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口服叶黄素的安全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2
/ 3

糖尿病患者口服叶黄素的安全性分析

李奕虹 1 ,王莉 2 通讯作者

1.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032 ; 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 110032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口服叶黄素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采用叶黄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8.71±1.42)mmol/L、餐后2h血糖(12.46±2.15)mmol/L、糖化血红蛋白(7.27±1.24)%与对照组(8.68±1.45)mmol/L、(12.49±2.07)mmol/L、(7.26±1.18)%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6.02±0.78)mmol/L、餐后2h血糖(8.65±1.34)mmol/L、糖化血红蛋白(5.04±1.1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15±1.03)mmol/L、(10.98±2.01)mmol/L、(6.57±1.02)%,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67%)显著低于对照组(18.33%),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口服叶黄素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叶黄素;安全性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随着病情持续进展,还易诱发其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等,因此,临床需尽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1]。既往,临床多采用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等药物对患者治疗,虽有一定的效果,但疗效有限,且还易引发患者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随着临床对糖尿病治疗方案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证实,口服叶黄素制剂在糖尿病治疗中也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2]。现将糖尿病患者口服叶黄素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女患者比例为34:26,年龄最小者30岁,最大者78岁,平均年龄(63.77±1.05)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18年,平均病程(8.94±0.25)年;研究组男女患者比例为35:25,年龄最小者31岁,最大者77岁,平均年龄(63.79±1.04)岁,病程最短者4个月,最长者17年,平均病程(8.97±0.2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者,即空腹血糖静脉血浆葡萄糖≥7.0mmol/L,葡萄糖负荷后两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临床症状表现为多食、烦渴多饮、多尿、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2)自愿加入本研究且依从性良好者;排除标准:(1)存在药物滥用史者,(2)存在严重系统疾病及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医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研究立项。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给患者口服250-500mg二甲双胍片(山西好医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1914),3次/d。研究组采用叶黄素治疗,给患者口服10mg叶黄素咀嚼片(Farmaceutici Procemsa S.p.A,国食健字J20070004),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表示、检验分别用(60b735eb46f60_html_974ceb15fce297b8.gif±s)t进行,计数资料表示、检验分别用(%)x2进行,所得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1.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60b735eb46f60_html_974ceb15fce297b8.gif ±s)

组别

例数

(例)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h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60

8.68±1.45

7.15±1.03


12.49±2.07

10.98±2.01


7.26±1.18

6.57±1.02

研究组

60

8.71±1.42

6.02±0.78


12.46±2.15

8.65±1.34


7.27±1.24

5.04±1.18

t

-

0.007

9.759


0.013

8.764


0.024

8.369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例)

恶心呕吐

(例)

乏力

(例)

乳酸性中毒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

[例/(%)]

对照组

60

5

4

2

11(18.33)

研究组

60

0

1

0

1(1.67)

x2

-

-

-

-

9.258

P

-

-

-

-

<0.05

  1.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常见致病因素有胰岛α、β细胞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肠促胰素分泌缺陷、体力活动不足、营养过剩、肥胖、年龄增长、遗传因素等。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均呈迅速增长趋势,如相关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为9.7%,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2型糖尿病发病率达10.4%,60岁以上的老年人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达20%以上[3]。该疾病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伴乏力、软弱等多种症状,同时还易诱发其出现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黄斑病、冠心病、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并发症,从而对其生命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需积极探寻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才能控制其病情进展和改善其预后[4]

既往,临床多采用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治疗,该药物能不仅能有效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还能抑制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使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增加,并且还能抑制肝糖异生和降低肝糖输出,从而能有效降低患者机体血糖水平,但是,也有研究证实,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治疗可可引发患者发生乳酸性酸中毒,从而影响其治疗疗效和安全性[5]。随着临床对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证实,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脂质过氧化、氧化应激反应等密切相关,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积聚可导致机体动脉管壁弹性降低或丧失,并增厚、变硬,从而易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6]。而叶黄素则是一种脂类过氧化反应的断链抗氧化剂,其本身是一种含紫罗酮环的二羟基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深绿色叶类蔬菜和红橙色水果中,具有捕获活性氧自由基、猝灭单线态氧和阻滞氧自由基对生物膜侵害的抗氧化作用,主要是利用氢转移、电子转移和自由基加成反应清除自由基,并且,还能与脂类物质进行有机结合而发挥良好的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抵御自由基在人体内造成细胞与器官衰老损伤,进而发挥显著的抗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应激反应功效[7]。另外,叶黄素还是一种天然色素,且有研究指出,根据急性毒理性分级标准,叶黄素属于无毒物,因此,采用叶黄素制剂对糖尿病患者治疗,还能有效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性[8]

本研究中,对两组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二甲双胍治疗及叶黄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叶黄素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口服叶黄素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肖以钦,翁欢,沈旭中,等.糖尿病患者口服叶黄素安全性的研究[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21,21(02):106-108+113.

[2]万芳,马利方.叶黄素通过SIRT1/NLRP3信号通路提高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存活率的机制研究[J].天津医药,2021,49(02):131-135.

[3]张卫华,陈东.叶黄素通过激活Nrf2信号传导通路抑制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模型大鼠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的机制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2020,33(07):99-103.

[4]余召辉,赵宗仁,李贺,等.叶黄素的药理作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7,38(01):58-60.

[5]张惠君.枸杞糖肽及叶黄素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模型鼠中作用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9.

[6]滕倩.叶黄素补充对人体DNA损伤及抗氧化功能影响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6.

[7]熊仕美.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7):21-22.

[8]马婷婷,滕倩,梁惠,等.叶黄素持续补充对机体叶黄素水平及抗氧化能力影响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6,22(05):61-65.


作者简介:李奕虹,1994-10,女,侗族,湖南省怀化市,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内分泌方向

通讯作者:王莉(1973-),女,辽宁沈阳人,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内分泌方向,E-mail:7902154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