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早期干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运动疗法早期干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

杨莹莹 1 任文娟 2 姜 华 2 (通讯 作者 )

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新生儿科 陕西延安 716000 2.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儿科三病区 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运动疗法干预方式对于脑性瘫痪患儿的预后影响。方法:入选我院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接受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96例进行研究,并将其分为两组,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应用早期运动疗法,以最终疗效以及运动、生活评分量表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各项评价结果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早期运动疗法干预方式对于脑性瘫痪患儿的预后影响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整体预后水平,临床中应当做到早诊断、早干预,最大程度提高患儿成长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运动疗法;早期干预;脑性瘫痪;临床效果

小儿脑性瘫痪主要是指出生之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发生的一种非进展性脑损伤,其主要的疾病表现在于中枢型的运动障碍以及姿势性异常,临床中许多患者还带有智力下降、语言障碍以及癫痫等多种并发症。小儿脑瘫属于临床中对儿童健康成长影响非常显著的疾病[1]。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仍然有数十万的脑瘫患儿,并且每年新增患儿在4万例左右,这也成为了儿科重要诊治疾病之一。近些年有许多研究认为,在临床治疗的同时结合应用运动疗法,可以促使患儿的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并实现整体预后的优化[2]。对此,为了明确小儿脑瘫的最佳干预方案,本文以对比方式探究运动疗法早期干预措施及其效果差异。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我院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接受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96例进行研究,并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患儿48例,男女26例、22例,年龄(0.54±0.13)岁,病因中窒息24例、早产10例、低体重8例、黄疸6例;常规组患儿48例,男女27例、21例,年龄(0.50±0.12)岁,病因中窒息25例、早产11例、低体重8例、黄疸4例。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主要是提升脑瘫患儿的动作能力,做好躯体转动、重点转移、关节活动等护理,同时提升患儿的动作协调性能力,定期做好体位的摆放,并实行关节的被动运动以及抗痉挛的体位运动。对于存在痉挛症状的患儿,采用侧卧位,基于伸展性患儿采用悬吊创,在床中凹陷位置进行适当的四肢与躯体伸展。

实验组应用早期运动疗法,具体方法:由专业康复医师按照运动发育落后的患儿采用Vojta方式实现对反射性的翻身与腹爬,应用Bobath抑制手法实现对肌张力与姿势异常患儿的治疗。Vojta方式主要是应用反射性腹爬和翻身两种诱导方式,以膝、肘、踝、腕等作为主诱发带,以头部、肩部、臀部等作为辅诱发带,在30分钟内完成诱导。开展四肢协调以及肢体的移动运动,以胎头、翻身、坐、爬、走为顺序。对于Bobath法,让患儿采用全身伸展姿势、抱球以及侧卧姿势,缓解肌张力并以正常动作和运动进行铺垫。应用对称坐位与抗重力头立直模式、肢体协调模式实现对平衡反应以及脊柱伸展的训练,对于肌张力相对较低的患儿需要适当强化其关节稳定性以及提高肢体的负担能力。每次治疗30分钟,每天治疗1次,总共治疗1个月。

1.3疗效评价标准

以最终疗效以及运动、生活评分量表结果进行对比。

治疗效果基于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统计,评分减少80%判断为显效,减少60%判断为有效,减少不到60%甚至增加判断为无效。运动与生活量表采用GMFM-88评分,分数越高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采用SPSS21.0完成数据处理,数据采用RCT研究原则进行检验对比,数据中运动与生活能力指标均采用均数方式进行统计,疗效应用百分数进行统计,在数据处理中P<0.05代表数据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

实验组疗效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48

22

24

2

95.83%

常规组

48

12

18

18

61.50%

P值

-

-

-

-

<0.05

2.2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评分对比

干预前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在干预后实验组的运动与生活评分量表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评分对比

组别

例数

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实验组

48

46.54±5.66

79.64±6.21

61.21±1.37

84.64±5.11

常规组

48

47.25±5.46

53.89±6.78

60.27±3.54

67.54±6.99

P值

-

-

-



3.讨论

近些年随着产科相关技术以及危重新生儿的抢救、监护等措施的持续发展,早产儿、多胎儿、低体重儿以及重度窒息患儿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也衍生出了新的问题,就是新生儿存在比较多的并发症或功能障碍,此时如何转归并提高患儿的预后水平显得格外重要[3]-[4]。目前来看,对于婴幼儿而言,脑性瘫痪患儿的脑组织发育并不完善,再加上脑皮质相对较薄,脑细胞数量虽然固定但是神经髓鞘化并没有形成,此时运动发育障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异常的姿势以及肌张力并没有固定,特别是6个月内患儿的大脑属于快速发展与成长阶段,大脑的发育遭受遗传、环境、营养等方面的因素影响[5]-[6]。对此,在早期采用运动疗法可以实现对脑瘫患儿症状的改善,可以有效修复损伤大脑并实现对大脑分化代偿的支持,可以确保大脑的正常功能得到有效的发育。另外,运动疗法的应用可以借助被动结合主动、牵引等运动方式实现对肌张力的强化,并改善肢体的协调功能,对于脑性瘫痪患儿的预后改善作用显著。另外,近些年有许多研究认为对于脑瘫患儿的预后影响因素中,干预方式及干预时间均显得非常重要。对此,在今后需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于高危孕妇应当在产后及时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脑瘫症状并开展相关治疗与运动疗法,从而确保患儿的整体预后水平。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疗效优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在干预后运动与生活评分量表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证明运动疗法早期干预方式对于小儿脑性瘫痪的干预效果突出,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肢体协调以及运动综合能力,可以有效预防关节强直以及肌肉萎缩等风险,实现预后的改善,可以作为常规干预方式。

综上所述,早期运动疗法干预方式对于脑性瘫痪患儿的预后影响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整体预后水平,临床中应当做到早诊断、早干预,最大程度提高患儿成长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樊利英.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治疗结合家庭康复的效果进展[J].医药前沿,2019,09(05):7-8.

[2]吴德,崔珍珍,朱静,etal.目标-活动-运动环境疗法和神经发育学疗法对脑性瘫痪高风险儿早期干预效果的比较[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9,34(11):832-836.

[3]赵永红,闻春波,李恩耀.探讨运动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西藏医药,2020,150(03):64-66.

[4]鲍劲松,童光磊,周陶成,等.五神针联合Bobath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的影响[J].河北中医,2020,23(1):106-110.

[5]何兰兰.早期干预及综合康复措施对小儿脑性瘫痪的预后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02):320-322.

[6]刘俊梅.早期应用经络导频治疗各类软瘫痪期脑炎所致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31(5):748-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