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 东莞市谢岗镇教育管理中心 ,523000
摘要:研学旅行是近几年盛行起来的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旅游与教学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对传统基础教育认知的颠覆,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其所具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以及实践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丰富教材知识。基于此,本文立足研学旅行,以所体现的基本特征为切入点,阐述了研学旅行的教学目标,最后论述了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仅供参考。
关键词: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价值
2016年,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对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促进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研学旅行所具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功能,使其成为了撬动素质教育杠杆的利刃。
研学旅行能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研学旅行的内容具有开放性
通常,研学旅行所处环境相对轻松、自由,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自由表达自我,舒展个性。不同家庭背景、文化氛围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相互交流、合作共建的方式来获取新知,并在旅行过程中通过知识积累,形成自我经验。这就决定了研学旅行的内容必须开放,这是由于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中,同一个研学所表现出的形式和内容都会存在差异,随着研学旅行的深入,学生所产生的思维和想法也各不相同,因此会生成完全不一样的研学主题与目标,进一步推动了研学旅游的深度与广度。例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研学主题侧重的目标就有所不同。选择研学主题《保护环境,关爱野生动物,与人类和谐共存》,一、二年级学生通过亲临长隆野生动物园,直观认知各种野生动物,了解生存环境,让学生放下书本,走近自然,真实感知,明白人类与动物共存的道理。中高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发展,有抽象理解的思维能力。他们会思考更多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对于认识的野生动物,会思考:为什么野生动物稀少?生存环境独特在哪里?为什么要保护大自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野生动物?有思想深度的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模式。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沟通”,增长知识,丰富阅历。
(二)研学旅行的主体具有自主性
研学旅行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育形态,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论何种形式的研学旅行,都是以“研+游”的方式进行,超越了学校、教师、课本的束缚,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丰富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与方式[1]。比如研学旅行主题《跟着课本去旅行,探究自然奥秘》,学生在植物园观察、发现一些独特植物,教师要引导学生拍摄或绘画、记录下来,对植物生长习性、作用等进行探究,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主获取更多资料,为深入研究课题做准备。此外,研学旅行还可以对合作探究、自主研究等学习方式进行整合,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和实施过程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比如,在研学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在把握大致方针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自主选择研学旅行的主题、拟定研学旅行路线,制作研学旅行活动方案以及其他前期工作。同时,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面对不能遇见过的环境与情境,需要学生凭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难题,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团队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模式中实现能力提升。
(三)研学旅行的方法具有探究性
研学过程是研学旅行的核心与关键,旅行不过是一种手段,是活动开展的载体,在过程中学会探究才是根本目的。这种方式将学生置放于真实的情境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体验、探究。环境探究是学生发展认知的关键,而教师在研学旅行这一环境中扮演着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色。例如,在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研究旅行时,首先明确了了此次教学实践活动的步骤:提出探究问题——收集相关资料——组内整理资料——探讨问题——回答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三组,每组在相同时间不同地点对当下的温度进行测量。第一小组每天中午和傍晚时分对郊区的气温进行测量;第二小组在相同时间对公园湖边、树荫下以及过度地带地区进行气温测量;第三小组对当下工厂附近、绿化带以及城市交通、城郊环境进行调查,并拍摄图片。三个小组根据各自获取的信息,结合书籍资料、课本知识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以及缓解策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导致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因素:地形因素、海陆位置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因素。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在培养环保意识上学生的接受度也更高。依托“问题”这一载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在旅行过程中去探究和发现,帮助学生做出假设,引导他们去论证。同时,鼓励学生对周边资源进行甄别、筛选、整合,进而寻求答案。
(四)研学旅行的取向具有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去感受、体验、探寻和解决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2018年11月,学校组织学生去从化耕山小寨进行研学活动《撒欢过后有点收获》,就侧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小组合作精神。同学们一起制作土窑鸡、磨豆浆,自己尝试做竹子笔筒,喂鸡、喂鸵鸟。还有打地鼠游戏、爬山、射箭等游戏,既有劳动成果又体验了乡村生活带来的乐趣,使这次研学旅行留下美好记忆。可见,研学旅行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教育活动,其导向是实践,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经验,从而提升能力,并以此来指导新的实践,实现知行合一。研学旅行与纯粹的旅行不同,其主要是围绕学生感兴趣点开展的,任务倾向性非常明显,需要学生手脑口并用方可完成。并且,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自身综合素养发展。
研学旅行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研学旅行,可以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研学旅行中要求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遵守规则纪律,了解维护公共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对生产、经营、消费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了解,体会到现代科技发展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便捷性;掌握研学旅行过程中所蕴含的跨学科知识,并在实践中实现知识内化;借助研学旅行的自主性,培养学生活动策划、实施、总结等技能。
2、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集体性的研学旅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倾听他人表达,学会从不同立场去体会他人感受,学会与人和平相处,了解团队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研学旅行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研学旅行能彰显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
(一)研学旅行能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研学旅行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的“游学”,强调在行走中去思考、感悟,提倡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研学旅行就是让学生走出校园的束缚,走到生活中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获取新知、提升能力,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和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2]。通过让学生查阅、筛选、整理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将研学旅行的地标标注出来,并以此制定合理的研学路线,给出可行性报告。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去思考路线该如何设定才能确保走完,思考所制定的活动方案是否可行,如若遇到不可抗力因素是否有其他备用方案。这样的方式真正实现了让学生自己做主,其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在学习方式上,以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彻底摆脱了书本的束缚,随着活动的开展自然而然生成学习,并驱动着学生去探究这五彩缤纷的自然世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手段占据主导。
(二)研学旅行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研学旅行不仅能增长学生见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借助研学旅行能够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根基。道德品质与品性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核心要件。研学旅行广阔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就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在与不同人的交往中接受“礼仪教育”。比如研学主题《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让学生思想情感得以升华,激发爱国情怀,勇担重任[3];学校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带领学生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清溪英雄纪念碑、谢耀伦烈士墓,缅怀先烈,追忆革命事迹,让学生不忘革命先烈,珍惜当前安逸的生活条件和优越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观看历史文献、照片、雕塑等,真切感受到战争的罪恶,从而树立“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报效祖国”的崇高信念。教师激励学生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号召,争当新时代好少年。研学旅行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学生在与同伴集体生活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其合作精神,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例如,在以爬山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中,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当学生克服困难达到终点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坚持的可贵,进而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总之,研学旅行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丰富的研学内容也有助于学生从自然、科技、人文等方面受到启发。
(三)研学旅行能使课本知识“鲜活”起来
我们常说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就是“知行合一”。通过研学旅行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在真实的世界去发现和感受课本知识的存在,实现了课堂与课外的有效结合。研学旅行并非是一场简单的旅游,它更多表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是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让学生在研学中释放天性,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与可能性。此外,通过研学旅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会鲜活事物与抽象词汇的关联,这是任何课本都无法实现的。比如,在“乡风名俗”全学科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完相关知识后,全体师生一起启程,到乡村体验生活,学生们可以在溪水潺涓的小溪旁探讨语文的博大;在青石斑驳间感悟数学的奥妙;在夕阳西下中绘制如画风景;在田野追逐间高声歌唱......除可以将课堂知识在真实场景中进行有效运用,学生还可以以大自然为教材,开展项目学习,如“常见植被对比”“地区气候特点对比”“民族文化差异对比”等等,真正实现课内外无缝对接,让课本知识更加鲜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在研学旅行这一广阔的空间中,一草一木都是教学资源。我们要意识到学校生活只是学生生活很小的一部分,通过研学旅行,能让历史中的人物走下“神坛”,学生可以触摸、感受,这样也便于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影响,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
总而言之,研学旅行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所不到之处,是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说,提倡优质化的研学旅行是现代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凌桂连. 基于综合实践构架下的研学旅行思路探索[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8, 279(09):237.
[2]吕晓玲. 以研学旅行促科学素养培育[J].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2018(11):11-14.
[3]赵翔. “研学旅行”活动探究[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 5(03):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