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第二人民医院 黑龙江 黑河 164300
摘要目的:探究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方法:选择结肠息肉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对100例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对其临床病理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息肉直径较大,表面伴有糜烂,而局灶癌变者一般以便血作为主要表现,其他症状有腹痛、腹胀、便秘等等,无特异性;不同结肠息肉病理类型直径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息肉恶变和体积大小具有密切相关性,即体积越大、则越容易癌变,临床应引起重视,积极辨别疾病良恶性,及时治疗。
关键词:结肠息肉;临床病理;分析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下腺体局限性增生以及结肠黏膜上皮向表面腔内突起的一种良性病变,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1],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伴有里急后重表现,且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相关文献报道,多数结肠息肉患者容易发生癌变,因此对于结肠息肉的治疗和检出十分重要,而结肠息肉的组织类型和发生部位均伴有病原体的差异。因此,本次研究对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进行分析,见下文。
1.资料/方法
1.1基线资料
此次研究的试验对象为结肠息肉患者,收治时间在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共100例。纳入标准:(1)符合结肠息肉诊断标准,(2)伴有便秘、腹胀、便血等症状。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2)排除伴有严重精神异常者。年龄40岁~60岁之间,年龄平均值(50.25±1.52)岁,其中男58例、女42例。
1.2方法
观察方法:患者的肠黏膜活检标本均需要分部位装瓶并进行编号,采用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使用石蜡进行包埋,采用HE染色,对病理形态学实施观察,根据WTO诊断标准对于切片实施复查。
1.3观察指标
分析结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分析结肠息肉患者的病理类型和直径。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中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用X2检验、t检验,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24.0软件,P<0.05表示对比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结果
2.1分析临床表现
患者息肉直径较大,表面伴有糜烂,而局灶癌变者一般以便血作为主要表现,其他症状有腹痛、腹胀、便秘等等,无特异性。
2.2分析结肠息肉患者的病理类型和直径
表1结果显示,结肠息肉一般以炎性息肉最为常见,而不同结肠息肉病理类型直径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如表1:
表1:分析结肠息肉患者的病理类型和直径
结肠息肉病理类型 | 枚 | 直径(mm) |
炎性息肉 | 60 | 1.67±0.76 |
增生性息肉 | 10 | 1.86±0.51 |
管状腺瘤 | 20 | 6.79±1.76 |
绒毛状管状腺瘤 | 4 | 10.79±1.52 |
息肉癌变 | 6 | 8.56±1.26 |
合计 | 100 | |
讨论
研究显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癌症以及癌前病变受到多数人们的重视,医学研究显示,大肠肿瘤的死亡率呈现稳定趋势,而发病率也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目前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发展,恶性肿瘤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同时结肠癌也较为常见,而结肠息肉为结肠癌的危险因素,早期实施一项检测方式,能显著提高结肠息肉检出率[2]。纤维结肠镜检查在临床广泛应用,能将结肠癌检出率显著提高,而肠镜活检的目的主要是定性。
结肠息肉为消化道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黏液便、腹胀、便血、腹泻、腹痛作为主要症状,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最常见,其次为炎性息肉。而结肠息肉是肠黏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临床上息肉可为单个或多个,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息肉根据症状轻重不同可采用中西药、肠镜、镭射、冷冻、套扎及经腹或经肛门等多种办法进行治疗。医学研究显示[3],结肠息肉检出率一般随着年龄呈现增高趋势,一般伴有逐渐增高趋势,在40岁-69岁较为常见,随着患者年龄增加,而癌变率也不断增加。在本次研究中,大肠息肉一般以左半结肠为主,其中直肠较为常见,其次则是乙状结肠,和文献报道相似。而在结肠息肉中,炎性息肉较为常见,其次为管状腺瘤、增生性息肉等,从而证明结肠息肉一般以炎性息肉较为常见,然后才是管状腺瘤。随着结肠癌不断增加,了解癌前病变、结肠息肉的病理特征十分重要,应早期对患者实施结肠镜检查,尤其是全结肠镜检查,能早期明确疾病,利于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依据。结肠癌的病因尚未明确,但是多数结肠癌是由于腺瘤性息肉癌变从而导致的,多数结肠癌主要来源于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而腺瘤转化成为癌的时间需要几十年。腺瘤性息肉病理类型一般根据绒毛多少进行划分,若绒毛的成分低于20%、则可以判定为管状腺瘤,若绒毛的成分在20%-80%之间、则可以判定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大于20%、则可以判定为绒毛状腺癌。管状腺癌一般以生长缓慢、分化良好作为特点,而癌变者十分少见。绒毛状管状腺瘤上皮细胞具有不同程度异型性,生长十分快、容易发生癌变。增生性息肉是分化良好结肠黏膜上皮形成的,一般不会发生癌变。而炎性息肉也可以称作为假息肉,上皮成分一般呈现异型增生,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在临床中,若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患者发生黏液便、便秘、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应对患者实施电子肠镜检查,一旦发现患者伴有结肠息肉或者腺瘤性息肉,可实施摘除手术,减少结肠癌发生,预防癌变。在本次结果中,患者息肉直径较大,表面伴有糜烂,而局灶癌变者一般以便血作为主要表现,其他症状有腹痛、腹胀、便秘等等,无特异性;结肠息肉一般以炎性息肉最为常见,而不同结肠息肉病理类型直径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且体积越大,癌变风险越高,临床需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息肉恶变和体积大小具有密切相关性,若体积越大、则越容易癌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陈潮,丁秋龙,汤小刚.结肠息肉患者临床特征与病理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9,17(001):78-79.
[2]周超,付翠平.450例结肠息肉临床特点及癌变相关因素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9,20(12):55-58.
[3]周大兵,刘绍忠,张春玲.肠镜在结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12):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