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自信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自信心

韩俊兰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公园路小学 014000


【摘要】:自信心是个体心理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与生活态度,儿童的自信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等活动。如果学生缺乏战胜自我的勇气,就会制约学生的行为,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做事有始无终。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所以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自信心,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是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从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关键词】:语文 培养 自信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然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受到家长的溺爱,养成了任性的性格,受挫能力较差。另一方面,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应付升学,多数成绩不好的孩子经常受到的是冷落、批评,在学习上信心严重不足,导致孩子们在面对出难、面对挫折方面,表现出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足,学习上缺少自信、害怕出难。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土人,在学习上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大地?

一、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坚持学生的主体观,遵循民主的教学原则,尊重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都有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尝到成功的滋味,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其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学生就对这位老师的课很感兴

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知识,在遇到出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

(二)牵挂每一位学生,让所有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优点。

《学习的革命》一节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固执地透过唯一一片滤色镜去观察智慧的彩虹,那么,许多头脑将会被认为缺乏光彩”[2],美国著名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岛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色。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只是谁在哪一方面更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善于抓住这样的时机,不轻易放弃这样的机会,用心去关注学生,牵挂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帮助所有孩子都能看到自已的优点,重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这对培养孩子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给孩子说理由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身体,自已的头脑,自已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已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和机会,给孩子说理由的空间。一天下课,有学生跑到我跟前说:我班的朱吴正把班上的粉笔给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了。我当时挺生气的,以为这个淘气包又在打粉笔浪费公物。我气冲冲地来到朱吴正跟前,准备给他一顿训斥,当看到孩于那双委屈的眼睛时,我压住了内心的怒火,平静地说:"说说理由。"年仅九岁的孩子能根据自已细致的观察想到如此简单的办法,我心里不禁一震,庆幸自己在关键的时候没有训斥孩子,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冷静处理,我留给了孩子辩驳的机会,使他能说出自己的理由,让他们奇异的思维得以闪光。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意志。

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感到难学或自认学习不好,在心理上也是一种负担,在这种心态下学习注定是学不好的,所以要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树立坚定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

如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问题,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说"再想想,再看看,你能行!的鼓励话,作业批改上多写“有进步”“相信你能学会”的批语。发现学生做错题时,先不在作业上打"×",先打上“------”,学生改对后再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燃起他们自信的火种,激起他们前进的热情。

() 培养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通过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来激发,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环节的一切机会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以疑激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无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万法,进行全方位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分歧,这时我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学习时有学生提出:放哨时敌人投掷的燃烧弹炸开时有浓烟,邱少云为何不趁此机会打个滚熄灭自己身上的烈火呢?"通过质疑,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2、以趣乐学。

对新知产生兴趣仅是迈出了一个小步,如何在求知过程中保持旺盛的兴趣,需教师深钻教材挖掘内在的"趣"。平常在学生的习作中,我常发现学生混淆"辨、辩、瓣"。于是我很有创意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谜语。谜语内容分别是:辨:辛辛两个插树丫,插上点撇分开它。"

(分开含有分清之意。)辩:"辛辛两旁在说话,站在两边争论它。"(争辩的"辩"与说话有关,所以中间是言字旁。)瓣:辛辛两个种晒瓜,种了两瓜先开花,(瓣字既指花的片,也含有瓜瓣的意思)。通过这样两头不变"辛辛"有中间部分的变化,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三个字的区别所在,这一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以趣乐学的过程。

3、结束延趣。

一首好诗,一部好的小说如一枚青椒揽读者回味,同样一节好课也会让学生回味无穷。当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设计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思索,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不因课的结束而中断,兴趣会吸引他们进入一个求知的氛围,如《凡卡》一课的教学,在结束全文时,

大家都意犹未尽,我抓住孩子们都十分关注凡卡的命运这一契机,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说一说、写一写凡卡最终的命运如何?这样课堂的延续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今天,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教师和学生留出了更多的空间,让我们积极地投身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全心全意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努力跟学生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学生一定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上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15页。

[2]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节店 98午版 P364.

[3]魏书生《魏书生与民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006月版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