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本微课程实施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3
/ 2

幼儿园班本微课程实施策略

陆丹

绍兴市上虞区爱弥儿幼儿园 浙江 绍兴 3123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脚步,班本微课程的实施与探索成了老师们的热门活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缺少对幼儿经验的关注。杜威提出“一切真正的教育来自经验”,本文结合小班《亲亲小兔》班本微课程的实践,梳理了关注幼儿已有经验的呈现——关注幼儿经验的生长,从而来推动课程深入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幼儿经验 班本微课程 深入开展


一、审视现状,分析实施班本微课程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的课程从园本化转向班本化。小班孩子年龄小、能力弱,老师们也是绞尽脑汁开展着五花八门的班本化微课程,但是在实施微课程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微课程浮于表面、无法深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真主体”,主导课程框架,缺少对幼儿已有经验的了解

我们的班本微课程课程从内容的选定,到实施框架的架构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预设为主,缺少对幼儿已有经验的了解,幼儿只是依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实践,而非幼儿感兴趣的,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幼儿自然缺失探究的欲望,我们课程就变成了走过场。

2.儿童“假本位”,盲从课程实施,缺少对幼儿经验生长的关注。

虽然我们都知道课程实施要凸显“儿童本位”,但事与愿违,实际教师在实施课程过程中,容易依着文本行事,缺少对幼儿经验生长变化的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是否有所改造、幼儿的新经验是否得到拓展丰富、幼儿的经验之间是否相互链接,因为缺少对以上一些问题的关注,我们的课程无法深入,都是点到为止。

一、基于实践,梳理班本微课程深入开展的策略

一切教育来自经验,幼儿园的课程要回归经验,虽然是面对小班的孩子,但我们依然可以让班本微课程丰富、精彩。那么如何深入开展班本微课程呢?结合小班《亲亲小兔》班本微课程的具体实施,谈谈我们的策略。

(一)关注幼儿已有经验的呈现,架构课程框架

已有经验是指幼儿通过实践已经获得的知识或技能或者是亲身的经历,是幼儿通过探索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来了解并学习获得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中逐步建立积累起的经验。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是我们开展班本微课程的基石。

1.谈话引题,了解所需

张俊教授说过:主题是对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的深入探究,因此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尤为重要。我们在班本微课程开始之前,通过谈话活动,抛出合适的问题,引导幼儿积极讨论,结合幼儿谈话内容,获取相关信息,初步确定微课程的内容。

进入省编教材《亲亲小动物》主题,我们利用谈话的机会抛出问题:你们想要在教室养什么动物? 这些动物都适合在教室养吗?孩子们纷纷提出要在教室养长颈鹿、老虎、仓鼠、小羊、兔子等。经过思考后,认为长颈鹿太高了、老虎太凶了会咬人,不太适合养在教室里。并通过投票的形式最终选择养兔子。

2.链接《指南》,甄别支持

幼儿的兴趣所需是否是最后班本微课程的落脚点,这需要教师的甄别,通过链接《指南》对内容进行价值的识别、资源的分析等,最终确定班本微课程的行进方向。

幼儿在提出养兔子后,我们通过学习《指南》3—4的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我们分析:兔子是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而兔子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能够让孩子进行较好的观察与探究。同时幼儿对于兔子的外形特征已有一些简单的了解,那么通过饲养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来进一步了解兔子的生活习性。同时通过调查,班上有几个祖辈养了兔子,孩子们家中有不少关兔子的绘本等相关的书籍。于是《亲亲小兔》的班本微课程就这么开始了。

3.深入了解,建构框架

确定了内容,教师需要分析梳理幼儿的已有经验,依据幼儿的已有经验搭建初步的课程框架,当然这个框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幼儿经验变化而持续变化。

幼儿在谈话中提到“小兔子会跳”“小兔子有长耳朵、短尾巴”“要给兔子准备胡萝卜”“请小兔吃蛋糕”“给小兔子准备住的房子”“和小兔子一起玩”“和小兔一起跳一跳”……梳理孩子的经验,我们发现孩子们对小兔子的外形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小兔的吃、住、和兔子一起玩特别感兴趣,于是以此为依据我们制定了初步的课程框架。

(二)关注幼儿经验的生长,助推课程深入

1.创设环境,引发幼儿经验的交互作用

经验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重视这种相互的作用,促使幼儿的经验在互动中得到生长。

(1)真实情境,与材料的交互

《指南》指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直接经验,让其亲身去体验。因此我们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积极为孩子创设可供亲身体验的环境。

基于对前期的调查,我们展开对养兔子的祖辈的跟进联系,通过全面了解,我们联系了两位祖辈将家中的黑兔、灰兔、白兔带来幼儿园,孩子们颠覆了脑海中对兔子就是小白兔的认识,原来小兔子颜色是各不相同的、眼睛的颜色也不一样、不同兔子耳朵也不一样……孩子们的观察兴趣前所未有的高涨,于此同时孩子们还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特征,给小兔子们取了相应的名字。

(2)时间留白,与同伴的交互

经验需要有交流,自由的交流不同于集体活动中的交流,会产生更多碰撞的火花,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提供足够的留白时间,供幼儿与同伴自由去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2.有效支架,促进幼儿经验的连续性

杜威指出:教育是从已有经验到未知经验,促使经验不断积累和增加的连续过程。经验的连续性,意味着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

可见幼儿经验的发展不是机械地堆积或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而是流动的,不断地被组织和建构。当我们关注到一点,合理提供一定的策略,使幼儿在班本微课程的活动中更为持续与深入。

(1)创设问题情境,改造原有经验

作为老师需要对孩子原有经验有所了解,在原有经验和新经验之间架设桥梁。围绕原有经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发新经验,形成新旧经验之间的碰撞。

(2)支持持续观察,拓展新经验

有时新经验的获得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活动时间里的知识点,幼儿自主获取新经验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不少的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做个观察者与支持者,及时关注幼儿的观察热点,提供适时有效的助推,让幼儿在深度的观察中获得新经验。

3.多元整合,实现幼儿经验的链接

链接是指在电子计算机程序的各模块之间传递参数和控制命令,并把他们组成一个可执行的整理的过程。

在班本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偏向于科学探究,但幼儿的经验应该是全面的,需要链接到多个领域,实现经验的完整。如何不让班本微课程变成拼凑式的课程,让每一个经验都是顺势而为,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观察与分析,及时抓住契机,展开链接。我们展开与幼儿的生活习惯、社会交往、音乐表现、关爱情感等的链接,形成多元整合。


班本微课程,儿童是课程的起点,课程的发展是基于幼儿经验、顺应幼儿经验、发展幼儿经验的过程。孩子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操作,为经验的生长在不断的探究。而我们老师要链接《指南》、解读童心,捕捉适宜的课程生长点,让我们的班本微课程真实、生动、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2.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

3.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4.高敏,《幼儿园课程》,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