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探索——以中寺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7
/ 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探索——以中寺村为例

乔牧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服务中心 124100

摘要:以沈阳市沈北新区中寺村为例,通过对村庄产业发展、空间管控、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与规划,积极探索“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方法。


1引言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中央各部委陆续下发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相关政策及文件,支持村庄有序创新发展。

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新组建自然资源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随后,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村庄规划的工作重点,提出要通盘考虑农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庄布局。

2村庄规划再认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大量以村庄建设为主导的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宜居乡村”建设,农业农村地区取得了长足发展,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但受种种因素影响,此前几轮规划更多注重的是对村庄生活空间的建设和居住品质的提升,对于全域空间,尤其是生态、农业空间管控存在缺失;对于村庄自身发展动力挖掘不足。

如今,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启动,村庄规划对村庄发展的指引不再仅仅局限于建设空间的管控,更多的是要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村的全域全要素管控和激活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

3中寺村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困境

(1)传统产业衰败。中寺村紧邻沈阳国家森林公园北门,依托优越的景区资源,成为沈阳第一批发展农家乐的村庄,规模最大时总数超30家。如今,随着森林公园旅游客流的减少及沈阳周边农家乐遍地开花,农家乐发展逐渐失位,大部分关门停业,农家乐转型迫在眉睫。

(2)新产业空间亟待拓展。中寺村现状产业以特色水果种植为主,农田大部分已流转给企业进行奇异莓(软枣猕猴桃)规模化种植,经济效益良好,种植企业计划扩大现有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由原始种植业向农业产业服务及农业观光旅游拓展,此外,村内还有老年公寓、租赁养老住宅、私人民宿等养生养老产业基础,未来将在三产发展方面产生更多的空间需求。

(3)文化传承与保护不足。中寺村因寺得名,从前山上有两个泉眼,明代在建庙宇,取名“双泉寺”,后沿泉水流向在山下沟川中分别修建三个小庙,并逐渐形成了三个村落,因此村在中间,故名“中寺”。中寺村历史悠久,拥有百年文化积淀,尚存财神庙遗址、仙人洞、古树、雷锋红色历史院落、满族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但未得到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村庄特色未得到突出体现。

4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中寺村村庄规划策略

(1)“农旅融合”的产业创新发展策略。

实现乡村振兴,首要是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旅游是大势所趋,可充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构建“农旅融合”的特色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由景区依附型向村庄特色型转变,由外部资源依托型向内部资源开发型转变。基于对村庄自然资源、传统文化和产业基础的梳理,融合发展需求与村民诉求,将中寺村打造为“世外桃源之境、文化传承之乡、颐养天年之地”,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林业、田园康养和文化旅游产业。

创意农业产业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扩大产业集聚效应,综合发展农作物混合种植、种苗培育、仓储物流、艺术景观创作等功能,打造农业、旅游、社区“三位一体”的创意农业特色田园综合体。休闲林业产业要以现状林业资源为基础,发展休闲游览、生态科普、艺术展示、康体保健等多种功能,打造成可赏、可游、可憩的多功能复合的森林休闲氧吧。田园康养产业应通过设施改造,发闲置的农家乐及民宅,打造高端养生、养老私家庭院;同时扩建、增建养老公寓,兼顾集体养老,建设新型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的田园康养社区。文化旅游产业要依托现状雷锋文化、乡土文化、满族文化等资源特色,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中寺历史故园和满族风情部落。

(2)“多规合一”的全域空间管控策略。

中寺村山水田园资源丰富,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多且是未来村庄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需合理调整国土利用结构和布局,严格落实国家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和生态系统保护制度,提高国土利用节约集约程度,合理管控全域空间发展。

刚性管控——划定三区三线。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比中寺村三调现状数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寻找冲突图斑,进行用地优化调整。严守耕地红线与生态保护红线,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及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为底线,对于此部分冲突图斑一律还耕、还林处理;严控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占补平衡”原则,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允许建设用地指标为上限,进行建设用地调整,最终达到规模平衡,确定一张蓝图,划定全域三线三区,构建全域空间新标准。

弹性管控——探索留白机制。结合中寺村的现状基础,在村庄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内,合理规划“留白”用地,为村庄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弹性空间。依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要求,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未来可根据村庄需求用于发展村庄居住、公共服务以及文旅服务等功能。

(3)“城乡共进”的文化保护与开发策略。

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应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转变发展视角,保护与开发并重,突破传统的保护思维,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内涵,形成乡村新文化产业,吸引城市居民游览、体验,扩大文化影响力与产业经济效益,达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最终目的。

通过对中寺村现有特色文化资源的梳理及空间管控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范围,并对各类历史遗存、遗址、古树、满族民居等提出保护、修复措施;同时,综合各类资源要素特征,组织特色旅游线路,策划旅游项目,有效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5结语

本文是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编制实践的经验总结,重新认识新时代村庄规划的编制要求,以中寺村为例,分析规划重点,探索编制思路,为后续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