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军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2
/ 2

郭喜军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郭喜军 1 丁晓坤 2 师虹艳 1霍耐月 1闫一慧 1张晓艳 1*

1.河北省中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11. 2.邯郸市中医院,河北,邯郸 056000

*为通讯作者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清楚。郭喜军教授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着手,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独具特色的诊疗经验,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字:中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 经验 郭喜军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侵犯粘膜层和粘膜下层为主的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本病属于中医“痢疾”“休息痢”“泄泻”“肠癖”的节畴。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1]。本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现已被WHO确认为难治病[2]。中医药治疗具有极大优势。

郭喜军教授现任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先后师从李佃贵教授、李士懋教授,汲取诸家临证精华,积累了独特的临床诊疗经验。尤其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颇有建树,为UC患者带来了福音,笔者有幸师从门下, 悉心倾听教导,随之收获良多, 总结导师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以供读者参考。

  1. 探秘病因病机

1.1病因

1.1.1外邪侵袭

风、寒、暑、湿、燥、火乃正常的六气,六气太过则成六淫,六淫当属外邪之范畴。对溃疡性结肠炎而言,以寒、湿、热、暑为主。其中湿邪为主导,风、热、寒皆夹杂湿致病,郭教授言湿多责之于脾,故临床着重健脾、补脾、运脾。

1.1.2饮食不节(洁)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证治汇补·痢疾》亦有记载曰:“饮食过多, 脾胃不运, 生冷失调, 湿热乃成, 痢下黄色, 或如鱼脑, 腹痛胀满, 不嗜饮食。饮食不节制为UC多发和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注意饮食调护则显得尤为重要。

1.1.3七情内伤

七情乃人类最基本的表达情绪方式。情志不调可导致UC的发生。肝失疏泄,乘脾侮土,可致脾虚健运,临床见腹痛、便溏之症。现代人社会压力大,承受能力差,焦虑、抑郁屡见不鲜。现代医学研究显示[3]精神与消化道之间的关系密切,精神的剧烈变化会影响腺体分泌和血液灌流,从而对结肠的正常蠕动和肠道的分泌功能产生影响。

1.1.4脾肾素虚

正所谓《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可见正气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UC 具有遗传易感性,父母素体禀虚,则儿女易患UC。久病累及肾脏,先天不能充养后天,则致先后天互相影响,疾病反复缠绵难愈。

1.2病机

1.2.1活动期以标实为主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多属邪实,多责之湿热蕴肠、瘀血阻络。湿浊之邪在下,则生腹泻、里急后重,热邪熏灼肠络,则便血、便脓,瘀血阻络则出现腹痛。

1.2.2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多见虚实夹杂之象,患者正气受损,脾胃虚弱,故见大便时溏时泄,饮食减少,湿热之邪未尽,故大便夹带血丝.黏液。

郭教授临床诊治侧重强调“病下辩证,分期用药”在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治疗期多加木香、枳壳、丹参等行气活血之品;在缓解期多用焦白术、人参、太子参等。

  1. 师承诊治经验

2.1脏腑整体观

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郭教授始终强调脏腑整体观。UC责之脾胃虚弱,临证要注意补脾与健脾的灵活应用。可用参苓白术散,补气运脾汤加减。又有肺与大肠相表里,临证可用紫菀、桔梗、茯苓、半夏等调肺化痰。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临证常用补骨脂、益智仁等温补肾阳。

2.2注重气血阴阳调和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经方多用芍药汤,郭教授在此基础上多加用玫瑰花、梅花等芳香药物来行气,另一方面来说,花类药物具有愉悦身心的作用,UC与情志不畅有关,使用芳香药物可谓一举两得。UC多见里急后重,则木香、枳实等行气消痞药物必不可少。有研究表明[4]瘀血既作为致病因素又作为病理产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起关键作用。调血和血之药实乃必用之品。故常于方药中加当归、三七粉、白芍。

  1. 内外兼修,收效颇甚

中医外治法是治疗UC的重要手段之一,可避免药物的首过消除效应,利用率高,安全性好,病人易接受[5]。郭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拟灌肠方,处方如下:黄连6g,苦参9g,蒲公英15g,败酱草12g,白头翁20g,儿茶12g,诃子12g。诸药配伍共奏“清热燥湿,涩肠止泻”之效。

  1. 病案举隅

李某某,男,48岁。

初诊: 2019年4月7日。

主诉:腹痛、腹泻6年,加重伴脓血便10天。

现病史:6年前患者出现大便溏稀不爽,时有黏液,无脓血便,每日2-3次,左下腹时有疼痛,服用“氟哌酸”等药物,症状时轻时重。10天前因饮酒后症状加重,出现脓血便,每日3-6次,自觉肛门下坠,大便不净。电子结肠镜报告: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充血水肿及散在出血点。病理检查报告:(乙状结肠)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肉芽组织增生。遂来诊。现主症: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每日3-6次,伴有肛门下坠及大便不净感。纳可寐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诊断:痢疾,证属湿热蕴结、气血壅滞。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方药:白头翁汤合痛泻要方加减。处方如下:白头翁20g,秦皮15g,地榆15g,苏叶6g,黄连9g,黄柏10g,白芍20g,甘草5g,白术10g,陈皮10g,川楝子9g,乌梅12g,乌药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用清热燥湿止痢中药灌肠,处方同前。 7剂,水煎取200ml,灌肠。每晚1次。

二诊:2019年4月15日。用药后患者腹痛减轻,脓血便明显减少,大便基本成形次。每日1-2次。肛门下坠及大便不净感减轻。诊其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此乃湿热及气血凝滞减轻,受损之脂膜血络逐渐恢复。治法如前,继续服用上方及用中药灌肠。15剂。

三诊:2019年4月30日。患者诸症消失,纳食及二便正常。诊其舌谈红,苔薄白,脉和。复查肠镜示:乙状结肠黏膜轻度充血,余无异常。此乃肠中湿热已除,气血调和。疾病已愈。

按语:郭教授在诊疗过程中,仔细观察病人,辨证施治。本案以白头翁汤合痛泻要方加减。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利;秦皮清热凉血止痢;黄连、黄柏清热泻火、解毒止痢且可坚阴厚肠。四味配合,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以此为基础方,配以白芍,甘草,白术,陈皮,川棟子,乌梅,乌药疏肝健脾,缓急止痛,标本兼顾。同时配合中药灌肠,药到病所,局部与整体兼治,收效显著。

结语

郭喜军教授在临床中以四大经典理论精髓为从事中医工作基础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临证追求脏腑一体观,治病讲求辨证论治,对UC的治疗见解独特,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自拟成方,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裴银奇,赵党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6,29(9):77-80.

[2]屈振壮,屈于琛,李炜,等.清肠化湿汤与补脾益肾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8例[J].光明中医,2013,28 (4) :710-712.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06-2027.

[4]齐洪军.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探讨[J].四川中医,2009,27(1):33.

[5]白湾湾,周发家,唐学贵.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J].国医论坛 2017,32(0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