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动态生成资源 共享课堂精彩——听徐卫国老师执教的《应用问题》有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8
/ 2

创设动态生成资源 共享课堂精彩——听徐卫国老师执教的《应用问题》有感

王彩芳

浙江省金华市红湖路小学



内容摘要:思想改变课堂,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教师勇于探索,走在课改的前沿,把课堂还给学生,善于捕捉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从而创设出一个个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 预设生成 动态生成


引言:新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课堂上多了平等民主的对话,少了“一言堂”式的灌输,以生为本的教学观代替了以师为本的教学观。多年来,我们一线教师始终是新课改的生力军,在追随新课改的浪潮中,有的老师已经走在前列,成为课改的弄潮儿。但是也有的老师慢下了脚步,离新课改的队伍越来越远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观念没有转变,还习惯于把课堂看成是预设的课堂、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不敢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课堂生成理论来自国内独创,最早是叶澜教授提出的,目的是突破传统教学“特殊认识活动论”的框架。她在一系列的有关新基础教育论文中,对课堂生成理论做了深入的阐述。她指出要“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新课程改革启动以后,“课堂生成”理论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但这绝不是说不要预设。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充分预设是基础,能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以生成为导向,能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和可变性。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离不开生成,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只有将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有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有充满数学智慧的火花,才能充满新课程所具有的生命的气息与情趣。

在杭州崇文实验学校脱产学习期间,聆听了徐卫国老师执教的《应用问题》,有所启发,记录如下:


生成资源指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以下这位老师就非常重视创设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为教学所用,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片段一: 课前聊天,为动态生成奠定基础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师在课前和学生轻松聊天,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打造—种和谐默契的氛围。并且欢迎质疑,发表意见和允许学生出现错误,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自由,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力,才能产生动态生成的美丽。

师:请一位同学来推销一下自己的班级。

生:我们班同学写作文很好,有很多同学的作文在报刊上刊登出来了。

师:噢,文章写得不错,有哪些同学的文章发表过了?(有同学举手)这说明咱们班语文学得不错,不知道数学学得怎么样?

生:数学学得也很好,我们班很优秀,有很多老师借我们班上课。(听课老师发出笑声)

师:借你们班上课,确实能证明你们班很优秀,还有什么特点吗?

生:我们班美术也很好,欢迎各位听课的老师中午去参观我们班的画展,我们是四(1)班,不见不散。(全场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

寥寥数语,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气氛顿时轻松、和谐,为接下来课堂中的精彩生成奠定了基础。


片段二:留足思维空间,为动态生成提供保障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编出两积之和、之差的应用题后。

师:请同学们选择一个问题解答。

待所有同学解答完成后,徐老师要求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并且明确了交流的三个问题:1.我选择了那个问题?2.我是怎样列式的?3.我是怎样想的?

同学们在小组内热烈讨论后,已经小手林立,学生急着想发言了。

师:别急,先在脑子里再想一遍,想好了再举手。

同学们又安静地想来起来。之后又纷纷举手,接下来的汇报自然精彩纷呈。

有效的教学是基于学生的数学经验开展的,而学生的经验是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形成的,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活动,思考需要时间。正是徐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精彩。

片段三:鼓励学生质疑,在思辨中生成精彩

一学生在汇报算式360÷12-285÷3的计算方法时,徐老师观察到下面有个学生高高举手,甚至几次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想要发言。徐老师及时请了这位性急的同学。

师:这位同学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认为在两个除式外面应该添上小括号。

于是引发了一场课前无法预知的辩论。

原来回答问题被打断的学生:我认为不用加小括号。

师:为什么?

生:因为减法就比如是我们,除法就比如是父母,父母比我们大,所以本来就先算除法,不用添小括号。(听课的老师笑了)

此时另一位帮腔的学生也激动地站起来:我也认为不用添小括号,这个算式就像“一根扁担两头挑”。

师:一根扁担两头挑?这句话有点意思。请你解释一下。

生:这是我们的数学老师教我们的,除法就像扁担两头的担子,减法就像扁担,两头的担子可以先同时计算。(听课的老师大笑)

此时先前有疑问的孩子也笑着坐下。

正如徐老师自己所说: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不确定的,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正是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本质认识,把学生看成课堂的真正主人,才有了徐老师探究、开放的课堂,才有了课堂中动态生成的美丽。


片段四:尊重学生,在错误中生成资源

教学完两商之和、之差的应用题后,教学两积之和、之差的应用题,徐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算式20×6+25×4编应用题的环节。学生思考后开始编题目。照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后汇报.老师把学生编的题目即时打在电脑屏幕上,结果一学生编成了:甲6小时做20个零件,乙4小时做25个零件,甲、乙一共做了几个?

徐老师没有及时作出评价,而是组织同学讨论:同意他编的题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刚才编题的同学也参与了讨论,之后发现了自己的错误。

师:谁来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比较了题目和算式的区别。

徐老师还是请了刚才这位同学:你能把自己编的题目改回来吗?

生:甲每小时做20个零件,做了6小时,乙每小时做25个零件做了4小时,甲、乙一共做了几个?

师:同意吗?同意他编的题目请鼓鼓掌。

学生高兴地坐下。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出错是正常的,数学绝不是有些人认为的“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数学,那只是在培养考试机器。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别让美丽的错误擦肩而过!


结束语: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精辟阐述了新课程应该用生命的角度用动态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新课程要预设的生成更要动态的生成。。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的互动的火花。课堂中只有预设与生成共舞,才能演绎出精彩的课堂,一个别有洞天的教学胜境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但愿奋战在新课改前沿的各位同仁们,能在经历了困惑与挑战,成功与失败的洗礼后,继续践行新课程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大舞台上创造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论》 徐丽华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叶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