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5
/ 4

滇西抗战与民众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杨光尧 蒋新红

(保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保山,678000)

[摘 要]: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发了滇西民众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和最终形成,这种觉醒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中国人民正是依靠这种意识成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滇西;抗日战争;民族国家意识

[基金项目]:本文系保山学院2018年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滇西抗战与民众国家意识的觉醒》(项目编号:BYMS201804)阶段性成果

滇西抗战发生于1942年3月-1945年1月,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滇西抗战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缅战场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实现了盟军在中缅战场实施反攻的战略意图,打通了滇缅公路,恢复了中国国际陆上运输线,使美援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极大地增强了我军消灭日寇的物质力量。其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滇西抗战彻底消灭了日寇在滇西的有生力量,收复了滇西全部失地,将残余日寇全部逐出中国的领土。滇西抗战的胜利,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滇西抗战的胜利除了中国远征军的不怕牺牲、顽强战斗以及同盟国的大力支援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广大滇西民众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并积极参与到抗战中来,尤其是在反攻作战中,大量的民工参加了运送粮食、抢救伤员、修筑公路、为军队提供情报等重要工作,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是近代以来的产物,它来源于西方,是近代中国同西方的接触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概念。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到了西方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同时也让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而且随着侵略的深入,这种意识的觉醒程度就愈加强大,特别是到了抗日抗战时期,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前所未有的被激发出来,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更进一步地加强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正如费孝通所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1]滇西抗战作为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民众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这种意识的形成也反过来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进程,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抵御外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最终取得了滇西抗战的胜利。

一、滇西抗战的爆发促进了滇西民众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1942年5月,日军从缅甸入侵云南,占领了怒江以西大片国土,日军在其统治区实行残暴统治,屠杀中国人民,抢掠财务,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并派飞机对我昆明、大理、保山进行轰炸。据统计,保山在遭遇“五四”大轰炸后:“死者有主领尸掩埋者,约二千六百多人,无主收尸由县府发动附城八镇民夫抬埋者约有六千多人;另有被屋塌墙倒压死者,尚不知若干。”[2]“炸后数日,保山城乡到处发生霍乱传染病,猖獗一时。罹病者,上吐下泻,朝发夕死。持续数月,全县约死亡五六万人之多。而后,连年鼠疫,死亡相继,惨无可言。”[3]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在占领龙陵期间,“杀害的无辜群众达6814人,烧毁房屋9618幢,全县总人口比沦陷前减少了1.57万余人,各种财务损失达3439.36亿关金元。邻县腾冲民众也在日军统治下过着惨不忍睹的生活,据统计,全县被杀害民众达6546人,打伤致残407人;房屋被烧毁4333幢,11505间,各种财物损失价值达227.36亿关金元。”[4]多少年积累的成果就这样毁于一旦。

此外,日军还在泸水、梁河、盈江、陇川、畹町、瑞丽、潞西等地同样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给沦陷区百姓造成了深重地苦难,这方面的史料多不胜数,我就不一一列举了。面对着日军的入侵、国土的沦丧、和自身悲惨的处境,民众迫切地希望政府能够带领大家共同抵御外辱,对于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繁荣强盛国家的心愿愈加强烈,这促发了民众民族国家意识的悄然觉醒。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除了少数知识分子和精英较早地对“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认同外,大多数滇西民众的意识还无法脱离家族村社的阶段,对于民族国家的观念还比较模糊。但在抗日战争特别是滇西抗战爆发以后,广大民众终于对“中国人”“中华民族”“同胞”这些词语有了新的认识:自己不仅是家族的一员、家乡的一员、更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这种认识是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催发出来的,从而也使民众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初步建构,那就是从原来只对家族家乡的认同上升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

二、国共合作与社会各界的宣传动员,促进滇西民众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一)国民党对滇西抗战的宣传动员

日军的侵略带来的深重苦难触发了滇西民众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但是真正让这种意识最终形成,从而产生强大的力量,则是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国共两党都在滇西抗战中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最早是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在滇西局势危急的情况下,发表了《告滇西父老书》,表达了民族危机之下滇西民众一致抗日的决心,鼓舞了滇西人民的信心。后来李根源还将《滇西父老书》交给滇西土司和滇西地方乡绅领袖,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在李根源的号召下,滇西人民也深受其爱国精神的鼓舞,相继成立了各种抗日组织。全国各大报纸也对此事纷纷转载报道,滇西抗战一时之间受到了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激励了滇西人民的斗志。

[5]

此外,国民党为了动员民众抗击日寇,在云南采取了多种宣传动员的方式:首先是文字宣传,比如写标语口号,施甸县在抗战时期的很多标语就留存了下来,如“誓死杀敌、抗战到底”“以鲜血恢复土地,共赴国难;用生命保障国家,精诚团结”“团结御辱”[6]等等;其次是语音宣传,上到国民党领袖蒋介石,下到学校老师学生,都在各种场合发表关于滇西抗战的演讲,当时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们通过一次次抗日演讲,引起了巨大反响,甚至有些学生毕业后直接投身到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据统计,西南联大八年间共有400多人应征充当翻译官,300多人参加了青年军和空军。[7]这堪称是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最后是形象宣传,主要包括编写抗日歌曲、戏剧、舞蹈等,当时比较广为人知的《滇缅公路歌》,激励了滇西民众打通滇缅公路大动脉的决心,还有《保卫我们的家乡》、《攻打老东坡》、《我们中国真危险》等等,这些抗战歌曲都具有地方特色,感情真挚、鼓舞人心。音乐是最能激发人的爱国情感的,在促进民众民族国家意识觉醒的效用上,音乐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国民政府通过这种多样化的动员形式,增强了民众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意识,为滇西抗战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1. 中国共产党对滇西抗战的宣传动员

抗战时期,经过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努力,终于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正式进入全民族抗战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滇西战场上,中国共产党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当时任远征军总司令的卫立煌就曾到过延安,接受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李根源当时能够不顾安危赴滇西前线,愤笔写下《告滇西父老书》,也跟他的学生朱德向他阐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分不开,云南省主席龙云也跟共产党有过密切接触并深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对滇西抗战的影响主要还是利用《新华日报》这份机关刊物,对滇西抗战做了大量详细的报道。《新华日报》在创刊九年的时间里,一共发表了关于滇西抗战的报道871篇。“其中,社论29篇,短评6篇,通讯14篇,广播词5篇,消息817篇。”[8]这些报道真实清楚地记录了滇西抗战的详细情况,让民众对于滇西战场有了全面地了解,鼓舞了滇西军民的抗战士气。《新华日报》除了真实报道外,也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作用,比如其中的《粉碎日寇新的阴谋》、《英国应立即开放滇缅路》、《论滇缅战局》等,这些报道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也为看不清形势的一些国民党官兵和广大民众指明了方向。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灵活运用到滇西战场有力证据。

(三)社会各界对滇西抗战的宣传动员

除了国共两党的宣传动员以外,社会各界也积极行动起来,比如青年学生积极参军报国,当时西南联大从军学生总数达到834人,有的参加了远征军,有的参加了驼峰飞行队,更多的是担任盟军翻译员;[9]知识分子成立各种团体下乡宣讲,传播进步文化。当时的保山中学(今保一中)成立了文艺宣传队,他们走进工厂,深入农村,高唱着《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歌曲,来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唤起民众的爱国意识。总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了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他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为滇西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宣传动员是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重要手段,国共两党以及社会各界的爱国志士都非常重视,只有进行深入细致地宣传动员工作,才能更有效地激发起民众对日寇的仇恨和国家意识,将斗争的矛头转向日本帝国主义身上,使他们明白只有团结抗战才能避免国破家亡的命运。在多样化、多层次的宣传和动员过程中,“民族”“国家”的概念已经逐渐被民众所接受,并在抗日战争的实践中完成了个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这标志着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最终形成,并且将会成为滇西抗战胜利的重要助力。

  1. 民众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对于滇西抗战的作用

黄道炫认为:“日本的侵略及侵略战争伴随的暴力激发了中国民族意识的成长,是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催化剂。”[10]对于滇西民众来说,滇西抗战催发了他们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最终完成了民族国家意识的塑造。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

首先,成立抗日武装力量。滇西地方士绅、少数民族首领、土司等阶层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成立了为数众多的抗日游击武装,如朱嘉锡领导的龙潞游击支队、杨思敬领导的潞西抗日救亡团、傣族土司领导的滇西边区自卫军、梁河抗敌大队与景颇武装等等,他们多次与正规军配合作战,对日军进行骚扰、袭击,在持久对抗中消耗着敌人的力量,给予了敌人重大打击。如1942年7月底,龙潞游击支队在象达至赧洒之间夹槽外,用地雷埋伏日军,下午2点,当地人进入伏击圈后,早早埋伏的游击队火力全开,他们用地雷、手榴弹、步枪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最终日军伤亡70余人,[11]

“机枪兵的头颅被炸飞,联队旗帜被炸飞山中,这是敌人在沦陷区遭受到的第一次重创。”[12]1944年8月,傣族土司刀京版率领义勇军在户瓦寨等地伏击日军,毙敌20余人;9月,围攻洋人街日军,击毙敌十八师团第九联队高杉大队长、白野中队长子雄中尉等官员60余名。[13]由于滇西各族人民之间的并肩作战,不仅加强了各族团结,而且还使得滇西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强化了滇西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这种内部的高度团结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必然要求。

其次,广大滇西民众积极参与到抗日战争进程中来

当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觉醒之时,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自觉参与到抗日战争当中,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整个滇西形成了万众一心抗击日寇的壮烈场景。

从 1942 年 10 万远征军经保山进入缅甸作战起,保山地区就承担了大量的军需供给任务。“保山自三十一年(1941年)至三十四年(1944年),共采购军粮六万五千大包,征田赋交拨军粮,约一十九万八千大包,县级公粮未算在内。”[14]“修筑飞机场,在反攻以前曾先后出工约七十万个。三十年(1940年)兴修保山公路及保云公路,出工约一百五十万个。二十七八年(1937-1938年)修滇缅公路,工作路段一百五十公里,出工约三百万个。”[15]

为了打通滇缅公路这一重要交通线,滇西地区发动民众20多万,“他们分别来自滇西28个县和设治局的彝、白、傣、苗、傈僳、景颇、阿昌、崩龙(德昂)、回、汉等十多个民族。”[16]尽管他们文化信仰不同,但在国家危难之时,为了抗击日寇,长途跋涉赶往工地。在修筑滇缅公路过程中,滇西民众牺牲了3000多人、死亡率高达1.5%,[17]最终完成了滇缅公路这项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滇西各族人民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战胜了曾经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局部矛盾,使他们在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共同的目标下团结了起来,为滇西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最后,奠定了中国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精神基础

滇西抗战是整个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滇西民众在艰苦顽强地斗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即国家意识,全体中华儿女也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形成了这种意识,它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当中,传统的家国情怀观念已经发生转变,取而代之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意识。特别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已经成为了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高举这面旗帜领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大爱国志士也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的大潮当中,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在这个时期空前高涨,成为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抗日救亡的旗帜,也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奠定了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

[2] 熊毅廷整理.抗战时期保山历次被敌机轰炸纪略[M].《保山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85:88.

[3]陈祖梁.侵华日军滇西细菌战实录[M].《保山市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1999:128.

[4]保山德宏文史资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保山市隆阳区委员会.日军在占领区犯下的累累罪行[M].铁血丰碑.上.《文史资料第十八辑》,2012:209-212.

[5]蒋鹤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保山市隆阳区委员会.李根源在保山主战纪事[M]. 铁血丰碑.上.《文史资料第十八辑》,2012:155.

[6]李月江.论保山施甸遗存滇西抗战宣传标语的保护[J],保山学院学报,2014,33(3):43.

[7]袁德成.李慧.杨德华.云南爱国风云录[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202.

[8]魏国彬.共产党领导滇西抗战的历史证物[J].保山学院学报,2015,34(1):35.

[9]李慧.云南抗战与知识分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1):40.

[10]黄道炫.战时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J].史学月刊.2018(5):16.

[11]马仲义.龙潞游击队敌后抗战纪实[M].铁血丰碑.下.《文史资料第十八辑》,2012:8.

[12]马仲义.龙潞游击队敌后抗战纪实[M].铁血丰碑.下.《文史资料第十八辑》,2012:8.

[13]高翠莲.云南边疆各族人民与滇西抗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6(3):58.

[14]方国瑜.保山纪事[M]. 铁血丰碑.上.《文史资料第十八辑》,2012:143.

[15]方国瑜.保山纪事[M]. 铁血丰碑.上.《文史资料第十八辑》,2012:145.

[16]张家德 蔡泽军 张愚.滇缅路的修建和作用.[M]. 天地正气血肉丰碑.保山隆阳区抗战史料.《文史资料第十七辑》.芒市:德宏人民出版社,2011:143.

[17]张家德 蔡泽军 张愚.滇缅路的修建和作用.[M]. 天地正气血肉丰碑.保山隆阳区抗战史料.《文史资料第十七辑》.芒市:德宏人民出版社,2011:143.





1

2

3The Anti-Japanese War in West Yunna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the People

Yang Guangyao Jiang Xinhong

(Marxism College of Baoshan University,Baoshan Yunnan,678000)

Abstract: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West Yunna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Anti-Japanese War. It promoted the awakening and final 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the people of Western Yunnan. This awakening is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the entire Chinese nation. The Chinese people rely on this This kind of consciousness became the spiritual force to defeat Japanese imperialism.

Keywords: the West Yunnan Province; The Anti-Japanese War;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th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