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洪绪中心小学
摘要:变序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一是小学阶段变序阅读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孩子们可以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孩子们更易于理解,理解得更深入。二是“变序”有利于防止“串讲式”课堂结构程式化。三是“变序”有利于对学生接受信息的内外部条件实施最佳调控。四是“变序”强化了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保持和加强文章的整体性。五是“变序”有利于加强语言训练、思维训练,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变序”阅读教学 符合 规律 方法
引言
小说电影叙述故事片有顺序和倒叙之分。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片段提到开始,以造成悬念,使作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增加艺术效果。如果把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篇小说、一部电影,那么他们也有“顺序”与“倒序”之别。“倒叙”同样有它不同于“顺序”的艺术效果。我们称它为“变序”。
“变序”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变序”阅读教学是相对于串讲型课堂结构来讲的。“序”指课文内容的顺序。“变序”阅读教学,就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不是从头到尾一次进行,而是改变课文的叙述顺序进行阅读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变序”有利于防止“串讲式”课堂结构程式化。
“串讲式”阅读课堂结构程式化,不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进行不同形式的“变序”,便于阅读教学课堂结构改革开辟了新天地。
“变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由现象到本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更易于理解,理解得更深入,由已知到未知是人类的认知规律之一。系统性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由已知到未知,“尽量是新教材与学生以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使新知识成为旧有知识合乎逻辑的发展。”学生通过阅读要认识的新鲜事物,是理解的难点。课文中以往的知识会比较分散,因此指导“变序”阅读:导入课题后,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知识,把分散的课文中的事物的特点提出来,然后以过渡性的问题引回到认识的新事物。这样“变序”为指导学生阅读重点,攻克难点做了铺垫。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
“变序”强化了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保持和加强文章的整体性。
首先,《大纲》提出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顺序是为了保持文章的整体性。变序阅读教学仍然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顺序进行,只不过在对课文各部分进行分析时,改变了先后次序而已。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顺序不矛盾。“变序”不损害文章原有的整体性。其次,“变序”强化了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变序”教学的切入点是依据课文内部的逻辑关系确定的,所以学生通过变序阅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对课文内部的逻辑关系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赤壁之战》共三大段,依次是:(结果)。变序后成为:战前形势—战斗经过—战前准备。学“战前形势”时,让学生了解曹操、周瑜兵力相差悬殊而造成悬念:周瑜三万军队迎战曹军八万,能顶得住吗?跳过“战前准备”先交战斗经过,结果让学生了解周瑜以少胜多的意外结果。此时学生必然会产生疑问: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呢?于是返回“战前准备”找到了原因。这样,步步设疑,强化了三段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了文章的整体性。(四)“变序”有利于加强语言训练、思维训练,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语文课要加强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变序”阅读教学的过程“序”就是训练的过程。因为“变序”阅读的“序”由谁来变?由学生!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并不明确应阅读课文的哪一段哪一句,而必须阅读更大的范围、有时是全篇的课文,去寻找应当重点阅读的句、段,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个“寻找”“寻求”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思考、理解的过程,就是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过程。同时“变序”阅读教学为学生找到了认识课文深层含义的捷径和最佳思维流程,因此,久而久之,学生思维的指向就会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敏捷,阅读的速度就会逐渐加快,最终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变序”阅读的方法。
“变序”阅读教学必须依据课文的内容、教学目的的要求和学生认识水平确定具体的方法。不论怎样变都要万变不离其宗,即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为根本目的。
从“变序”的主观侧重点来分。
先难后易。这是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进行的变序,如毛泽东诗《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含义较深,学生难以体会,教学中需多下功夫。于是在读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之后,用“诗中写了哪些水?”一问引向诗的第五、六行?用大部分时间引导学生体会红军巧夺金沙江之“暖”和强渡大渡河之“寒”。首先克服了这个难点。难点解决了也就为其他各行诗句的阅读理解提供了学习的范例,全诗也就不难学会了。
先主后次。“主”指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次”指课文的次要内容。指导阅读要有重点、有主次:只需在重点训练项目“前后照应”的同时一带而过即可。如果没有重点,不分主次,要面面俱到,结果反而会面面不到。
先点后面。所谓“点”,指课文中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它最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挑山工》第一段略写挑山工登山的情况,是笼统的“面”上的情况,第二段详写一个挑山工登山的情况,是“点”。变序阅读时,可先学第二段。抓住这一典型人物,深入剖析,再回到第一段,点面结合明确哲理。
先果后因学生对事情的结果容易理解。先果后因,可激发学生追根求源,探究原因的积极性。如前文所举变序阅读《赤壁之战》。
从变序的切入点来看
抓关键词语变序。关键词语包括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重点词语和能起揭示逻辑线索作用的词语。从关键词语切入变序,线索明确,思路清晰,便于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
抓过渡句、段变序。过渡句、段是课文段落、层次的枢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过渡句段切入,上下沟通,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从变序的形式来讲。
逆读法。紧扣课尾的总述或总结性词语,引导学生一下子“沉底”,然后围绕中心反顾全文,做逆向阅读分析,逐渐“浮上来”。这一沉一浮,跨度大,教学节奏快,学生有一种学习欲望的探究心理的紧迫感,有助于提高效率,强化阅读训练。
跳读法。即指导学生越过某一段或几段课文进行阅读。(三)从变序的范围来说,又有全篇变序和片段变序之分。全篇范围的变序如上文所讲的《挑山工》《海上日出》《在仙台》等。片段变序指在阅读课文的某个片段(一段或几段)时,在此范围内进行变序或者再变序。
在进行变序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变序阅读教学在由这部分课文的阅读转向另一部可部分的课文的阅读时,要有承上启下的过渡环节,使整个教学过程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些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浏览顺序、时间顺序记叙的课文,在变序阅读后,还可要按原顺序理清文章的思路,以免引起误解。如前文所讲的先难后易的变序阅读《长征》,因为从第三行到最末行是按长征所到之处的先后顺序写的,所以,在读完全诗后要结合朗读练习让学生明确这个顺序。
以下情况应慎用变序
一些抒情散文不能变序。如《走,我们去植树》,课文的思想感情步步深入,一层比一层强烈。变序不符合课文实际,也未必能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认知规律。
课文中并列关系的内容,一般也不必变序,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的四季景色的描写,《海洋——21世纪的希望》对海洋开发利用种类的记述等。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认识水平和阅读水平的限制,对于跨度较大的变序难以适应,因此少用变序。可适当进行片段变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