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语文深度学习 促核心素养建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30
/ 1

议语文深度学习 促核心素养建构

周森跃

义乌市苏溪镇第四小学

【摘要】

近两年,“深度学习”一词进入我们的视野。“深度学习是我们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是放飞学生思维的自由天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要求,去除学生思维的枷锁,探索有深度的课堂。笔者从“深度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深度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度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深度开发文本的延伸资源”四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成为学习真正发生的场域,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增值。

【关键词】语文课堂;深度学习;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一、新时代教育需要深度学习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推进,“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语文课堂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也确实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单一的课堂模式变得多样化,教师们的课件越来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些受学生喜欢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丰富的教学素材进入课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那么什么是深度学习呢?国内学者何玲、黎加厚在研究中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那么对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来讲,笔者认为深度学习就是学生能够在自主理解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真实的学习,教师能够创设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仅仅停留在文本的浅层,懂得与文本进行对话,引发深度的、批判性的思考,能够真正静下来去思考文本深层次的内涵;能够举一反三,新学的知识能够与已有的知识有效融合,能实现课内迁移运用到课外。

、语文教学中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深度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语文课堂要唤起学生思维兴奋点。课堂中只有产生了矛盾交汇点,学生的思维才会碰撞火花。这种矛盾冲突教师是不可能提前预设或设计的,需要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通过对文本有意义的学习、大脑知识的建构,进行深层思考后所“萌生”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文本内容的不同感受。一旦有冲突,就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通过在课堂进行交流、思辨,就能促使产生新的思维生长点,教师如果能够找到这个合理的切入点层层推进,引领学生向学习的深层次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深度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也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中就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放手给学生学习的独立空间,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局面,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舞台”尽情展现,通过讨论、交流、实践、研究、教授他人等形式去探索知识,去探究文本内容深层次的含义,激发灵感,迸发智慧火花,激活语文课堂。教师此时不是无所事事,看学生唱“独角戏”。如何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如何点播、把握学习导向?如何找准问题思考的切入点?是否知晓学生的需要?是否能熟练操控课堂——“悬崖勒马”避免“跑题”?等等都是教师需要思考和下功夫的。

(三)深度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当下,很多语文课堂是为了教教材而教,和照本宣科差不多。根本不重视引导学生去研读文本,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支架。其实,一篇好的文本,有着无限魅力。语文教师要深度挖掘文本内涵,通过用心研读,认真挖掘,可以修炼学生的言语智慧,充实精神境域,语文素养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深度开发文本的延伸资源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语文课堂教学,我们要转变观念,要明确地认识到“用教材教”这一理念的重要性。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与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一个脱离社会,脱离生活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语文课程正在向素养立意的目标转变。”这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为学生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创造多彩的语文课堂,把深度学习融入语文课堂,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进一步摸索、思考、实践。“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深度而真实地学习语文”,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亮”起来;让学生真正“想”起来、“动”起来;让语文教学朝着“建构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方向漫溯。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30.

[2]郭华.深度学习的关键是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民教育,2019年Z2期 .

[3]钟烨烨.学会思维: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J].新课程,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