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合作互学学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4
/ 2

核心素养下合作互学学习研究

王迪迪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第三实验小学, 251800

国务院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在课堂上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师生间形成学习共同体,加强互助交流,以期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龚雄飞老师的学本教育紧跟全国教育指导步伐,打造学本课堂教学模式,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实践成果。本县充分结合本地特色、自身优势和发展所需,深入贯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教学理念,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进取、全面发展,但在实施中也暴露了各种问题,从加强合作规模、方法、精化问题内容和建立评价机制入手,提高合作互学效率。现将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实施方案及存在问题与大家交流。

一、缩小小组规模,提高合作效率

小组规模小,学生努力的可见度就增加了,学生就越难以逃避责任,不得不对小组做出自己的贡献,个体合作的职责会得到强化,因此小组规模小能增强个体合作的责任感;小组活动运作快,可以使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合作互学中越容易暴露学生一起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在小组协调组织问题中小组成员建立的冲突问题,权力和控制问题,无所事事而坐等他人干活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引导和修正,这样就能保障所有学生平等积极参加小组活动,这是它的基本优势。

二、分组方法科学,保证合作高效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运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方法。“组内异质”,就是在小组内按照优秀、中等、后进三个层次来分配学生,实现差异化分组,让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助和协作的关系。“组间同质”就是对小组进行均衡化的资源配置,即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性格、家庭背景等不同的学生,相对均衡的分配到小组中去,使组与组之间差异不大,有利于组际之间开展学习竞争;分组方法一般都是按照学习成绩为基本标准进行分配的,考虑孩子的性别、性格、家庭背景的因素等“对位微调”。比如发现两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分到了一个小组,不利合作交流,于是把另一个小组中学习成绩与基本相当但性格开朗的孩子进行“置换”。通过这样细致的工作和周密考虑,小组分配终于完成了。

1、 小组合作互学的基本流程

(1)在老师提出问题后,每位同学都要整理自己的思考内容,做到条理清晰,抓住要害,准备小组汇报。(2)小组交流时,小组成员3号先说,在说错的情况下,2号进行质疑、补充,但最好不要重复,1号最后总结。(3)全班汇报时,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质疑,老师充当主导者角色,精心组织交流讨论。

2、 小组成员合理分工

小组合作互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指定由学生自主形成的学习小组,一般每组人数为3名为宜。这3名学生要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明确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时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的不同进行科学的分组与分工,包括行政小组长、学科小组长等。

3、 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和看法

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拓展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有的学生思维活跃,比较爱表现,常常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迫不及待地发言,老师要在肯定他们的同时,提醒他们认真阅读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有的学生胆子小,比较害羞,老师在小组交流讨论时要给他们自信,激励他们发表见解,主动地和同学、老师交流。

  1. 让学生使用规范的汇报用语

(1)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可以这么说:“我们小组来汇报……”“大家认真听……”。

(2)交流语言。例如:“你们还有补充……”“质疑……”例如:“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就拍双手2下……”。

三、精化问题内容,提高合作价值

合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问题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合作学习的智能含量和学习效果,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展开合作的。面对合作学习中因“问题泛化”而导致“效果弱化”的现象,我们一定要谨慎选择问题,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质量来确保合作质量。

  1. 由学生视角判定,问题的确定具有一定的疑难性,影响到学生个体的认知和理解,真问题具有相似的“主观性”,不同学生个体产生的由疑难的“真问题”不同。正是这种问题资源的差异性,为学生合作互学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条件。真问题都是有难度的,有一定的挑战性,合作学习中要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真问题必须高于原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体现出了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1. 主问题是聚焦教学中难点内容,同时又能够实现高强度思维训练的核心问题。主问题由老师“提出”,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由此展开小组合作,这是老师在教学中一种比较普通容易运用的教学策略。主问题由学生“产生”。需要学生在合作互学之前,由老师锁定教学重难点内容,实现精准定向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产生问题的心理条件。

四、建立评价机制,促进深入合作

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评价标准,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的检测评价手段有很多,包括提问、板演、动手操作等。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小组交流结束后,要让每个小组都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通过交流汇报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提升学习质量。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精练反馈试题,进行当堂检测,也可以布置课外作业,对学习的效果进行检测,了解学习情况,从而补缺补漏。

  1. 客观认识不足,持续提升发展

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 形式化。

许多老师没有吃透“学本教学”小组合作的真正内涵,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甚至有听课老师或上级检查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表面化交流,形式化互助,流于肤浅和形式,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学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

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部分同学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大胆发言,认真倾听,能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得到启发,于是成绩越来越优秀;而有些本来基础就差的同学,因为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交流的欲望,变得越来越不爱说,学生沦为看客或者听众,甚至有个别学生干脆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参与。越来越被边缘化,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成绩越来越差。形式主义的小组合作,没有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本,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2)低效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合作、交流汇报产生思维碰撞,在集思广益中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交流不够畅通,无法及时分享想法,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虽然明白合作学习的意义,却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中低下学生的学习状况缺少关注,导致不少学生懒于思考、懒于汇报,整节课无所事事。

  1. 教师主导不足。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先学后教”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更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讨论交流常常会偏离主题,或是浅尝辄止,而教师往往听之任之,没有合理地控制学习方向,课堂好像很活跃,但缺少实质的内容,影响了课堂的实际效果。

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更要“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合作”。合作互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模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教学行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各种素养的提升。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同时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