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榆树市供电公司, 吉林 榆树 130400
摘要:现代社会用电需求较大,并且十分多变,所以一种网格化的用电服务模式在配电网建设当中十分常见。这种模式在相应的技术支撑下,可以实现协调供用电关系,使用户可以直接与供电单位进行沟通,实现零距离服务;在此前提下供电单位可以根据用户实际需求的反馈,再在条件允许并且合理的情况下满足需求。因为现代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的普及程度尚且不足,出于推广该模式的目的,将对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进行分析,分析流程为传统用电服务模式与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的对比,以此得出后者的优势与特点,再在建设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的角度上,介绍其中的支撑技术,例如技术框架结构、检测技术、技术模型。
关键词: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技术支撑
引言
配网传统管理模式为职能驱动型,“条块化”组织架构和“分段式”管理,各环节目标不一致,策略不协调,流程不衔接,标准不统一,甚至出现重复管理或管理真空的情况;同时配网管理缺乏一套有效贯穿配网全业务的技术支撑体系,管控能力弱,体系化和标准化不足,配网全业务整合和效率提升仍有很大空间。近年来,网格化规划引起了国内电力企业的广泛关注,并在国网、南网多地区实现试点规划。
1网格化的内涵
1.1网格化供电
按照地理位置、网架现状、负荷分布和上级电源等实际情况,将复杂的配网划分成若干地理上和电气上均相对独立的供电网格,并以网格作为配网规划、项目管理和用户接入的最小单元。
1.2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就是要“大而化小,小而治之”,将网格作为配电管理最小单元。通过网格化供电的形式,可清晰掌握网格内的设备、资源、投资等情况,使规划、建设、运维、营销等业务管理责任到人,从而实现准确定位,提升配网建设改造和运营管理的有效性,使各种资源被灵活、合理地配置在各个不同的格内并实现相互协作。
2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支撑技术
2.1超拓扑结构
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之下,供电单位对于电力资源的可控性增强,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协调管理,但为了能够实际对资源进行调节,许多供电单位都采用了超拓扑结构来建立虚拟的管理系统。超拓扑结构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以网络地理分布、组织架构为依据的结构系统,在此结构之下,可以实现网格数据访问、管理中间件对地层物理硬储存设备的抽象显示,以此能够屏蔽不同网格之间的异构性、分散特点,以此保障网格的整体性,在数据表现上可以显示出一致的数据可视化图形.
2.2分好层级,映射配网不同电压等级
按照电网电压等级对配网进行分层,建立配网网格的分层模型,实现不同电压等级配网管理的统一协调;各层级网格地理边界和电气接线相互结合,且地理上层层包含,物理上形成标准接线,建成清晰统一的供电结构和管理主体。
2.3优化网格立项原则,消除条块式管理
对配网项目管理体制运行流程进行优化,主要体现在:中压设备更换、新建类项目按照“中压网格”或“线路”进行立项;对于涉及低压台区改造的项目按照“一个台区”打包进行立项,如同时有台区改造及台区表计表箱改造等,也应将其合并至台区改造中立项。
2.4建立“通用语言”,实现规划与运维的协同
传统运维方式是单纯以辖区为考核对象、线路为最小运维单元,与网格化规划的网格边界存在差异。为实现规划与运维的协同,需改变传统的运维方式,采用网格化运维,即以重要网格为设备运维单位,分段的电缆沟或架空线走廊为线路运维单位,强调在网格内部按最优路线,以网格内设备、设施风险等级为导向开展配网运行维护工作。(1)运维网格采用规划网格的划分标准和设备台账。2)运维单元与规划网格采用同一套编码规则、同一套底图。(3)设备从属关系唯一,严格按照“低压配变→中压馈线组→中压网格”配网拓扑关系。(4)运维对象与网格内电网设备一致。对于形成标准接线的网格,运维对象即网格内所属馈线组内线路及设备问题;未形成标准接线的网格,运维对象为网格内所属馈线组或实际供电馈线组内线路及设备问题。
2.5实行网格主人制,确保网格有人负责、有人跟踪、有人预警
为保障网格关键指标“有人负责、有人跟踪、有人预警”,确保网格规划建设项目可靠,可考虑实行网格主人制,明确网格主人的设立原则及网格主人的总体要求和职责。(1)网格主人的设立原则。网格主人设立遵循“确定性、专业性及差异性”的原则,网格主人原则上应由区局具备业务统筹管理能力的人员担任。对于网格评价较差的网格应采用双网格主人制。(2)网格主人的总体要求。网格主人有针对网格提出问题的权利、监督问题解决情况的义务,并对网格建设情况和关键指标承担连带责任。(3)网格主人的主要职责。网格主人的主要职责是掌握网格、提升网格及监控网格。
2.6建立一套信息化系统支撑网格化规划及管理
为规范配网网格化规划管理,将原有配网规划管理流程与网格管理有效融合,优化配网规划与建设、运维、营销等各业务之间的协同流程,形成配网网格化管理业务蓝图,以指导管理体系的固化落地,而这需要有一套信息化系统来支撑。信息化系统需具备网格化信息管理、网格全维度管理、项目全过程跟踪管理、配网资源和数据可视化管理等功能。
2.7电力网格调度技术模型
较为常见的有局域分散调度技术模型、全局集中调度技术模型、全局协同技术模型、混合协调技术模型,下文将对此几项技术模型进行分析。1局域分散调度技术模型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分散式技术模型,即在单独网格之内设立一个调度中心,并将网格内其他资源应用点与调度中心连接,此时在调度中心处就可以直接对网格内所有的资源应用点进行调度。2全局集中调度技术模型。全局集中调度技术模型与局域分散调度技术模型基本类似,均依靠调度中心来实现资源应用点调度,但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全局集中调度技术模型当中,仅含有一个单独的调度中心,整体上来说即在所有网格框架的基础上,设立一个与框架内部所有网格相连的调度中心,所以这种模型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技术模型,其优点在于能够能够对所有分散网格的数据进行分解,之后再对不能分解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保障数据的动态安全。相较于局域分散调度技术模型,这种处理方式会会造成较大的工作压力,所以适用于框架较小的条件下。3全局集中调度技术模型。全局集中调度技术模型是在全局集中调度技术模型的基础上,在其单独的调度中心之下设立网格调度中心,运作时单独的调度中心负责对网格调度中心的资源进行调度,网格调度中心则负责对各网格资源进行调度,由此可见全局集中调度技术模型,在保留了全局集中调度技术模型的优势以外,还能够改善其中弊端,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结语
现代电力改革之下,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愈发受到相关领域的重视,但因为该模式推行时间较短,导致目前该模式的应用范围不大,所以本文为了促进电力改革工作前行、为了增加电力单位对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的理解,分析了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与其技术支撑。在分析当中,为了正式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的优势与特点,首先分析了传统用电服务模式,再对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进行分析,之后将两者进行对比后,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其次对网格化用电服务模式当中的技术支撑进行分析,主要介绍了超拓扑结构、网络检测技术、电力网格调度技术模型。
参考文献
[1]李海涛,孙波,王轩.配电网规划的网格化方法及其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5,12(27):33-37.
[2]尹作劲.YF城市配电网网格化分区规划方法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