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31
/ 2


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的应用效果

张体丽

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671000


【摘要】目的:在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护理中实施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探讨此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选择本院诊治的40例行脑血管介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护理模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术后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时还能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术;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常规护理

脑血管介入手术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并且随着该技术的成熟,患者存活的寿命可高达20年,但术后患者寿命长短存在个体差异。若危险因素控制不好,就可能存在复发及再狭窄的风险,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复发,从而引起死亡和寿命的减短。而脑血管介入术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下肢静脉血栓,若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将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致死率、致残率较高[1]。故本研究对行脑血管介入术患者应用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并在临床护理中开展观察与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入选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选择本院诊治的40例行脑血管介入术患者。按护理模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其中对照组男11例,女9例,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41岁,平均年龄在(58.4±1.3)岁。观察组男14例,女6例;最大年龄为77岁,最小年龄为40岁,平均年龄在(58.6±1.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治疗均采用脑血管介入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其内容包括:术前告知相关手术注意事项,术后给予严密病情监测、合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并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护理等。观察组则在上述护理措施中给予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包括:①术前协助其完成各项检查,并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掌握患者的身体情况,对病情进行科学评估,了解患者术后可能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明确术后需重点干预的护理要点,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干预方案,术前积极地进行对症治疗,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②告知患者病情状况,详细说明手术的注意事项,告知手术的治疗方法、步骤、目的以及术后可能发现的并发症,重点介绍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危害以及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采用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式,利用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宣教方式,指导患者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加强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正确认识,从而加强患者的配合度与依从性。叮嘱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其对治疗的信心和决心,以免负性情绪影响预后。③在每次巡视病房时,要重点观察患者术后下肢的颜色、温度、肿胀情况、感觉及运动情况,并观察患者有无皮肤黏膜出血,以便及时发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先兆表现,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其做相应的处理。④待术后患者麻醉作用消失后,应加强对患者下肢血管的保护,避免应用一些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避免下肢输液。同时要求患者采取仰卧位,卧床休息,定时对下肢进行按摩,定期翻身。⑤为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应根据患者病情恢复状况,指导其进行运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其进行下肢功能锻炼,术后3d鼓励患者进行简单的床上活动,指导其自主完成弯曲、伸展下肢等;术后7d指导其自主活动踝关节,包括:旋转、背屈、折屈等。同时在家属和护理人员的陪同下,鼓励其自信下床活动,嘱咐其控制好活动的强度,不宜过度劳累。此外,可安排护理人员对患者目鱼肌、腓肠肌进行按摩,以此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下肢静脉回流。④对能出院的患者,应进行出院指导,告知患者按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的重要意义,嘱咐其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改正不良生活行为,如:抽烟、喝酒等。告知患者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立即到医院就诊。同时可定期进行电话或微信公众号随访,加强患者的自我保健工作,以此强化患者的延续性健康指导。嘱咐患者定期复诊,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对本研究中所得的计量资料(t)以及计数资料(X2)分别进行对比,用5fed8258e047e_html_609163e8142e63e8.gif、%分别表示,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5%;观察组无一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5.128;P<0.05)。

3讨论

脑血管介入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机制较复杂,主要包括静脉血流淤滯、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内膜损伤等[2]。同时根据静脉血栓的部位不同,可出现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股静脉血栓形成、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等。由此可知,在患者行脑血管介入术后必须予以一定的积极护理干预,才能降低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本研究表明,对患者实施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通过术前身体状况评估,明确高危人群和护理重点,可提高干预效果。术后严密观察病情,重点加强下肢护理工作,及时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征兆,并针对其高危因素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可起到防治的作用[3]。术后加强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适当锻炼、出院指导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可避免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提高预防干预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不仅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有积极作用,还能为术后康复提供有利条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雷晶, 徐卓珺, 万容, et al. 观察预防性护理措施对减少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J].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 2017,2(1):53-54.

  2. 路信, 魏丹, 赵玉洁. 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007):164-165.

  3. 郭剑娟, 张文静, 古瑞平.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 内科, 2018, 013(005):807-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