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的“情”与“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8
/ 2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的“情”与“理”

许荣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中心小学 广东省 湛江市 524094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目前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也有了新的面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老师除了教学生基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必须结合语文教学的幼师,发展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知识,有助于学生的个体成长。由此可见,德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如何合理平衡小学德育中的“情”与“理”是值得教师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融入“情”与“理”的对策,希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让学生从课本中学习语文,还应加强德育工作,以进行更好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在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应有效地运用教学的方方面面,使各种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使学生在理解和吸收课文内容时得到德育教育,从而使德育得到有效的发展,帮助学生培养较高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可以促进“情”与“理”的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一)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由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关键主题,因此教师应在准备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解决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德育教学质量,不仅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良好价值观,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他们可以使自己的身心更健康,并提高学生的身心识字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德育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身心素质的定位,逐步优化学生的整体素质,这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纠正学生的学习观念,使他们在德育学习和探索知识中发展良好的学习观念,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1]

(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德育教学内容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学习观念,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学生在学习观念上进行创新。教师通过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语文文章来增强学生的个人认知概念,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道德素质,并为学生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通过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学习品质。

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制度不够健全

在当今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由于校领导对德育教学内容的渗透不够重视,直接影响了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在学校教学工作的现阶段,一些领导者在评估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这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运用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愿望,难以科学地建立教学体系来优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可以看出,目前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将严重损害学生的发展和现行的教育体制。因此,教师和学校必须共同协商,以不断完善德育理念和教学体系,并提供德育的教学内容。学生对德育的思考得到改善。教师还应不断增强学生在教育体制创新中的个人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思想[2]

(二)师生缺少沟通

由于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沟通,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带进入教学内容时,知识体系不够灵活,学生思维取向不够有效。交流是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进步和融合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一些小学生年龄小,在探索知识时忽略了提高真正的思想素质,因此,小学生很难根据教师的思想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没有将学生视为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大多是主导者,课堂时间主要是教师用来传递知识的时间。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文章内容,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虽然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不利于教学的深入发展。另外,教师经常依靠教材来发展教学内容,过多地依赖教材,会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并且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这些诗词内容较短,作者经常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理解此内容,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思维。但是,枯燥的教学内容阻碍了学生思想的发展,从而影响了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融入“情”与“理”的对策

(一)在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

教师是教学活动和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然,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身为教师不应过分注意自己的地位,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否则,学生将永远处于被动状态,长此以往,他们会失去学习的热情,甚至会感到厌恶甚至厌倦学习。在这方面,必须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克服传统的局限,并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友好的关系。如果学生对课堂学习如果没有兴趣,就会导致学习效率和质量下降,无法为未来的成长教育做出贡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选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以“情”感染学生

基于多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课堂上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例如,增加对学生的提问数量,采用小组合作等方式,或者选择一些典型的内容章节和教学文章中的章节内容是用来重现场景的,团队成员最终将通过内部讨论、排练等方式,向学生展示该场景。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通过个人更直接和更深入的参与来实现学习的目标,从而深刻地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产生共情。例如,在学习文章《项链》时,学生可以在上课之前阅读文本,了解大致内容。然后,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短片,让学生融入课文的情境中,小孩子在海边捡贝壳,然后串成项链,这对于学生是难以想象的,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将使小学生沉浸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使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他们的情感。

(三)借助德育加深学生理性思考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想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应该从渗透的角度思考德育的方法。语文是我国文化的载体,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小学阶段,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以有效地把握阅读文章的含义,利用微课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鼓励学生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例如,在教学《寒号鸟》时,教师可以在教室上课之前使用信息技术收集和组织有关的文本、图像和视频,并将这些材料组织成三到五分钟的微型课程资源。学生观看这些资料,则可以产生画面感。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他们将对课本学习更有兴趣,他们将更加专注,有更多的阅读动力,阅读效果会更好,阅读能力也会更好,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懒惰,将来吃苦的道理,借此对学生进行相关德育教育。

结论

简而言之,将德育有效地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教师应了解德育的重要性,能够紧贴语文学科的特点,巧妙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并适当地融入“情”与“理”教学,以爱温暖学生的心灵。同时,也要记得向学生传达“理”的重要性,反映学习的理性面,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参考文献

[1]叶飞.学科德育的实践意蕴及其实现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 2009,29(08):48-51+56.

[2]张奇勇,卢家楣.情绪感染的概念与发生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