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顺应论的中国语用学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9
/ 2

语言顺应论的中国语用学研究综述

段赛男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摘 要: 顺应理论由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耶夫维索尔伦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根据他的观点,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语言使用者必须从社会、文化和认知的综合视角来分析和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的使用。顺应论具有变异性、协商性、顺应性三种特性。顺应论自创立以来,被广泛用于语用学的各领域,使很多语言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

关键词: 顺应论; 特性; 语用学


  1. 语言顺应论的起源

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是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创立的一种语言学理论。顺应(adaptation)原本是生物进化论中的一个概念,其被作为一种视角引入语用学研究,便出现了语言顺应论。1995 年维索尔伦主编出版了第一本 《语用学手册》 ( Handbook of Pragmatics) , 标志着该理论的基本形成。1999 年, 维索尔伦的 《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系统地阐述了该理论, 标志着该理论走向成熟。在他看来,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或者说,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这里,顺应就体现为语言的使用环境和语言结构选择之间的相互适应。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为语用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全面阐释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尤其是对顺应性理论的阐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 语言顺应论的内涵

根据维索尔伦的观点,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 语言使用者必须从社会、文化和认知的综合视角来分析和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的使用。维索尔伦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它由语言内部(即结构)或者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说话人选择的不只是形式,还有策略。语言使用者一旦使用语言,他就要不断地根据语言的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对语言做出选择。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能够从可供选择的事项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这三种特性互为关联,但以顺应性为主要特征,从四个方面去阐述语言的使用: 语境关系顺应、 结构对象顺应、动态顺应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salience)。


  1. 语言顺应论在中国语用学领域的应用


自语言顺应论被介绍引入到中国,被广泛应用到各领域的研究分析。其中,顺应论视角下对非真实性语言、低调陈述、语用距离、模糊语言、语码转换和语用失误的研究促进了中国语用学的发展。

(1)顺应论应用于非真实性话语。何自然、张淑玲(2004)将顺应论引入非真实性话语的研究中。非真实性话语指说话人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标刻意地对信息的真、假进行调控,让听话人产生某种错误的信念。何自然认为说话人采用非真实性话语这一语用策略,目的是要顺应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

(2)顺应论应用于低调陈述。鞠红(2006)认为,低调陈述是人们有意识无意识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交际者为了满足特定的交际需要,借低调陈述这一语言载体来顺应交际者的社会习惯和心理动机, 以适应交际赖以发生的由物质、心理、社会、上下文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语境以及自己的交际目的, 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同时,低调陈述的顺应过程是动态进行的, 与时间因素、语境因素和不同的交际对象有关。

(3))顺应论应用于语用距离。语用距离是言语交际过程中存在于交际者与交际对象或话语指称世界之间的一种心理距离。它是说话人根据具体情景通过对话语的调整或选择表达出来的。语用距离广泛体现在指示现象和话语类型之中。根据徐学平(2006)的观点,指示语和话语类型的选择不仅是对交际双方的物理、社交、心理世界的顺应 ,也是对语言结构的顺应。

(4)顺应论应用于模糊语言。张瑞鸿(2008)则对模糊语言的顺应性做了解释分析。他引用了Channe(2000)的定义: “语言运用中出现的歧义、含混表达的不确切现象都是属于模糊语言范畴。”作者把模糊分为:自然模糊、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模糊语言的产生是一种在高度的意识程度下,为达到交际的目的而在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语言策略等方面作者选择的结果。模糊语言的顺应性体现在变异性和商讨性之中。模糊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为模糊语言的顺应提供条件 , 没有变异性和商讨性就没有顺应性 。模糊语言的使用者能驾驭语言 , 充分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 与他人进行交际正是利用了模糊语言这一特性 。

(5)顺应论应用于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指同一次对话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或变体的交替使用,是语言交际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一些学者对网络语篇,广告语篇,真人秀等流行电视节目,大学英语课堂的语言转换顺应性进行了研究。其中,杨迪(2019)研究表明:出于顺应的语码转换能实现多种语用功能,包括填补词汇空缺、填补语义空缺、避免禁忌、委婉表达、幽默、追求时尚、拉近心理距离、炫耀、强调、表示惊讶等。

(6)顺应论应用于语用失误。顺应论视角下的语言失误研究也是近几年的热点。张国(2016)、孙亚、戴凌(2017)等先后就此发表论文。郭海英、张婷(2019) 指出:在顺应论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用语失误点主要体现语言使用者环节,社交环节,心理环节还有我们肢体语言的物理环节。这四大环节都是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的误解。我们在跨文化交流时候一定要先做到“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法,入乡而问俗,入门而问违”。这样做既有助于双方交流的顺畅和愉悦,更能达到我们的交际目的。跨文化交际的措施,应该着重培养这方面的知识背景,这样不仅能大幅度提高我们跨文化用语的成功性,更能够有效的避免交际用语失误的产生。


  1. 结语: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语言顺应论的应用研究取得到丰硕的成果,而语言顺应论也为语用学领域的各项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为了让顺应论真正为我们所用,我们在继续应用研究的同时,应该不断加强理论探讨,提出新的理论模式并进行验证,将中国语言学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Channel, J. 2000. Vague Language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Verschueren,Jef.1999.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ew York: Arnold.

[3]Verschueren,Jef.2000.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鞠红. 低调陈述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6(1)。

[5]郭海英、张婷. 顺应论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

[6]何自然,张淑玲. 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外国语,2004(6)。

[7]李丹. 语码转换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6)。

[8]李桂芝,张国.从顺应理论角度探析语用失误的原因[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9]孙亚, 戴凌. 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3)。

[10]徐学平. 顺应论与语用距离[J], 外国语言文学,2005(2)。

[11]杨迪. 顺应论视角下《爸爸去哪儿》中的汉英语码转换语用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2017。

[12]余祥越. 从语用能力的角度看交际能力发展[D], 广西师范大学,2017。

[13]张国. 语用失误与顺应理论[J], 山东外语教学,2016(4)。

[14]张瑞鸿. 模糊语言的顺应性解释[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7):27-29。



作者简介模板

作者的名字:段赛男

性别:女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籍贯:湖南娄底

民族:汉

单位邮编:410000

职称:讲师

学历:研究生

出生年月:1980年6月

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语用学

电话号码:13787187462

邮寄地址(一定要详细):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佑母塘路钰龙天下佳园一期5栋41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7C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