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苑青

临清市青年联校 山东省聊城 252600

摘要:无论是在生活、学习、社会交往,还是在思想品德修养过程中,都需要求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律能力。自律能力是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的结果,又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关键词: 小学生; 自律能力; 培养;

面对二十一世纪,随着青少年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自我价值也随之提高,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学校教育探究的新方向。自律能力是一种意志力,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适当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是指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能力,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只有不断增强自律能力,才能够战胜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但一个人的自律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步培养和发展成的。

一、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应注意的几项原则

(一)层次性原则

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我们要因人而异,做出不同的要求,如:对幼儿园的学生,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小学生,培养学生低层次的自主自制能力,具备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对于初中生,初步形成自主自制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等。

(二)针对性原则

从德育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小学生的个性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基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有机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使自律的内容不断的丰富,方法也应该变得灵活多样。

  1. 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方法与措施

(一)通过心理发展特点改变自律能力

在小学时期他们自律能力的养成是由他律到自律的一个渐进过程,主要是在家长、教师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他们的行为首先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指导,即小学生主要是通过他律来接受教育的。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及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主体意识也日益增强,有一种逐渐摆脱教师和家长的约束而趋于自主的倾向。

(二)通过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首先,通过“他律”来对小学生进行一定的约束,如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发言要举手、上课时不随意讲话、不搞小动作等 。上述这些外部的要求属于“他律”的范畴,而这正是小学生自律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这些外部的影响和要求被学生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习惯,将其转化为其内在的道德需要,形成某种道德信念且在学生的行为中表现出来,自律的能力才开始形成。这就是说,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必须通过并利用“他律”来进行。他律是基础和手段,而自律是结果与目的。对小学生进行他律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能够做到自律,是为了使他律转化为自律行为。因此,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首先应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他律因素来进行 。

(三)学习规范、明确要求、培养自律能力

首先,应该为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和“校规”,以此作为孩子行为的基本准则,作为孩子判断和评价自己言语和行动的依据,以便更好地约束孩子的行为。起初,孩子只是大概地懂得“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即使不一定理解这样做的原因,但是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孩子逐渐做到一定的自我约束。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班规”也应该赋予更多的意义。对于中高段的学生,班主任首先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熟记《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不仅知道该怎么做,而且要知道这样做的原因。同时,加强检查、评比和监督的力度,使学生的行为行逐步符合规范要求。其次,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因势利导,将“学习”,“纪律”“卫生”“礼貌”制成有故事、有情境的图片布置在教室,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供自律能力。然后,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要求必须完成,从接手该班做的第一件事起,就要让所有的学知道只要你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得按照要求做到,而且一定要做好,做不到的绝对不能放过。针对有些做不到的学生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使其先从简单的几件事开始做到,慢慢的形成习惯,做到自律。

(四)家校合作,营造育人氛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自律能力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把自律能力的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作为班主任,要运用各种形式,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争取其积极配合,密切合作、共同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要抓住每次开家长会的机会,向各位家长讲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的重要意义,介绍一些培养自律能力的方法,使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学生。

具体措施是:在教养方法上,不断创造让孩子吃苦耐劳的机会、特别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机会。更要严格要求,使之逐渐克服,切记简单而粗暴,打骂体罚的教育方式。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对学生多以表扬鼓励为,尽量减少物质刺激或奖励,即使是批评也应该在先肯定孩子的进步后再进行。使孩子看到成绩,这样既纠正了错误或不良行为,又不至于伤害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教师的社会角色的心理特征是复杂多样的,他既是父母代理者、知识传授者、课堂纪律监督者、集体组织者,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而且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更是自己心中的榜样。加之,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未成熟性和依赖性及其强烈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示范作用。教师总是作为一个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学生总是在无意识地学习和模仿着教师的言行。如果一名教师具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等优秀品质,这将有助于学生相应品质的培养。正如一名外国著名教育家所说的,思想只能通过思想来培养,品德也只能通过品德来培养,“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也就不可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要求教师严于律己。通过教师的榜样影响学生并形成他们的自律能力是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六)通过锻炼儿童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儿童自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其年龄特征制约的,其中儿童意志品质的发展与自律能力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这两种心理品质有很多相同的成分。如他们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在一定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并且都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具体讲,儿童意志的锻炼和培养是形成他们自律能力的基础。通过锻炼意志品质,使他们能够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自制力,而自制力是自律能力内部构成的核心要素,这样儿童自律能力才能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因此,通过小学生意志的锻炼来培养其自律能力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下面几方面锻炼和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①首先树立远大的理想;②能够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习惯;③从日常小事着手,不断的培养其意志力;④要有意识地使小学生在困难的环境中得到一定的锻炼。

(七)启发小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自律能力从本质上讲,是个体出于内心意愿的一种行为表现。从学生自律能力形成过程的来看,它应该经历下面四个阶段:①外部力量的影响和要求(他律);②有所选择性地接受外部的影响,并把这些外部影响和要求转化为其自身内部的道德需要;③要在内部道德需要的基础上,能够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④学生根据已有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调节和控制,即在行动中表现出一定的道德自律能力。

在以上四个阶段中都存在于学生内部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加强小学生的自律能力培养,最关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自己能够审视自己、支配自己、约束自己,并能够调节、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由他律转为自律,学生的自律能力才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赵忠.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初探.[J]《文学爱好者》,2011(1)129.

【2】李志慧.浅谈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J]《文学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8(5)238.

作者简介:姓名:苑青1990.04 汉族, 研究生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山东省临清市青年联校薛店中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