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艺术化课堂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2
/ 2

高中语文艺术化课堂初探

莫莉

广东实验中学


【内容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艺术思维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是让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施。以美态引发衔接、美感培养思维、美育养护心灵,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生命力,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

【关键词】艺术化课堂 思维停靠点 思路拓展点 思绪安放点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如果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将抽象的认知放到具体的文学形象中,不了解形象的意义是在不同的关系、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情境中产生的,就很容易陷入笼统模糊的误区——见李白必浪漫,见杜甫必忧国忧民,见辛弃疾必怀才不遇。这样一来,解读出来的文学情感如同空中楼阁,没有依据。要解决语文课堂笼统模糊的问题,教师可以将艺术思维融入高中语文教学,设立语文课堂的思维停靠点、思路拓展点和思想放飞点。

  1. 美态引发衔接——设置思维停靠点

要实现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应该了解中国学生偏向形象思维,这与汉字的绘画性质不无关系。在教学中,应利用这一特性,创造条件呈现图像化、色彩化的艺术演绎型课堂,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认知放到具体的文学形象中——美态引发衔接,是将学生难以理解或者记忆的抽象概念具象化,让图像化、色彩化的艺术演绎成为学生的思维停靠点。何谓思维停靠点?即具体可感可知的对象,它解决了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的矛盾。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将其设计成抽象概念的连接点。例如在小说阅读中经常出现的“线索”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图形表现出对于线索的理解,学生们画出了陀螺、糖葫芦,理科好的同学还画出了线圈,最终,一张隧道俯视图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细致的同学还将不同层次的隧道壁涂上了不同颜色。这样一张图就成为了有效的思维停靠点,不同颜色的隧道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层层推进(或者环环相扣)和内容丰富,而直通地心的纵深感也直观地展现了何谓“深化主题”。


(二)美感培养思维——设置思路拓展点

如何避免思维成为大杂烩?这就需要将中国学生擅长的综合思维分类细化。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在《崇物论》中对这一点进行了特别说明,“汉字是绘画文字,而西方的语言为音乐文字。……先用整体的思维来直观地理解对象之意义,然后再围绕其构图、色彩等细节来考量其价值。”设置思路拓展点即将分类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以期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效果。

以作文训练为例,由艺术手段强化的分类思维在作文训练中,其意义在于对文章涉及的主题、人物、时空进行分类,由已有认知出发进行拓展,力求使文章形成递进结构或互补结构,例如非常——日常、有关——无关、时间——空间、个体——群体、好——中——差等等让文章具有明晰、有序、深刻的效果。以 “被需要的心态”为例,按照环境分类可分为重大事件时“被需要”、日常生活中 “被需要”;按照人物分类:精英“被需要”、 平凡人“被需要”;根据不同的分类文章内涵可以扩展、深化或精确化为慷慨奉献、真诚相助、倾情付出。用艺术形式来体现分类思维,从而让学生开发更多的思维拓展点,已有认知蕴载思维拓展点,思维拓展点又产生和发展新认知,学生对知识就可以达到一种自觉的、高层次的掌握。


(三)美育养护心灵——设置思想放飞点

 在高中语文学习当中,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犹如鼎之三足,缺一足便会使鼎轰然倒塌。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关系。创造力能够激发记忆力、促进理解力,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环。但在实践中却很容易被忽视。

艺术的要旨就是创造性,在美育中重视创造性也是基于民族特性的考量。从自者和他者的关系来看,西方人具有与他者对立、制御他者的民族性,解决的方法是用艺术来平衡——绘画透视法、芭蕾……,规规矩矩,不鼓励自由发挥。舞蹈家杨丽萍就拒绝芭蕾式训练,因为太多限制,无法体现舞者自由的生命能量。而中国人由于 “无规矩不成方圆”之儒家思想的影响,追求心灵自由和放飞思想的精神家园,就需要在艺术中建立了。苏轼之“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就是在强调诗人若只能状物而不能言志抒情,也不能成其为诗人。所以将艺术中最重要的创作性引入语文课堂,能起到设置思想放飞点的作用,从而达到美育养护心灵的效果——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信仰和信念,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创作,如诗歌创作、小说创作,能够促进他们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那样“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从而达到“深刻的理解”,又能给他们的心灵一方栖息地,让他们自由地放飞思想、倾诉情感。如这首《同窗》,虽用词不甚考究,但足见小诗人胸中丘壑,暗含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气。

恰天蓝云白叶绿,灰墙红瓦檐下阴。

幸识莫逆得多助,学而思一晃三秋。

至今各东西南北,寥寥数语思不尽。

聚为焰散如繁星,愿穷千目上高楼

总而言之,将艺术手段融入语文课堂,就是培养孩子对周遭世界的敏感力,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目的。美态引发兴趣、美感培养思维、美育养护心灵。《人间词话》有云:“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在语文学习当中,也应“入乎其内”,故能辨之言之读之写之。将艺术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设立语文课堂的思维停靠点、思路拓展点和思想放飞点,这样的深入才有实践价值,才能获得切实的“人情”感受和体验。

[参考文献]

[1][美]D.P.奥苏伯尔等 余星南、宋钧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

[2]张岱年、【日】冈田武彦.崇物 简素 兼和——冈田武彦与张岱年的世纪对谈[M]. 安徽: 黄山书社,2019:10.

[3][美] 约翰·杜威  伍中友 译.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 : 新华出版社,2010:1.

[4][苏] 苏霍姆林斯基 杜殿坤译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美] 卜寿珊.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