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下穿高铁无砟轨道路基信息化自动监测的技术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8
/ 2

盾构下穿高铁无砟轨道路基信息化自动监测的技术应用

段正纲 弓毅伟 吕明豪 耿凌鹏

广东华隧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结合广州地铁9号线3标盾构下穿高铁路基和铁路路基自动化监测实例,论述了自动化监测与BIM建模在MJS加固和盾构下穿过程中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通过该套系统,实现了对地表沉降变化的高精度、高密度监测。结果表明,信息化自动监测技术可以满足盾构下穿高铁路基过程获取的高密度,高精度的特征的监测需要,且可以形象的反应地表沉降情况,为提高施工精度提供有效助力。

关键词:自动监测, BIM建模, 盾构施工, 无砟轨道路基;

中图分类号,U231+.3 文献标志码【J】

1.信息化自动监测技术简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统领域的有机结合,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技术被运用到工程建设领域,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并为施工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决策依据,减小的风险的产生和发展。从综合角度来讲,从各个方面大大的节省了施工的成本赵宇(2014)。

全自动全站仪(测量机器人)是集自动采集数据、自动照准、自动记录于一体的智能型全站仪,结合配套程序可以节省人物力成本完成巨量的测量工作,在基坑稳定、边坡稳定、轨道交通、高层建筑物施工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大量的应用秦永麟和刘苏(2017)、徐春明等(2014)、赵宇(2014)特别是在机场、高铁轨道等测量人员不能长时间工作的环境下,全自动全站仪的作用尤为凸显李明(2014)、赵宇(2014)。

2. 工程应用

广州地铁九号线3标工程,盾构斜向下穿武广高铁4条股道、京广铁路6条股道及站台;场址东侧为国铁广州北站站房及站前广场,西侧为规划国铁广州北站西广场,车站下方基岩岩溶发育,武广高铁岩溶发育区全部采取压力灌浆,加固深度为岩面以下6m,京广铁路岩溶发育区未做处理。武广高铁轨道下方复合地基建设采用500单管旋喷桩加固处理,桩间距2.0m,梅花型布置,桩长约12.3m。桩顶铺设500mm厚砂砾石垫层,内铺一层110型经编双向土工格栅。

6088b842e442d_html_1c42b778479a6097.png

图2-1 武广高铁客专路基处理

下穿铁路段盾构间距约11.4~13.0m;其中武广雨蓬柱基础距离隧道净距约1.2~2.5m。接触网采用φ700钻孔桩单钢柱,距隧道净距约6.8~11.1m。

6088b842e442d_html_5c9f80ef9341d54b.png

图2-2盾构下穿武广高铁、京广铁路线路图

刀盘掌子面地层主要为砂层与黏土层,隧底为微风化灰岩,发育溶洞,隧顶距无砟轨顶面道约7~9m,属于浅埋下穿高铁。

6088b842e442d_html_2f97034565eeffaf.png

图2-3盾构过广州北站地质纵断面

车站运营期间,不允许测量人员在轨道或车站内进行测量作业,综合考虑本工况项目最终采用铁路路基MJS水平加固工法加固轨道路基后,盾构掘进通过车站。沉降要求0~-5mm(武广无砟铁路,设计时速350 km/h)、0~-20mm(京广无砟铁路,设计时速170 km/h)。

监测主控项目(见下表)。




表2-1监测项目一览表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方式

备注

1

轨道结构沉降

自动监测

无砟

2

接触网柱沉降及倾斜

自动监测


3

站台沉降

自动监测


4

雨棚柱沉降

自动监测


5

地基分层沉降

自动监测


6

地下水位

自动监测


7

武广高铁不停站列车时速

自动监测


8

轨道几何尺寸(高低、水平、轨距等)

人工与自动监测相结合


监测对象为下穿隧道施工影响范围内的既有铁路,测点横向及纵向布设范围不小于4H(H为隧道中心至地表距离)且不小于70m。测点按由近及远、由密及疏的原则布设,在重点监测区域(I区)测点一般按照5m布置,在普通测区内测点一般按照10m布置。

6088b842e442d_html_a8104e58c848c904.png

图2-4 铁路战场范围内监测点布置图

在整个加固施工和盾构下穿施工过程中,武广高铁、京广铁路均保持正常运营。0~-5mm的沉降要求如果采用人工监测的话,需要测量人员全天候24小时作业监测,很明显,这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外部协调压力巨大。为应对这个难题,项目部采用索佳NET1AX全自动三维全站仪,该全站仪集成自动照准,高精度无棱镜测距技术,最小显示角度为0.5″,最小显示距离为0.1mm,无棱镜距离测程为400m,完全满足施工需要,实现了实时监控,实时报警。

6088b842e442d_html_42532762fde59857.gif

图2-5武广铁路站台单日高密度监测沉降图

同时项目部成立监测数据分析处理小组,对所收集的监测数据进行录入、分析;并利用BIM建模,同时搭建了一个数据库,将模型能表现的数据和三维图片与数据库索引库对接,可形成监测点变形动画,进而实现智能化分析监测数据和指导现场施工。

6088b842e442d_html_9091f7c4aa5db727.png

图2-6 盾构下穿铁路BIM模型

6088b842e442d_html_aacc7de6960e4bae.png

6088b842e442d_html_68b97848861220ce.png6088b842e442d_html_559c41d391b3109a.jpg
2-7 BIM模型建立工作思路

图2-8 数据库搜索结果界面

6088b842e442d_html_36ab93ce22b54673.jpg

图2-9 BIM模型与数据库索引库对接的监测点变形动画示意

3. 讨论与展望

通过广州地铁9号线3标盾构下穿武广高铁、京广铁路的施工,总结出了一套自动化监测结合BIM建模技术的实时反应场重要部位沉降情况的施工方法,可以直观的通过图像的方式观察监测情况。在高精度、高监测密度要求的前提下,自动化监测相比于传统人工监测有着巨大的优势。与此同时依靠自动化监测技术与BIM建模技术的结合提供的有力举证下,在铁路路基加固施工和盾构下穿高铁、铁路施工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盾构下穿高铁路基的施工工法谭文等(2018)、赵宇(2014),自动化监测技术与BIM建模技术的结合为施工过程中及时调整盾构掘进参数和MJS施工参数起到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单桩施工和盾构掘进实时监控的目的。

目前中国城市建设是往更深、更高发展的,在未来的地铁建设过程中,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下穿重要建构筑物工况,如下穿高铁、城际轨道交通、下穿高耸建构筑物等,这往往对施工精度的要求远超现有规范,与此同时对监测密度和精度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自动化监测与BIM建模技术的结合可以完美的适应这种高精度、高密度测量工作,为实时反应施工对周边建构筑物的影响,提高施工精度控制提供有效助力。

作者信息:段正纲 男 助力工程师 地质学硕士 主要从事市政工程盾构施工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明. 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天津地铁3号线金狮桥站—天津站站盾构穿越高速铁路工程中的应用[J]. 隧道建设, 2014(04): 368-373.

[2] 秦永麟,刘苏. 基于全自动全站仪的基坑无线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J]., 2017: 2.

[3] 谭文, 等. 首例盾构在灰岩地区近距离下穿高铁路基段技术[J]. 都市快轨交通, 2018(02): 83-90.

[4] 徐春明, 等. 地铁保护区变形自动化监测技术应用研究[J]. 工程勘察, 2014(12): 70-74.

[5] 赵宇. 基于自动全站仪的无砟轨道精调方法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