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油画创作与发展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1
/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油画创作与发展初探

马传经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224


关键词: 云南油画 创作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油画在前期的传入与启蒙期后,迎来了自身的发展机遇,共经历了发展期、辉煌期,以及百花齐放和多元发展时期。

一 发展期(1949一1979)

新中国成立后初期,云南的油画创作得到了发展,开始了油画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且表现出两种创作的倾向:一种是以驻云南部队所属的创作组为代表的主题性创作,代表画家是梅肖青、李伟卿等。他们当时比较普遍的工作是配合新中国建设的宣传任务,绘制一些诸如领袖像,以及演出剧场的场景等,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在组织、计划的训练当中,慢慢具备了一定的创作能力,凭着对部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创作出了一系列代表性的作品。如林玲的油画《澜沧江畔》、《巡逻归来》,梅肖青的《情报》在1953年于重庆举办的西南军区文艺检阅大会美术展览中获得了一等奖;林玲的《澜沧江畔》还入选了第三届全国美展。部队注重创作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不断组织画家下部队体验生活,同时到工厂、农村、学校写生、不断举办展览进行交流宣传,从而使部队的美术创作队伍成为云南油画在建国初期的一支重要的创作力量。另一方面,则是以欧洲绘画传统语言为研究载体的油画画家,如廖新学、刘自鸣、黄继龄、刘傅辉等。这些艺术家大多数工作在教育岗位,他们的绘画主题更注重生活中平凡的人物、周围随处可见的风景、静物等,创作风格和艺术手法上注重油画本身的艺术语言研究。代表作品有1955年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的廖新学的油画作品《彝女》;获得1957年国家文化部奖的刘自鸣的油画作品《静物》,同时,他们的的作品还入选了1958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以及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东京国际妇女美展。他们的创作,在国家意识形态倡导的主题创作之余,仍然在绘画的本体语言上做着坚守和不懈的努力,为云南美术整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0年,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更名为昆明师范学院。其中艺术科有廖新学担任系主任,并进行素描和油画的教学。1959年,以告一段落的昆明师范学院的整套领导班子为基础,成立了崭新的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此后,云南艺术学院为云南的油画创作和发展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如第一届学生当中的夭永茂,其毕业创作《我们走在大路上》参加了1965年的全国美展,并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刊载,1964年夭永茂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在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夭永茂培养出了李小明、苏新宏、毛旭辉等一大批云南当代艺术家,为云南乃至中国油画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的画院带着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艺术优良传统的责任像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这样的而历史条件下,1972年,云南画院的前身,云南美术家摄影办公室成立,并在1977年改名为云南美术摄影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陆续调入了一批优秀的创作人员,如姚中华、张建中、孙景波等,1984年,云南画院正式成立。而姚中华、曾晓峰等一批画家,成为了云南省当时最为中坚的的油画创作力量,他们随后也成长为影响云南甚至中国油画圈的重要人物。

二 辉煌期(1980一2000):云南油画创作取得可喜的成就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云南油画迎来了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时期,也是云南油画迄今最辉煌的发展阶段。1980年,曾晓峰油画作品《在高山之巅》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获得二等奖。吴冠中将这幅作品和获得一等奖的《父亲》(罗中立)相提并论。难能可贵的是,曾晓峰对形式语言持续地加以研究,他的作品又相继获得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三等奖,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铜奖、版画铜奖。其中,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获得油画铜奖的《被遗忘的幻象》,如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般,魔幻和现实交织,表象和精神混合,将符号、图腾和物象放在一种统一的色调和情绪氛围之中,堪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晓峰在形式探索中的代表作。

1981年,姚中华创作的油画作品《啊!土地》是特定的“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画面的线条和体块具有的张力,充分表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气息。秉承董希文先生的油画民族化语言的探索,加上毕加索等西方绘画大师的造型因素,姚钟华可谓融汇贯通,使得《啊!土地》在中国油画发展进程中有着里程碑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美术创作中的形式手法开始影响中国画家。安德鲁·怀斯的乡村叙事风格,其略带忧郁的画风,影响了一大批油画家。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现代画家在20世纪上半叶研究印象派之后所形成的风格流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被忽视,而在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的中国,其影响可谓狂飙突进。张晓刚、毛旭辉、苏新宏、唐志冈等画家,在形式语言探索、题材符号化应用以及油画本体语言研究方面,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85年,云南画家张晓刚、毛旭辉、潘德海等,联合上海的画家张隆、侯文怡、徐凯,并先后在上海和南京两地举办了“新具象”展览。并吸纳西南三省的其他成员,发起组织了“西南艺术研究群体”,形成了轰动一时的“新具象”运动。毛旭辉的《圭山组画》、张晓刚的《暴雨将至》都取材于云南的边远山村,但不屈从于乡土自然主义,并从过去借鉴印象派、后印象派转向了吸收早期现代派的艺术语言,如对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原始主义语言和激发的吸收和引用,从而传达内心的各种情绪,并追求形式上的现代感。这为云南油画界埋下了现代性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创作从乡土题材转向了城市题材。

上世纪90年代,毛旭辉创作的《剪刀》系列,张晓刚创作的《大家庭系列》、《手记》系列,这些作品不仅仅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都市经验,更是用鲜明的个性化和本土化特征,宣告了对现代主义的放弃。他们的绘画经验和创作体验,引领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风潮,而且在文化上,反映的是中国经验,而不是地域经验,也因此,这种对凸显中国文化身份问题的关注,有利于使当代艺术成为一种手段,从某种程度上,帮助了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展开与世界平等对话交流。

1990年12月13日,云南油画学会由云南省民政厅批准登记成立,业务主管单位为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为一个社会团体,该学会在油画创作、学术展览和理论梳理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引领作用。包括后来成立的云南风景画协会,他们都为这个时期云南的辉煌增添了光彩。

三 百花齐放和多元化发展时期(2001-现在)

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油画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发展时期。由姚钟华、夭永茂、、孟薛光、高钟炎、蒋高义、杨作霖等老一辈画家,以及白实、苏新宏、邓安克、武俊等的中年画家,亚丽、曹悦、陈流、王玄等中青年画家,形成了云南风景画创作的梯队。他们在延续西方印象派的“外光”写生传统的同时,对云南特有的风景因素加以深入研究。蓝天、白云、红土、绿色植物,在强烈的对比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的地域风格。同时,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代表的学院派以及体制内创作团队里,一批批云南油画的中坚力量层出不穷,唐志刚、杨一江、陈群杰、毛杰、和丽斌等,他们以自身独特的创作体验,丰富着云南油画创作和发展的历史。而体制外的艺术家,则聚集于云南昆明的创库、“上河会馆”、丽江的“丽江工作室”等等,以及散布于昆明及其他城市大大小小的艺术家村落或者艺术聚集区。

由此,云南油画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和多元化创作面貌。预示着云南油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多元发展时期的到来。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名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云南油画创作与发展研究,编号:2020J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