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常规,活动的关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4
/ 2

良好的常规,活动的关键

陆玲亚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常规教育室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习惯形成的基础。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所以,培养良好常规对于小班幼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班 幼儿 常规培养 教育方法

  1. 常规的意义和作用

1、常规的意义

常规是之幼儿的行为常规。简言之就是管理好幼儿的一日常规,幼儿园一日常规就是指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制定出一系列行为规范,让幼儿在固定的时候做应该做的事情,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科学的,合理的生活秩序。如,幼儿午饭、午睡、起床等都有固定的时间,吃饭不说话,游戏时不争抢玩具,玩具玩好要放回原来的地方等等。

  1. 常规的作用

首先,培养生活规律。能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合理,有规律地参与游戏,教学活动,入厕等各种活动,既能使幼儿减少等待时间,又能促进身体健康。其次,建立安全感。人在一个有规律,有秩序地环境中成长,会形成程序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和契约意识......这样,幼儿就会感觉到安全。特别时小班幼儿,陌生的环境容易让幼儿感到恐惧,安全感对于他们尤为重要。再次,培养幼儿地自我控制能力。比如洗手,拿水杯,上厕所等需要排队不乱挤;不能随便抢别人的玩具等等。这些都是要通过一日活动常规来逐渐培养并遵守,从而成为幼儿的自主行为。

  1. 幼儿教师教育的实施方法

  1. 以幼儿生活为主,生活诱导教育,循循善诱。

幼儿来到幼儿园并不是一张白纸,幼儿的生活习惯和能力形成往往有比较复杂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家长的教养方式和观念,幼儿的健康状况,学习方式等都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和能力有影响。仓桥惣三先生的“生活诱导教育”理论一直主张:“幼儿的现实生活是第一位的。”例如,小班幼儿升升初来有而言时不愿午睡,每天走进教室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今天我不想睡午觉。”照过去的做法,从健康的角度考虑,教室必须统一要求,谁也不能“特殊”。但现在的教师对升升“个别对待”,针对升升不熟悉陌生环境的情况,放慢教育速度,降低了常规要求。在最初的一两周内,教师不勉强升升能顺利入睡,而是陪伴着他坐在床上,看着同伴们安静入睡,消除他对幼儿园午睡的陌生感与恐惧感。两个星期后,升升虽说每天早上还是会说那一句话,但是在午睡的时候会主动提出要坐在自己的小床上,慢慢地就轻松地、自然地适应了幼儿园地生活规则,逐步养成了午睡地习惯。

(二)利用教师、儿歌和故事以榜样,提高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指南》中指出:榜样就是幼儿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的“行为模式”。可模仿的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电视、图书、故事中的虚构形象。比如,为了让幼儿能正确地掌握洗手方法,教师可以教给孩子一首洗手歌:小朋友,爱洗手。洗前先卷衣袖口,打开龙头湿湿手,抹点香皂搓搓手,手心手背都要搓,手指缝里别忘记,最后还要洗洗手腕处,再用清水冲冲手,冲干净,甩三下,一二三,去擦手。教师可以一边念儿歌,一边和孩子们一起洗手。这样既可以让幼儿熟练地掌握洗手地要领又可以熟悉洗手动作地先后顺序,并且能够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地意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故事提高幼儿地注意力,让幼儿对常规要求有所认识,利用故事为幼儿介绍常规内容。如《大公鸡和漏嘴巴》地故事,让幼儿在午餐地时候知道掉饭粒是浪费粮食地一种行为,教育幼儿爱惜粮食。因此,桌子上,地板上地饭粒越来越少,也可以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提高幼儿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故事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教师还可以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的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幼儿能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使其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例如:有些小班的幼儿刚刚入园的时候总是不想吃饭,只有让老师喂饭的时候才肯吃几口,就是不肯自己动手。当教师发现有幼儿能自己吃饭的行为的时候,就要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们,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小红花,以强化其良好行为。

J·凯根说:“对于儿童,模仿可以是一种获得愉快、力量、财富或别的渴望目标的自我意识的尝试。”所以我们让幼儿去做,模仿没有对与错,并且尽量放慢自己的动作,满足儿童模仿的需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1. 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

一个班级是又许多幼儿组成,因而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那就需要教师和幼儿一起分析、讨论、制定常规。比如,怎么拿水杯,上下楼如何走。因为孩子们在家中都是宠爱着的,总喜欢争抢第一个。教师针对这个没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拿水杯常规:根据前后顺序排队,轻拿轻放。这样既能克服自我为中心思维,学会“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人地感受,又可以培养幼儿地自律能力。

  1.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斯把开始受教育的幼儿比作一块大理石,把教育者比作雕塑家,他认为这些雕塑家第一是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行为受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影响最大,幼儿在家庭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会影响着幼儿园常规实践。

  1. 、合理利用家园联系栏

家园联系栏是教师和家长的重要纽带,不仅能够让家长了解孩子咋爱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情况,还能是家园共育得以更好的开展,让家长更加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

(二)、班级交流群和家访

为了更好的了解每位幼儿的家庭环境,家长的育儿观念,家访是了解幼儿和家长的最好方式,因而教师要对班中的每位幼儿进行实地家访,与家长一一交流,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家长更好地沟通幼儿在幼儿园地生活情况,学习情况。也可以和孩子做做游戏,成为朋友,也可以让家长更好地配合教师地常规教育。

幼儿园虽说早晚地时候能及时和家长沟通一些,但是一般都是隔代地爷爷奶奶。借于家长们平时都很忙,因而建立了班级家长交流群,这样既可以和家长多沟通,也可以和其他家长交流自己的育儿心得。

(三)、定期开展家长进课堂

我国教育专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学校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能,那就是“家校共育”。

家长进课堂,不但可以让家长学会老师一些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还可以看到自己孩子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和其他小朋友相互对比一下,自己的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并能有计划的去改正。

心理学原理表明,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合作是否满足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当学校达到并满足了家长的合理需求时,家长合作的欲望和热情也会更积极。因此,教师要知道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去他们的需求,获得家长的信任,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兴趣和热情。

对一个幼儿园班级来说,是否具备良好的常规,是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很难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浪费很多精力来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小班来说,建立良好的常规会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刚从家庭步入一个崭新的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幼儿则会出现很多的情绪化。此时,我们必须培养幼儿在园的常规意识。所以,在小班的常规培养中,教师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文霞 王翠霞 编《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

[2] 李季湄 冯晓霞 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 孙瑞雪 编《捕捉儿童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