程度的信息,只有两者思维处在同一个点上,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老师读懂学生的心理,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袁淑丽.肢体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J].成才之路,2010(17).
[2]曾小冬.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3]韩介锋.数学课堂教学的昨天和今天[J].学苑教育,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