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家国情怀,实现立德树人——以高中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7
/ 3

渗透家国情怀,实现立德树人——以高中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为例

赵军梅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罗村高级中学,广东 佛山, 528226)


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也是使学生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课堂,渗透家国情怀,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家国情怀 立德树人 成功案例


一、理论来源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一种对国家和名族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与心理密码。”

本文以高中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为例,就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家国情怀”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坚定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到“一国两制”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必然。

二、实践过程

2017年12月14日,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去世,他的作品《乡愁》耳熟能详,笔者以“乡愁”为主题,通过三个小标题“乡愁何处来”、“乡愁何以解”以及“两岸交流日,乡愁自解时”串联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为实现祖国统一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伟大创新,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心。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渗透家国情怀。

笔者在课件中展示出《乡愁》这首诗: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笔者邀请学生、并和学生们一起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乡愁》。朗诵结束后,教师提问:“诗中的最后一段的‘这头’和‘那头’分别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台湾和中国大陆。”

教师:“是的,余光中先生于1949年离开大陆,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隔绝。70年代初,余光中先生写就《乡愁》一诗,他曾写道:‘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通过诗歌朗读,了解《乡愁》的创作过程,学生慢慢体会两岸分隔、骨肉分离是中华儿女最深的乡愁,调动情绪,营造氛围,在导入新课中渗透了家国情怀。

其次,在史实的学习中渗透家国情怀。

教师继续提问:“我们知道,在现代史上,除了台湾,还有哪两个地方曾经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

学生:“香港和澳门。”

教师:“在历史上,香港、澳门和台湾是如何被迫离开祖国母亲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一节的学习。”

  1. 乡愁何处来(港、澳、台问题的历史渊源)

  1. 自选图形 2自选图形 5 门问题

自选图形 3自选图形 4

自选图形 6





2、香港问题

组合 7





3、台湾问题

组合 13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发现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区别?”

学生:“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港澳问题是外交问题。”

教师:“那我们要如何解决这三地的问题呢?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它们回到祖国的怀抱?”

学生:“一国两制。”

  1. 乡愁何以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教师:“那么,什么是‘一国两制’呢?它有怎样的含义呢?

学生:“‘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教师:“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实行‘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什么?”

学生:“‘一个中国’的原则。”

教师:“是的,这就是‘一国两制’的具体含义,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实行两种政治制度。‘一国两制’是我国的一个伟大创举,它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形成。”

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完成了预习,教师通过抽查,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在PPT上展示。

教师:“‘一国两制’的提出,使得解决港澳台问题有了一个可靠的依据。我们知道,‘一国两制’最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但它最先应用于解决哪个问题?”

学生:“香港问题。”

教师:“香港的回归历经波澜曲折。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与邓小平就香港问题进行会谈。现在让我们看一段视频,一起了解这个历史性的会谈。同时思考问题: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对香港问题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小组派代表发言。”

播放视频《世纪谈判:当“铁娘子”遇上“钢铁公司”》

通过观看视频,感受中国人统一祖国的坚定信念。

教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一向以手段强硬著称,被人称作‘铁娘子’,她对香港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学生:“认为香港离开英国统治会破坏香港的繁荣。认为香港应继续受英国的治理。”

教师:“对此,邓小平采取什么态度?”

学生:“主权问题是不能探讨的,香港必须回归中国。”

教师:“邓小平的态度更加坚决、不可动摇,他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人们戏称这次会谈是‘铁娘子’遇上‘钢铁公司’。1982年的这次会谈,为后来彻底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基调。为什么此时的中国能够顺利收回港澳呢?我们结合导学案上的材料,一起思考一下。”

(材料略)

学生已经做了预习,教师只需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并在PPT上展示。

学生:“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中英双方共同努力。”

教师:“‘一国两制’是我国的伟大创新,它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它促成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此外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再看导学案上的两段材料。”

(材料略)

学生已经做了预习,教师只需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并在PPT上展示。

学生:“为处理国家与地区间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借鉴;洗刷百年耻辱,促进祖国统一。”

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发现,‘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制度保障。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使我们更加坚信,祖国实现统一将不再遥远。

  1. 两岸交流日,乡愁自解时。(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教师:“与港澳问题不同,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同时又掺杂着来自国际上的压力,要棘手得多。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猛烈炮击金门,史称‘金门炮战’,这场军事行动的首要目标是为了维护东南沿海的基本安全,同时也是为了打击蒋介石的嚣张气焰。我们一起看导学案上两段材料,思考:1979年后,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略)

学生已经做了预习,教师只需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并在PPT上展示。

学生代表:“停止炮击金门,以武力打击为主转向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为主。”

教师:“是的, 1979年,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大陆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此后两岸关系又有怎样的发展呢?”

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完成了预习,教师通过抽查,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在PPT上展示。

教师:“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从三国时候起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1949年以后两岸的分离的状态,是历史的沿革,是中华民族的不幸。为了祖国统一大业,两岸之间加强交流,20世纪80年代首次实现三通,即通邮、通航、通商;90年代海基会和海协会成立,并在1992年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使两岸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经贸往来频繁,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虽然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和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勾结,使解决台湾问题面临重重困难,但我们坚信,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一个包含两岸三地的统一的中国必将出现在世界面前。”

第三,学生讨论,渗透家国情怀,升华情感。

最后,笔者引入了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大江大海1949》中的一段话:“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和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以致用,联系当前实际,就目前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

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这节课是非常成功的。通过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实践、台湾和大陆之间的交流往来,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信心。心怀赤子之心,方能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三、结语

家国情怀是人内心情感的依托。让学生去进行基础知识的建构,容易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更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史实的学习中体验历史,感受其背后的家国情怀,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感,在育人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教育的根本和灵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帮助学生客观地看待现实问题与世界形势;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史为鉴,勇于担当建设家国的重任,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位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资料:

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前言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年1月第1版;

②赖以新:《以家国情怀教育为抓手,培养高中生的积极情感》,《中学历史教学》 2017年第12期;

③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冯克利译,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④牛军:《1958年炮击金门决策的再探讨》,《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3期。

⑤龙应台:《大江大海1949》,天下杂志出版社,2010年;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