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MTI课程优化改革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3

俄语 MTI课程优化改革探究

韩博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100089)

摘要: 本文通过对国内开设俄语MTI院校的调查问卷,对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课程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为目标,将提升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作为结果,教学理念以能力结构出发反向设计。

关键词:课程;模块;优化


一、俄语MTI课程现存问题

随着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计划的对接,我国对俄语翻译人才的市场需求表现出匮乏的趋势,各开设俄语MTI院校招生规模逐年递增。俄语MTI办学时间较短,作为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课程设置问题还不健全,笔者对开设俄语MTI的院校进行调查发现,课程体系缺乏方向性、多元性和系统性。

课程是指为获得预期结果对学习进行的具体规划,使之符合内容标准。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纲着力建设和完善课程体系。同时,对于如何开展有效且有吸引力的教与学,可以在课程中将学习内容(来自外部标准和本地目标)融入学习计划当中。因此,课程不只是一系列主题和一系列关键事实与技巧(输入),而且还是一张如何实现学生预期表现“输出”的地图,其中会提供适当的学习活动和评估以使学生更容易达到预期结果。课程应展示达到特定学习结果的最佳方式。

俄语MTI旨在培养具有专业俄汉口译、笔译的翻译人才,但现有的课程体系方向性不明确,与传统MA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近似,对于译者的能力培养未能达到学位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多元性不足体现在技术和职业化课程有所欠缺。翻译技术课程中术语管理、项目管理能力培养不足。多数院校着重培养学生的俄汉双语转换能力,而对翻译职业能力的培养理解不够,职业化培训与其它课程模块衔接度不高。除此之外,俄语MTI课程应呈现系统性特点,学期之间的课程呈递增、层级化特点,构建一套符合俄语MTI教学要求的动态课程特色体系。

二、俄语MTI课程分析

课程这个词的词源表明,课程是为了达到理想目标所设定的特定“运行路径”。课程不只是传统的项目指南,它超越了策划的主题和材料,明确提出了为达成目标而应用的最合适的体验、任务和评估。合理的课程设置,不只是对学习内容的覆盖,而是根据预期学习效果来设计的。它明确指出,为了实现预期结果,学习者应该达到什么水平,需要做什么以及老师需要做什么。它明确了预期结果和实现方法,而不仅仅是内容和活动的罗列。

俄语MTI课程改革、教学法的目的帮助学生提高翻译能力,旨在对学员翻译能力实现评价。评价强调个人学习成果,采用阶段性、多元化评定标准评价,评价学员的语言水平、职业素养,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纲着力建设和完善课程体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俄语MTI评价的核心是翻译能力。《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能力的定义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套用这一解释,如果给翻译能力下定义的话就是“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的主观条件。”这里“能力”是一个大概念,它包含了策略和技巧能力、翻译单位的能力、交叉学科的知识能力和翻译职业的能力等方面。

构建俄语MTI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课程设置在培养的过程中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员学习成果体现在能力结构,而能力结构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教师是设计师,该职业基本工作是精致地设计课程和学习体验活动,以满足特定的教学要求。教师也是评估设计师,诊断学生需求以指导我们的教学,是我们自己、学生、他人(社会)能够检验我们的工作是否已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最终都取决于学生对预期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目的是提升学习效果。

课程设置改革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为目标,将提升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作为结果,教学理念以能力结构出发反向设计,合理的俄语MTI设置改革使得学员知识结构前后呼应,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员达到预期成果。MTI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学得如何来评价教师教的如何,突出学生“会学”的能力,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区别于传统课堂,引导学员通过课程学习实现自我成长。

三、课程体系模块化及课程设置优化

俄语MTI与传统的俄语语言文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有着本质的区别,要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创新性指培养的人才要熟练掌握俄语和汉语的表达能力之外,还应具有较高的外事活动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前瞻性指的是培养学生纪要掌握基础的翻译理论方法、翻译技巧,还要掌握跨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学会利用现代化计算机辅助翻译从事翻译工作。

(一)厘清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

首先我们要厘清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翻译教学,简称TTPS(teaching of translation as a professional skill),是翻译专业技能教学,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技巧,服务翻译市场的专业翻译人才。教学翻译,简称TTBS(teaching of translation as a basic skill),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听、说、读、写、译”中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其教学目标是通过翻译课程检验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掌握程度。罗斯托夫采夫(Ростовцев)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翻译类的课程按照培养目标的不同,课程需分成“учебный перевод”(教学翻译)“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ый перевод”(职业翻译)。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在教学定位、目的、重点、培养目标等方面有着本着性的区别。

根据翻译教学思想,俄语MTI课程建设应注重实践性、探索性,课程管理按照标准化、模块化和多元化展开。俄语MTI的TTPS教学体系中,课程是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组成,各课程之间应具有紧密的关联性。“通识教育”设置是各培养院校根据时代的发展来安排的,其中“必修课程占到24.1%,选修课程占5.9%,”“专业教育”中“必修课程占52.4%,指导性选修占10.6%,选修课占7%”。(韩博文 2016:142)

区别于传统教学翻译,俄语MTI“专业教学”课程应有以下5个板块组成:1)实践板块,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翻译实践技能,提升翻译技巧;2)理论板块,系统的学习翻译学、语言学等相关理论,使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3)辅助板块,进行跨学科专业化(如法律、建材、石油等领域)的学习,同时熟练使用现代化翻译工具,进一步提升翻译效率与能力;4)社会课堂板块,教学目的是做好学社校园与社会衔接,提供实习机会;5)毕业论文板块,实践结合理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根据调查反馈,现行的俄语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还有尚需完善之处,应着重培养学生翻译综合素质、翻译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于以“以生为本、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保障体系,我们可以将俄语MTI中5个板块课程整合划分成3个模块:翻译理论与实践模块,人文素养和翻译技术与项目管理模块和特色课程模块。

在调查的各开设俄语MTI院校中,翻译理论与实践模块开设了《翻译概论》《中外翻译简史》《口译理论与技巧》《笔译理论与技巧》《交替传译》《同声传译》《高级俄语》《专题口译》《商务经贸翻译》《俄语科技翻译》《模拟会议口译》《新闻听译》《模拟会议口译》等课程。

从以上课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现行的课程中翻译理论模块缺项,翻译实践模块缺乏广泛性和时效性。费多罗夫(Фёдоров)指出“要从语言学理论的立场研究翻译现象和问题”(Фёдоров 1983:67)。在俄语MTI翻译理论模块中应增设语言学相关课程,如《语言学概论》等课程。口、笔翻译理论与技巧上课所用的内容也多是文学作品作为平行文本进行教授,课堂所选取的材料缺乏广泛性,新闻翻译所使用的素材也就有年代感,所以在俄语MTI实践模块中应增设《俄汉时事翻译》、《中俄外交翻译》等课程。

人文素养和翻译技术与项目管理板块中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专题辅导》《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计算机辅助翻译》等课程。

加尔博夫斯基(Гарбовский)认为:“研究翻译活动的特定规律,有时会按照不同题材或文本进行理论研究。” (Гарбовский 2007:74)如在俄语MTI培养院校不能在学校解决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知识,那么就没有体现出俄语MTI多样性的特点。所以可以结合MTI人才的兴趣特点和未来就业选择,邀请校外导师开设诸如:《航空领域专业翻译》《建材领域专业翻译》《电力领域专业翻译》《建材领域专业翻译》《石油领域专业翻译》等课程。

一个水桶能装满多少水不取决于长木板,而是取决于那根短木板。对于俄语MTI学生来说母语水平就是那根短木板,决定了翻译能力的高低。 鉴于此,我们应开设一些提高学员汉语写作与表达能力的课程,如《公文语体写作》《中国古代诗歌赏析》等课程。

特色课程模块课程设置的目标应培养学生的科研理论创新和翻译实践能力,课程设置突出特色化特点。根据调查,多数培养单位对此模块课程的设置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只是泛泛的完成了俄语MTI翻译实践报告,在翻译文本的选择、制定研究方案和理论分析都有需要完善之处。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外的学术会议,了解翻译学科最新科研动向,开阔学术视野。另一方面举办“翻译工作坊”,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翻译兴趣,提早做好翻译文本选题工作。

同时,培养院校应做好课程设置特色化管理,注重俄语MTI课程实践性的特点,聘请校外导师与学业导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课程方案,涵盖专业课程学习、课外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指导。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做好校内课堂“走出去”,引导学生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提高自身翻译实践能力。

(二) 持续改进保障课程成果评价

教学“成果”形式不体现在某一门课程成绩或对知识记忆的考查,强调的不是学员之间的比较,而是学员的自我比较。俄语MTI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对学员学习能力的评价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翻译能力。推动产出导向与学分制融合,推进成果持续改进广泛应用,学员对于某一门课程的学习成果类似于“通票”,在建立翻译类院校间共识的评价认证标准的基础上,这张通票可以实行院校间或不同国家间院校的学分互认。

课程设置改革持续改进可遵循持续改进教学循环,从而达到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确定完善的课程设置体系,通过内循环课程设置持续改进毕业要求,通过外循环持续改进培养目标,通过成果循环制定教学活动持续改进计划。

俄语MTI课程设置个培养院校需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构建动态的课程体系模块,以满足国家的发展与需求。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目标,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评价体系,探索特色化的课程模式,让MTI培养更加贴近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Гарбовский Н.К. Теория перевода.[M].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Юрайт, 2007, стр. 74.

2. Фёдоров А.В. Основы общей теории перевода.[M].М., ФИЛОЛОГИЯ ТРИ, 1983, стр.67.

3. 韩博文.浅析俄语翻译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改革[J],《外语学刊》,2016年第5期,142页。

4.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年第1期,46页。

5. 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3页。

作者简介:韩博文(198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教育学、翻译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中俄翻译专业教学质量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8YYE705)”和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俄语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项目标号:WY2017055-B)”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