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现代化发展趋势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5
/ 2


社区治理现代化发展趋势分析

钟光荣

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党校,重庆 永川 402106

摘要:习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创新”。创新源于对现状的梳理,对问题的研究,对趋势的把握。本文主要梳理社区治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问题内在成因,提出我国社区治理现代化要建强党支部科学治理,克服碎片化系统治理,细分差异化按需治理,改进公式化人性治理四个重点建设方向。

关键词:社区治理;现代化治理;系统治理

一、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社区工作与居民面对面,是政府落实工作“最后一公里”,工作质量关系党的形象,直接影响居民的幸福指数。随着时代发展,社区服务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需求呈现出差异化、个性化、复杂化的特点,社区工作呈现任务重、事情多、责任大的特点。面对挑战,现阶段社区治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矛盾和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区治理效果。

(一)治理方式碎片化

治理方式“碎片化”具体表现于三个方面,一是空间结构,社区区域可能包含有党政机关、企业、学校、商店、不同类型住宅小区等社会组织和单位。二是利益结构,由于不同的社会身份导致彼此间的利益也呈现碎片化趋势。三是工作结构,社区承担着基层政府、社会组织、社会成员个人等各方面的社会责任,复杂的成员结构,导致社区治理需要政府、居委会、物业、社会组织以及社会成员个体等多方协同治理,导致社区权力结构碎片化。

(二)居民需求差异化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利益诉求有着巨大的差异性,每个社会个体成员对社会的服务需求和生活方式不同。一是各类社会群体的居民对社区生活、社区治理的要求截然不同,年轻人追求豪放自由、中年人忙于工作者、老年人热衷于社区生活的点点滴滴,对于社区活动和社区治理事务的关注度千差万别。二是社区容纳着经济能力、户籍、价值观念等不同的居民。社区成员来自原住民、外来居住者、甚至还有不同的国籍的社区居民。原住民集体意识强烈,对社区公共事务积极参与,而外来居住者的归属感则没有这么强,对于社区事务处于中立态度,不那么热衷于参与社区建设。

(三)治理模式粗放

当前,一些社区工作者顶着“党是领导一切”的大帽子,“眉毛胡子一把抓”,粗放治理社区,加大了工作量,治理效果却十分有限。一是大包大揽,一些地方基层政府习惯于“单边行动”,包办、代替、包揽一切,治理模式粗放。二是惟命是从,一些社区工作者没有转变思维,只认上级命令指示,对居民实际需求“笑脸相迎、漠不关心、拖延不办”。三是一刀切,部分社区工作者不顾差异需求,凡事一刀切,简单粗暴不仅严重削弱了居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提升社区现代化治理能力。

二、社区治理问题的成因

(一)社区治理结构复杂

社区治理相关问题的产生与社区治理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一是居民职业结构日益复杂。住房制度改革之后,商品房的交易模式造成各种职业的居民混居于同一个城市社区之中,职业的差异导致需求的不同。二是居民能够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时间存在差异,这差异是社区资源碎片化、供需之间存在脱节的重要原因。三是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涌入社区之中,催生的是多样化的需求,供需之间就会出现脱节,治理理念未能及时跟上,社区治理由此出现一些问题。四是社区老年人占比变大,资源设施跟不上变化,由此催生社区治理过程中诸如养老、医疗需求等问题。

(二)居民自治的意识淡薄

自治权是社区治理的“基石”,现实中,受文化程度、需求差异、交流沟通等影响,居民参与自治的意识淡薄。一是部分居民自治能力不够。社区之中,特别是安置型社区,居民受教育水平偏低,却集体利益集中,是社区自治的主体,自治能力不够就不能有效维护利益。二是自治沟通信任不够。居民来源复杂多样,有外地人和本地人,有人消息渠道多,有人参与自治时间少,需求有差异,利益有矛盾,由于缺乏沟通,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信任度相对较低。三是获得感差异影响。社区治理过程中公民参与程度不一,虽然存在良好的互惠规范,但需求与付出的差异化必然导致居民获得感差异。另外,居民自治还受外部环境影响,自治空间有限。

(三)组织协作存在壁垒

社区多元共治存在治理结构碎片化、治理主体之间协作不佳等问题,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利益资源,长久以来形成的公共服务模式,各部门利益资源划分逐渐固化,责权转换存在成本,导致部门间资源共享程度不高,部门协同程度较低。二是人力时间,现阶段社区居委会依然承接着大量行政事务,无法将有限的人力、时间和物力完全投入改善居民生活,共治效能难以取得有效提升。三是协调驱动不足,现行的体制机制中,人力资源考核运用集中于部门业绩,长期规划,部门协同难以取得可见政绩,很大程度上阻滞了社区多元共治的长远发展。

三、社区治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一)建强党支部科学治理

习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做好社区工作,建强社区党组织,重点要做到三方面。一是要建强社区“两委”班子。要以政治导向为抓手,突出政治标准,选优配强社区党委班子,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引领社区治理。二是要优化基层组织设置。以居住区域为网格,推行“一个小区设立一个党支部或设立一个党小组”,为开展基层治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要完善党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飘扬在基层社区第一线。

(二)克服碎片化系统治理

在基层工作中,居民生活面临一些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停车难、老房整修、买菜难、物业管理缺失等顽症,这些问题成了“家门口”老生常谈的困扰。要解决问题紧靠碎片化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够的,必须系统治理。一是突出以党建为引领这个主线,整合各职能部门资源下沉到各社区、村居委指导开展好各项服务。二是建设一站服务。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包含党群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健康服务、法律服务、文化服务、社区管理服务等内容,为居民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家门口”服务。

(三)细分差异化按需治理

科技创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社区治理现代化需要综合运用科技手段,细分市场,重点对居民需求进行研究,科学施策按需治理。一是建立居民基础数据。搭建共享平台,击碎部门壁垒,让数据跑路,搭建跨部门“多元协同”社区治理基础数据库,实现各业务专业数据信息流畅对接。二是科学运用数据。开发模型分析数据,让社区数据聪明起来,通过数据分析,快速对接居民需求,彻底改变生活方式,服务社区居民,减少重复劳动,切实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沈跃春.以社区党建创新为引领 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J].唯实,2014(10).

[2]肖丹.“互联网+”视角下基层治理现代化模式创新探析[J].湘南学院学报,2017(3).

[3]潘鸿雁.社区治理新模式: 共治与自治互动[J].学习时报,2013 (6).

[4]胡颖廉,李楠.社会治理精细化:背景、内涵和路径[J].行政管理改革,2016(2).

[5]蒋源.社会精细化治理新路径探索[J].人民论坛.2015(1).

作者简介:钟光荣(1985.10.7- ),女,汉族,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党校 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