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盐道街小学东湖分校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面对教学改革,我们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前行着,思考着,收获着。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在课堂尚未全面消化、落实的前提下,课堂改革又面临着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更艰巨任务。
关键词:课堂改革 教学素养 有效性 提升战略
一、 核心素养怎样落地?
关于数学的核心素养,我看到的不同角度的解释:《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虽然我们早已了然于心,但是真正的去落实到某项核心素养的点位上,还远远不够,这也就是落人于后的原因。我总感觉数学核心素养无处不在一样,有些课程所培养的素养是不同的,在学习中深刻领悟到,核心素养就是一种数学品质,它不像某个具体的知识点,有一些标准是可以检测出来的,比如通过一张试卷就可以检测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是核心素养不能能检测或者用语言表达出。它是解决问问题的背后的思考的过程,挣扎的路径,甚至选择的方式,处理的细节等等,数学的核心素养无处不在,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数学知识就像人生征途上的屡屡尘沙,风起沙飞,留下的是沙子的印痕,其实数学知识背后有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素养,才是真正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生起作用的关键。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那么多的孩子的人生,也许因6年的数学课而改变……
(2)老师作为孩子数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的引领者、陪伴着,也需不断地学习。每当看到或者听到这样的情景:“一看就知道是谁谁的学生”,也就是学生在长达几年甚者6年的朝夕相处中,虽然是学科的相伴,但老师自身的学科素养会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其实比单纯的数学知识的讲解的过程更对孩子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老师的自身的素养是何等的重要,更是要督促作为老师的我,时刻不能懈怠,更新知识结构,把更好的自己呈现在孩子面前,在重要的小学阶段起到该起的作用,做到该做的引导,尽到该进的责任。
(3)具体怎样更好地让核心素养落地?我觉得除了理念上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自身的前进不能停歇外,最重要的是把核心素养的每一个点都在数学知识里面找到,并想办法用合适的方法呈现在孩子面前,或者通俗的说就是设计合理的教学安排,让孩子们走到该走的角落,沉到该沉的地方。
二、合作学习怎样才不流于形式?
面对“识记、了解、理解、应用、灵活运用、创新”等不同的知识点要求,面对“封闭性问题、半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等不同的问题类型,面对“事实、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等不同的知识类型,面对“合作是为了省时、互助、分享、发现不同、探究多种可能”等不同的合作意图和目标……
我们的学生、小组根本没有多元的合作学习方法、技能、策略去应对、去匹配,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无法说服同伴、无法调解矛盾冲突”等偶发事件束手无策,因此无效、低效合作学习也就不足为怪了。
用“内容+方法模块=活动思路”取代传统课型。方法模块是指各学科、各课型都有回忆、总结、概括、分类等理解信息,有归纳、演绎、应用、解决问题等处理信息,有比较、综合、创新等生成信息,若针对每类信息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法模块,就可以将课堂内容镶嵌在不同的方法模块中,以活动为纲,课堂就可以实现模块自由组合,简便易行。
课堂结构是由不同方法模块(嵌入内容)排列组合而成的。原来的课型是以知识内容为明线、方法为暗线,现在的思路是以学习方法、培养思维为明线,以内容、知识为暗线;过去是只注重学科素养目标(学科三维目标),现在是还要借助过程和学习形式,渗透、整合完成社会素养目标,即同一时空完成二类课程目标。
总之,从固定学科课型走向依内容任意组合编排的方法模块,会产生课改新意境。
(1)相互学并不是相互教的关系。
学生教学生,没办法实现实际意义上上的学习,只有当学生有一个主动的学习意识后,才是真正的学习的开始。这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一帮一”不同,我们帮助学生的不是数学知识上的灌输,而是真正的开始学习,这个真的难度很大,别说是学生之间的一帮一,就是老师一对一的辅导后进生,有时候也觉得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感觉,怎么帮都没有进步,学习新的知识,又跟不上,这个可能还是佐藤学说的我们没有帮助孩子开始学习。
(2)小组合作的“相互说绝不等于相互学”
新课程对合作学习的重视虽然成功打开了课堂教学的新模 式,在一定层面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探究能力,但是一些学校却武断地将有无合作学习当成了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这使得一些教师将合作学习视为给自己课程教学加分的噱头,为了合作而合作。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在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尚未明白讨论的最终目标,教师就已经停止讲解,开始讨论;而一些小组正讨论得如火如荼,教师却宣布进入总结环节。这使得合作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学生思维得不到充分开发,问题也没有全面深入探讨,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越是发言讨论热烈的小组,真正的学习行为并没有发生,因为相互学和相互说并不相等,相互学的小组是相互倾听的小组,是把自己的细微想法能够讲出来,对方能够认真倾听的小组,相互学的本质是互相倾听,然后慢慢思考、比较、反思、内化。所以有些时候有些迷茫,是不是小手高高举起就是课堂氛围好?
(3)老师该怎么做?
一些教师认为合作交流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思维、 活跃课堂氛围,于是对学生的畅所欲言不进行引导和干涉。而由于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一个人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所以在讨论和汇报时只顾自说自话,对其他同学的想法倾听不足。这使得在合作学习时课堂纪律涣散,讨论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扭转这种情况,课堂的“高效”无从谈起。正如佐藤学说的,符合学科本质的学习,建立能够相互倾听的关系,让学习富有挑战,这样的学习构成一个三角形。如果将学生划分为"上中下"三层的话,那么教学组织要针对下层,而教学内容应比上层高,也就是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也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
正如王红顺老师说的,“课堂改革是一道永远求解的未知方程,课堂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都在路上,有你有我,一起慢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