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西山小学 单位邮编: 528300
小学课本悬念写法的选文,屡见不鲜。六年级新教材上册第四单元三篇小说都采用了悬念的技法,编者意图明显,让学生试着理解以期运用。
悬念,俗称“卖关子”,就文章内容或人物反常现象设疑,目的是吸引读者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是小说、戏曲、影视等艺术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人的重要艺术手段。
小学课本出现悬念写法的文章,作用不外乎有如下三种:1、突出人物形象,震撼人心。如小说《桥》,全文多处暗示了老支书、小伙子语言、动作、神态的交结点。没有直接挑明他们之间的关系,结尾写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故事戛然而止,却在读者心中掀起了波澜——二人是父子。党员群众中,老汉拉儿子到队伍后面;亲人前,老汉推儿子上桥。两相比对,老汉那不徇私情而又不失亲情,崇高而真实的人物形象,让人震撼。2、使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穷人》开篇就设疑“屋外的寒风呼啸,汹涌澎拜的海浪拍击着海浪……渔夫驾小船出海……”此情景,文中妻子桑娜心惊肉跳,读者都会担忧。渔夫能安全回来吗?这一悬疑未解,另一问题接踵而至。桑娜擅自抱回邻居西蒙的俩孩子,渔夫又该如何抉择?通过制造悬念,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跌宕氛围,紧扣着读者。3、激发读者兴趣。《夜莺的歌声》第3自然段交代“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穿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德国兵占领了村庄,小男孩坐在那儿干什么?为什么突出 “绿上衣”?让读者带着好奇心读下去。
纵观小学课本中运用悬念的选文,设置悬念的位置一般有三种形式。在篇首设置悬念,这种形式很广泛,有助于渲染环境,展开矛盾,引出下文。如《有的人》,诗中第一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以矛盾对立的句子让读者质疑、思考。其次是行文中间设悬,有助于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如《桥》《穷人》。有时悬念在文末。人教版《凡卡》,文尾凡卡寄信后怀着美梦睡着了。爷爷能收到信吗?凡卡能活着离开鞋匠家吗?开放式的悬念结尾,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课外读物这种形式屡见不鲜,明清时代小说,吊观众胃口,往往在末尾补一句: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影视作品此写法更是不胜枚举。
新教材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及早让学生对悬念写法进行尝试,对学生习作大有裨益。梳理小学课本,设置悬念的具体方法有三种:1、人物描写法。以某时刻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为设疑点。2、环境描写法。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头,置人物在“飘雪的除夕夜”这样典型环境中,紧扣读者的心。3、预设情节法。如《草船借箭》预设了这样情节:周瑜施毒计,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3天,还立下军令状。读到此处,不免诧异,诸葛亮不知对方是在陷害自己吗?3天能造好10万支箭吗?他又是怎样造箭的?这自然引起读者兴趣。
悬念运用通过文本的解读,使学生对它有了一定认知度。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以致用,学生还得动手练。为此,笔者采用了三部教学策略,展开梯级训练。
观影视猜剧情。
曾经火爆的电视剧《楚乔传》,第一部片尾,女主楚乔掉进冰窟窿,后背的“彼岸花”逐渐炸裂、苏醒。第一部剧情到此结束。这花痕会给第二部的女主带来什么样的奇迹呢?让学生猜这个悬念点后续的相关剧情。学生兴趣盎然,欲罢不能。连续展开几部影视剧的片断镜头推理训练,学生揣测的剧情与原剧是否契合不是重点,培养他们逻辑推理的能力,才是目的。
听材料补留白。
影视材料,学生往往关注画面和情节。重点细节易忽视,引发不了学生深层思考。弥补视觉材料的不足,精选听读材料。教师范读,学生静听,听后写释疑部分。曾读过莫言的小说《奇遇》,有关悬疑点的暗示,如午夜时分,小道荒凉、阴森、儿童时代埋下的妖魔鬼怪的幻觉,三大爷着新衣,递冷烟袋等内容,语气、语调着重强调,让学生潜意识有所察觉。结尾留白——三大爷怎么啦?要求学生补写。
甲学生:三大爷清早起来进城走亲戚,路遇我,叫我把烟带送给父亲抵债。
乙学生:三大爷家有喜事,进城购物,顺带叫我把烟袋嘴给父亲。
丙学生:三大爷快死了,灵魂出窍,在村里流连,遇我打招呼。
出示原文: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死了!”
对照原文修正,反思与原文产生偏差原因。甲乙两学生皆没有全盘考虑悬疑点着力铺垫的氛围,只是就局部细节而下结论,以偏概全。丙学生近似于原文,提出肯定。据情节猜结局,或就结果推过程。反复练习,用悬念习作,能力逐步提升。
三、设情境练悬念。
适时创设情境,就地取材,学生练习起来,得心应手。根据前文提到的“预设情节”方法:拿出一硬币,旋转一下,按住,正面的话,没有家庭作业。旋转,按住,松开。让三个学生说出悬念点,悬念点都成立,放手让生写。甲学生:硬币旋转起来,写自己脑子里的期盼和猜测。
苍天啊,大地啊,请你满足小女子的愿望吧。正面,正面,什么?花纹朝上?那意味着---反面。快转,快转,我热爱“中国人民银行”,我妈在人行上班,希望冥冥之中,这六个字快出现吧。慢下来了,慢下来了,该死的“菊花”!没戏了,唉。
甲学生:按住硬币,写自己的猜测,也可写别人的猜测。
老师蒲扇似的手摁住了硬币,凭第六感,旋转七个圈,正面先转,按概率,应该是正面。况且,我最近运气不错,猜谜、有奖问答都得过奖。早上起来,喜鹊还朝我叫呢。抬头一看,男生和女生赌性正酣,女生押正面,男生押反面,喊叫声不绝于耳。不久,那只大手露出一条缝,好事者挤进一看,如泄气的皮球:“1---元 。”
丙学生:手松开了,不说答案,而写自己的猜测。
老师的手拿开了。一元硬币,不转了,静静地躺在讲台上,正面?反面?
多么希望自己是千里眼,一眼看清真相。呵呵,本尊七百度的近视眼距离“千里”倒是不远呢。蒙吧,说不定瞎猫还能逮住死耗子呢。就猜反面,老师都说过,很多事要反其道而行之。反面,打死小爷也不改了。老师公布答案后,小爷我摊在座位上起不来了。
悬念教学从概念的认知、作用的明晰、方法的传授、循序渐进的练习,至此,学生对悬念的运用,初见成效。当下语文教学还是偏重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指向写作的意识还很淡薄。如果,改变观念,立足课本,拓宽教材,用阅读来教写作,学生学会的岂止——悬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