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以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人才培养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0
/ 3

聂耳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以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人才培养为例

时遂营 赵映蕊

玉溪师范学院 文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摘要]:近年来玉溪正着力打造聂耳文化品牌,大力弘扬聂耳精神,玉溪师范学院作为玉溪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亦有责任推动聂耳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本文以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人才培养为例,主要从《国歌的故事》精品课程建设、聂耳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策略以及聂耳文化融入大学生活动之路径三方面进行研讨,为如何讲好聂耳故事、弘扬聂耳精神贡献智慧。

[关键词]:聂耳文化;传承创新;课程思政;学生活动

作为国歌的作曲者,聂耳在我国拥有巨大的知名度,作为云南玉溪首屈一指的本土名人,聂耳在本地更有着极大的名人品牌文化效应。[1]玉溪目前除了已有的聂耳音乐广场、聂耳大剧院、聂耳图书馆、聂耳纪念馆之外,玉溪市委市政府目前还在着力打造聂耳音乐小镇,中共玉溪市委宣传部、玉溪市文化局也编辑出版了系列聂耳研究书籍,以崎松(原名刘本学)、王志雄为代表的聂耳研究专家也在玉溪本地大力宣传聂耳文化。聂耳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值得本地高校进行深刻的文化挖掘与广泛的精神宣传。近来,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在聂耳精神传承发扬上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学院不断收集、整理、挖掘聂耳精神文化资源,重点建设了聂耳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整合学院各学科专业资源,依托本地专家指导,不断研究和推广聂耳文化,着力构建本土聂耳精神文化传承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下我们从《国歌的故事》精品课程建设、聂耳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策略以及聂耳文化融入大学生活动之路径三方面对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的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深入讨论。

  1. 《国歌的故事》精品课程建设

大学人才培养离不开精品课程建设,在当下世界,科技与人文、学术与职业、开拓与创新、伦理与道德的融合,是现代人才素质综合化的必然要求,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适应这种人才素质要求。[2]当下的世界,人才资源已经成为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第一战略。[3]在聂耳故乡高校开设《国歌的故事》课程,正是在这种人才素质要求的大背景下结合本地实际而开设的。本课程依托文学院“聂耳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平台”,师资以文学院教师为主体、音乐学院教师为辅助,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聂耳作为早期优秀党员,是第一位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劳苦大众写歌的革命家、艺术家。2009年,聂耳作为中国文艺界的杰出代表,入选经中央批准,11个国家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4]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作为玉溪本地具体而生动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载体与绝佳素材,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作为聂耳家乡的高等院校,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聂耳爱党爱国、扎根群众的红色基因,深入挖掘和发扬聂耳文化中的革命内涵、艺术内涵、民族内涵,将我们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与聂耳文化有机融合,开展人文研究和艺术创作,从而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将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打造成聂耳文化研究的重镇。

聂耳一生创作了37部音乐作品,聆听聂耳能让我们感染到一种全新的情感、鲜明有力的节奏、朴素明朗的曲调,这使他的作品区别于同时代的某些作家。[5]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经历了由代国歌到成为正式国歌的曲折历程,[6]此后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伟大号角更是响彻了全世界。聂耳的不朽不仅是由于此曲之功,也不仅是因为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一批不朽的作品,他的艺术创作的动力,来源于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献身精神。[7]目前,关于《国歌的故事》已有学者编写过一些书籍,这其中有的仅介绍国歌的历史源流与相关故事,[8]也有的以亚洲、欧洲等为分区对部分代表性国家的国歌做系统性介绍。[9]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手绘介绍国歌故事的作品,总体来看,在玉溪师范学院开设《国歌的故事》已有不少可供借鉴的教学内容。本课程立足于深入发掘聂耳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阐明聂耳文化的革命意义和时代价值,结合音乐学院的创作实践与文学院三大学科的特色优势进行学科交叉,最终树立聂耳文化研究与教学的卓越品牌。

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国歌的故事》将围绕作词者田汉与作曲者聂耳的生平经历与国歌的诞生背景展开,对聂耳的革命之路、音乐创作、聂耳与青年精神、《聂耳日记》解读、[10]聂耳的创造、[11]聂耳的家国情怀、聂耳研究史与近代名人论聂耳等展开讲述,[12]并介绍中国现代时期《义勇军进行曲》的传播途径与精神传承,旁及聂耳与《玉溪文征》、聂耳与中华古典诗词的爱国传统等方面,力图向学生全面展示与解读聂耳短暂却璀璨的光辉人生。此外,课程适度介绍了其他代表性国家的国歌故事,并结合玉溪与昆明相关的聂耳文化景观如聂耳纪念馆、聂耳墓等展开实践教学。网络资源方面,《百年巨匠·聂耳》、《国歌》、《为国而歌》等影视也是课程的绝佳素材。而在考核方面,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创造个性的养成,通过对聂耳创造生涯的讲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智慧,运用课堂讨论、课下独立研究、撰写研究综述和小论文、手绘聂耳一生行迹、设计聂耳纪念场所研学旅行方案等多种方法考核学生的文化素质与教学效果。此外,课程的后期建设还将围绕建立音乐话剧实训室、聂耳文化课堂等现代化实训工作室展开,为《国歌的故事》的沉浸体验式教学提供硬件保障,并将其打造为线上金课。

二、聂耳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策略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与相关实例解析,目前已有一些学校进行了较好的探索。[13]基于本土文化资源情况与教育部最新文件要求,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的课程思政教学即以聂耳文化为切入点,充分挖掘运用这一红色文化资源,将聂耳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综合改革,主动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在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践工作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相对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更大范围和更常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正如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以说,发挥好课程思政这一“主渠道”将聂耳文化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与学生实践类课程相结合,不仅增强了专业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也将党的优良传统与当下学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在更大程度上确保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首先,聂耳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无疑是在聂耳遗迹或相关纪念场馆的实践体验中来传承、在聂耳文化的日常教育中来体现。把以聂耳文化为代表的本地名人精神资源融入学生的精神教育中,真正实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聂耳文化资源与研学旅行这一“行走课堂”的融合,推动聂耳文化资源与本地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相融合,真正让聂耳文化深入学生心灵世界,学习聂耳那种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而深刻地结合的青年精神。聂耳在当下时代的意义不仅仅是曾经谱写国歌的人民音乐家,他更是引导当下青年积极向上的一面鲜红旗帜。在聂耳故乡高校谈课程思政,我们不仅需要广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传承聂耳“对祖国始终如一的忠诚与热爱、对人民深沉的眷恋与忧思、对事业无限的执着与追求”之精神,亦当以聂耳的光辉生命激励当下大学生把肩负的民族振兴使命化为努力奋斗的不竭动力。

其次,聂耳文化还与文学院学生的志愿服务相结合。将聂耳文化资源全方位纳入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构建文学院故事地图、故事梯田与故事工坊三大故事体系,推动学生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聂耳文化资源。此外,学院积极推动学生志愿者服务走进聂耳文化基地,利用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开展直过民族推普活动、走访峨山聂耳外祖父故居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使学生在服务、宣讲、推广聂耳文化资源中践行聂耳精神,感受聂耳文化,并争做聂耳精神的传承实践志愿者,进而促进学生本土文化能力形成与地方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好名人文化多样性和跨境合作交流的区位优势,彰显课程思政文化育人功能,为服务云南民族文化强省战略做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

最后,学院还将聂耳文化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相结合。在深度调查挖掘与整理聂耳文化相关文献资源与文化场所的基础上,学院和玉溪市委市政府、聂耳研究相关社会组织协商共建、协同联动“聂耳文化资源实践育人共同体”。由昆明、玉溪共同承办的“聂耳音乐合唱周”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在接下来的系列活动中,学院还将承办聂耳文化研讨会,积极将人才培养纳入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之中,以此共同体为基础,推动聂耳文化资源与学生的实习实训融合的常态化与机制化,将学生的认知实习、社会实践等和聂耳文化充分结合,并通过课堂反馈、个别访谈、实践调研等方式不断完善聂耳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策略,带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聂耳文化融入大学生活动之路径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生命线和持之以恒的目标追求。[14]培养学生是教育的目的,也是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教师的价值正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15]玉溪市现有双创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互联网产业园等大学生就业创业园区、玉合溪谷广告产业园等,为玉溪师范学院大学生活动与创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平台。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活动无疑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从大学生活动分类来看,我们大致将其分为文娱活动、体育活动、庆典活动、参观活动、接待活动、团队训练活动、展览活动、训练活动、新闻发布活动、创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术科技活动等层面。[16]具体到聂耳文化融入大学生活动方面,我们亦可从以上大学生活动分类上着手。

在文娱活动方面,文学院鼓励学生创作与聂耳文化相关的优秀文学原创作品,并举办“聂耳杯”文学、音乐类作品创作大赛,在聂耳作曲场景的还原以及有关聂耳精神传承上,学院还将借鉴《国家宝藏》中“聂耳小提琴”的节目演出以及《为国而歌》电影的创作方式,发动广大师生创作一系列聂耳精神文化舞台剧、话剧和微电影,排练完善后可持续对校内外演出或发布到“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在体育、训练活动方面,雷小明、汪雄等指出聂耳对体育的认识与实践“时至今日仍然具有‘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切实关注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践行和传承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等当代借鉴价值。”

[17]其身心和谐统一思想、“三育”并重思想、养生保健与休闲体育思想、倡导公平竞赛的体育道德风尚、大众体育思想等是聂耳体育思想的重要实践内容,在当下对强化我国民族体质仍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18] 文学院在此方面亦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聂耳的体育认识与实践,并借助体育学院的相关教学有效地将此思想应用到了学生的体育活动中,这亦不失为对聂耳文化的有效传承。

在庆典、参观、接待、展览与新闻发布等活动方面,文学院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活动信息与实践平台,不断开展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深刻落实学校“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与音乐学院、聂耳图书馆、聂耳大剧院、聂耳故居、玉溪日报社、玉溪市文化广电局、玉溪多家乐器本土企业以及市委市政府、影视文化企业等在师资培养、实践项目开发、生产实习等方面深化合作,进一步完善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有效推动了学院各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对学生传承发展聂耳文化产生了积极效应,并丰富了大学生活动内涵与人文底蕴。

有关团队训练、创业、社会实践和学术科技活动方面,文学院目前已建立起由基础性实验、专业见习、基础实训、综合实训、技能竞赛、毕业论文等组成的校内外、课内外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学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依托聂耳文化资源,推动学生大胆探索创作,通过学习其他名人文化馆的相关文创产品,鼓励学生学习玉溪华宁陶、江川青铜器、通海银饰、峨山彝族刺绣等本地资源,大胆结合聂耳特色进行文创产品制作。接下来,学院还将通过打造线上线下虚拟仿真语音平台和聂耳文化专题墙,实现聂耳所有歌曲的电子化、图像化,通过VR等技术,实现聂耳生活经历的可视化,形成知识产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理论方法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良好发展格局。

结语

聂耳是玉溪人民的骄傲,今天,我们学习聂耳,就是要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坚定理想信念,挺立于时代潮头。[19]聂耳的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聂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值得我们深入总结其遗产、继承发扬其文化。本文以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的人才培养为例,对聂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从课堂教学平台、思政融合策略、大学生活动拓展等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仅为抛砖引玉,希望能对地方高校的本土文化传承与打造一流的学科人才培养环境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 玉溪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著.玉溪史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86—90.

  2. 程静主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对应[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7.

  3. 徐奇伟.开启创新之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1.

  4. 中共玉溪市委宣传部编.百年聂耳——纪念聂耳诞辰100周年[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1:367.

  5. 《聂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聂耳全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17.

  6. (日)冈崎雄儿著,李玲译.不愿做奴隶的人:聂耳传[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9:226—233.

  7. 昆明市文史研究馆编.聂耳——从昆明走向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57—266.

  8. 参见赵杰.国歌的故事[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李国才.国歌的诞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15.

  9. 参见周小静编著.国歌的故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10. 聂耳著,李辉主编.聂耳日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11. 李业道.聂耳的创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12. 马永明主编.聂耳研究书目提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13.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编委会主编.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

  14. 梅友松.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实践[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2.

  15. 胡亚敏张岩泉主编.以生为本,探索创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研教改论文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16. 赵中利、杜永明主编.大学生活动组织能力训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7. 雷小明、陈玉林.为呐喊者而呐喊:聂耳体育思想研究的当代启示[J].运动.2018(7):149—150.

  18. 汪雄、陈玉林、陈蓉.聂耳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实践[J].当代体育科技,2015(34):222—223.

  19. 玉溪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聂耳:玉溪人民的骄傲[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10—11.


[作者简介]时遂营,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红色文化

赵映蕊,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地方文化

[基金项目]2020年玉溪市社会科学年度项目“聂耳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以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人才培养为例”(项目编号:Yxsk24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