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数学概念艰涩难懂的,具有抽象性,可它是数学领域中的一缕“魂魄”、一块“奠基石”。核心素养的数学概念,则让我们的学生从数学本质出发,经历数学概念的生成,体验数学,理解数学,最终形成概念。因此,我们要经历概念的生成,我们要关注每一个概念的生成情境,在愉悦的氛围中去关注我们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发展,努力地用我们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做去填充文本里的“空白”,凸显了数学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概念 本质属性
【正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数学概念艰涩难懂的,知识是抽象的。可它同时是数学领域中的一缕“魂魄”;是构建数学知识框框架架的一块“奠基石”;更是启迪学生的思维,认识数学的一道“门槛”。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学生理解一个概念,不在于会说概念的定义或结论,而在于在具体情境中去经历体验每一个数学概念的生成,凸显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当前课改下的数学概念教学,就应该摈弃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概念教学,从数学本质性出发,不肤浅地停留表层上的“文字叙述”,让学生经历一条生成概念的路。那我们的数学课堂又该怎样让数学的概念形成呢?经历数学概念的生成,关注我们探究的情境、关注我们学生的思维发展、关注数学文本中的“空白”,去凸显数学的本质属性。
关注情境,揭示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道出: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1]体验和理解数学,则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去进行探究理解数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2]。情境之于课堂,犹如汤之于盐。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我为了让学生明白圆的面积在生活中“轨迹”,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图片出示一只羊拴着一条长2米的绳子在吃草。问:这只小羊可以吃到多大的草地呢?问题一抛,学生们就提出自己的疑问:吃多大的草地,是求圆的周长还是求的面积呢?凸显圆的面积,感受圆的面积,我让学生在大胆地演绎“羊吃草”——一条长2米的绳子拴在一只“羊”身上,这只“羊”在老师的指引下吃起“草”来,吃草的范围有多大呢?在直观的活动里,学生感受到“羊”吃草,可以形成一个圆,让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建立了联系。在这个情境里,学生触摸到圆的面积的本质属性其实就是这只“羊”可以吃到多大草的面积,就是以树桩为中心,以这条绳子的长度为半径的圆的面积,从而揭示了概念。就这样的,我们依托情境,去触摸了数学的本质属性。情境,给数学课堂抹上了活泼生动的色彩;情境,轻轻地叩响了触摸数学本质的大门;情境,给孩子对思考有了抽丝剥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学生兴趣盎然,感受了概念的生成,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触摸了数学的本质。
关注思维,经历概念的生成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设疑问难,使学生的关注到概念的本质属性,一步一步地经历概念的生成,学生的思维在数学时空里碰撞,从而触摸了数学这一缕“精魂”。教学《圆的面积》,众所周知,圆的面积S=πr²那这又是如何生成呢?在推导时,我问:现在求一个圆的面积该怎么求呢?问题一出,学生就纷纷发言。有的就说将不规则的圆转成规则的图形,有的则提出将圆进行切割, 有的则嚷嚷着转化成长方形,我上去追问:为什么要转化成长方形呢?学生就答曰:长方形最简单。看孩子们能借助旧知联想到圆也应该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最好是长方形。可见,学生有追寻解决问题的愿望。孩子的思维在一步一步地迸发。我们要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维的深度,触摸圆的面积形成这个数学本质,进一步设疑问难,问:转化时,得保证圆的什么不能变呢?生:面积不能变。师:那该怎么转呢?生:切割。就这样,学生们就开展合作学习,对圆进行切割。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就发现了他们都切成了16等份,我对此再次的质疑:是不是只能16等份呢?学生说不是不是,所以,学生就将圆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发现这等份分得越细,这圆越接近长方形。学生自自然然地说出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πr),宽就等于半径(r),那么圆的面积就等于πr.r=πr²。这一路上,老师设疑问难,学生的思维之花在这个环节熠熠生辉。我们关注到学生的思维发展,经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完美地体验理解数学的本质,构建了数学知识S=πr²。
关注文本里的空白
课本,是我们手中所能依托的文本。借助于课本这个载体,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空白”。文本中“空白”,知识生长点打开思维的“灵度”与思维的“深度”,学生勇于直面数学,解决问题,发现知识。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就发现了这节课不能单单只上到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而应该再挖掘文本里的“空白”,让学生的思维大胆地飞扬起来!
出示图片: 我问: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不变了,那周长变了吗?对呀,面积不变,周长变还是不变呢?脑瓜子小问号就不停地转着,他们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就得出:周长变了。我就一步追问: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周长变大了还是变小呢?生就分析,说: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周长变大了。师再追问:从哪里发现呢? 生: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了两条半径。你看,长方形的两条长就是圆的周长,所以这样就会多了两条宽呐。从学生的发现,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在享受这学习的过程,探究的乐趣洋溢在他们的血液里。通过这样的挖掘课本中的“空白”,补充了课本知识的内容,学生们更能深度圆理解的面积,并且能将面积与周长进行比较,去触摸了数学的“本质属性”。挖掘文本里的“空白”,文本中的“空白”里蕴含着孩子们所思、所想、所做,孩子们的思维在这里激荡飞扬。关注文本中的“空白”,我们的“空白”为学生的思维发声,为学生触摸数学的“本质属性”发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3]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数学概念就应该让我们每一个学生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在一路追寻的道路中,我们我们要触摸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经历概念的生成、形成。我们从关注每一个概念的生成情境,在愉悦的氛围中去关注我们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发展,努力地用我们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做去填充文本里的“空白”。在这条路上,我们努力前行。“让我们共同漫游,向那‘产生于上帝笑声回音,没有人拥有真理,但每一个都有权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的王国’前行!”[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张锦超.《当代教研论丛》,人教社,2015 (7) 27
4.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