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消费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4
/ 2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消费思想

易兴翠

中共彭水县委党校 重庆 409600


【摘要】“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如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供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广泛,使得一些人产生过度乐观的情绪,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注重节约。“黜奢尚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引导新时代国民理性绿色消费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黜奢尚俭;生态消费;勤俭节约


困扰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有利于人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思想,对于解决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价值。

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历经沧桑,文化却保持稳定,没有出现过质的断裂的文明。贯穿整个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消费思想的主旨就是“黜奢尚俭”。比如大禹为了治水,殚精竭虑,兢兢业业,却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着粗劣的食物,住着简陋的席篷,孔子说他是“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大禹不但在日常生活中主张节俭,而且对自己的身后事也是安排得极为简单,可谓是一代贤王,但依然算不上古代君主节俭的最高标准。《韩非子十过》记载尧舜比他更加节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节俭尤其是对从政者的节俭有着极高的要求,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一、“黜奢尚俭”消费思想的三个学派

“尚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大臣伊尹曾对刚继位的太甲提出建议:“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要他注意节俭,认为只有俭约节用,才能永久地维持王业。到了西周,辅国名臣周公总结记取商纣奢靡败国的历史教训,担心周成王执政后重蹈覆辙,“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告诫周成王要杜骄奢,绝淫侈。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达到一个高峰,诸子百家好像一颗颗璀璨的明星,不但照亮了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也照亮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虽然各派在价值观念和治国理政的思想上差距非常大,但在消费观念上,几乎是出奇的一致,在社会生活中都主张节俭,反对浪费,黜奢尚俭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消费思想中最大的特点。

(一)儒家文化的消费思想“俭近仁”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儒家五德,俭居其一。《论语》中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对于礼这个大问题,与其形式上奢侈铺张追求华丽,不如节俭一些好,遇到丧事,与其讲究仪式上周全,不如内心真正哀伤。《论语》又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说文解字》中说“俭者,约也,缠束也。”孔子所说的俭是节俭、节制的意思。《孟子》中说:“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谦逊有礼貌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儒家思想让人超越自己,在节俭中体会人之为人,人者仁也的根本。

(二)道家文化的消费思想“俭而广”

消费是人的一种自然需要,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冷了穿衣。《化书》中说:“渴饮则甘,饥食则香。夫惟俭,所以能知非常。”对于在沙漠里干渴的旅人,最普通的白水也是甘露,对于腹鸣如鼓饥饿的人,粗糙的食物也能吃得无比香甜。道家的消费伦理思想以“道”为导引,《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 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慈”“俭”“天下先”被称为“道家三宝”。在道家看来,真正的俭是胸怀坦荡无所求的俭,在生活中表现为对自己俭,而对他人对社会广。《化书.俭化》中说:“俭者,均食之道也。食均则仁义生,仁义生则礼乐序,礼乐序则民不怨,民不怨则神不怒,太平之业也。”“世有悭号者,人以为大辱,殊不知始得为纯俭之道也。于己无所与,于民无所取。我耕我食,我蚕我衣。妻子不寒,婢仆不饥。人不怨之,神不罪之。故一人知俭则一家富,王者知俭则天下富。”一人懂得俭则一家富裕,君王懂得俭则天下富裕。“君俭则臣知足,臣俭则士知足,士俭则民知足,民俭则天下知足。”

(三)墨家文化的消费思想——节用节葬

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墨子主张节用,通过节用来解决国家财政用度不足,消灭贫困。墨子认为节用是国家积累财富的根本途径。《墨子》中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勤俭节约国家繁荣昌盛,纵欲放荡导致国家灭亡。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墨子“节用”思想的提出是对这一传统美德的提高和完善。“节用”的消费思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有利于遏制消费的两极化,在满足多数人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其次,“节用”思想对遏制当前浪费资源的现象也有积极意义。

二、“黜奢尚俭”消费思想的生态意蕴

传统文化中“黜奢尚俭”的消费思想有着深厚的独特的生态意蕴。

(一)少私寡欲

《老子》认为人的天性应该是无私无欲的。对欲望的过分追求,让人们忘记了自己的天性,迷失于欲望之中。《道德经》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现在五光十色的手机、电视、电脑等让很多人都戴上了厚厚的眼镜,甚至有很多低领的小孩子都要戴眼镜;现在的饮食放了过多的调料,添加剂等,导致我们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吃饭是正常的天理,但那种欲壑难填的饮食就是人欲了,放到现在有些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不光吃山珍海味,还吃一些濒危的野生动物,这种人欲的危害已经在2003年的SARS和今年的新冠病毒疫情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能任由欲望泛滥,那些可怕的欲望最终会毁灭我们人类自身。

(二)知足常乐

《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过分爱惜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过多拥有必然会导致惨重损失;所以,知足于内就不会招致屈辱,知止于外就不会陷入困境,这样才能保持长久不衰。知足是指对物质消费的满足,自然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庄子·逍遥游》中写道:“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小鸟在树上筑巢,只不过占一树枝;鼹鼠喝河水,也不过喝满肚子。现代有些人恨不得占尽天下财富,其实又能真正享受几分呢。

(三)俭以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有助于淳养质朴勤劳的品德。俭朴、节俭、俭省等等,虽然说的是生活习惯等,其实讲的也是品格,是能够影响到立身、立家、立国各种品格的重要品格。 

有道是俭为德首,说的就是俭可清心,使人不滋贪念;俭可生勤,使人艰苦攀登;俭可促廉,使人守纪奉公;俭可致和,使人乐群爱众。这就是诸葛亮概括的:俭以养德。可见,俭关人格,俭关名节,俭关功业,决非生活小事,断不可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