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现代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摘 要:近年来,小农户作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出现了壮大发展、兼业发展、弃农发展等多元化分化发展趋势。出现这种分化发展趋势,是受多方面原因影响的,其中农村改革、城镇化、农业农村支持政策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等是其重要的政策性因素,直接间接的影响到小农户的分化发展。
关键词:小农户 政策 分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小农户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全面确立了小农户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地位。土地延包等国家政策的全面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小农户的独立经济主体地位。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确定了小农户的发展方向。应当看到,小农户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虽然其主体仍然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但是壮大、兼业、弃农等多向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这是乡村振兴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国家政策是小农户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小农户分化发展的重要指引。农村改革、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对小农户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小农户分化发展的政策性因素。
一、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1982年国家开始探索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起了以小农户为经营单元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实现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小农户自主经营权的分离,全面调动起了小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正是这样一次改革,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小农户在经营好承包地的同时,产生了大量富余劳动力。与此同时,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小农户转移就业的主渠道。随着国家政策的全面放开,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转向城市,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同时,小农户也成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小农户转向非农产业,再加上农村劳动力的零星打工收入,极大的改变了农村的收入结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经营净收入,成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最大贡献者。据《2020中国农业农村统计摘要》数据,2019年我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6583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1%,高出经营净收入5个百分点。在经营净收入中,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占比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19年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占比64.7%,比2014年下降了6.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经营净收入占比得到同步提高。农村改革赋予了小农户更加灵活的经营自主权和更加有效的产业发展选择权,同时赋予其更加自主的劳动力支配权和更加自由的务工创业选择权,以及非农产业收入相对高于纯农产业收入的经济发展导向,使小农户的大量劳动力转向了非农产业,小农户分化发展成为历史必然。
二、城镇化战略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集聚
城镇化是国家战略,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实现城乡空间结构的重新布局。国家“十五”规划首次提出了城镇化的概念,自此我国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就是城镇化率,提高城镇化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乡村人口走向城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出台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支持政策,从城市群的规划发展,到经济圈的规划布局,再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无一不是实施的城镇化战略规划。最近几年,国家围绕乡村务工人员在城市落户发展,逐步放开落户限制,放开子女就学等各项基本需求限制,极大的解决了乡村务工人员在城市发展的生产生活困难,推动了乡村人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乡村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比1978年的17.92%提高了33.35个百分点,2019年城镇化率达到60.60%,比2011年又提高了9.33个百分点,乡村人口减少了10494万人。减少的乡村人口,主要是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使一部分小农户放弃了农业产业,也有一部分小农户只剩下老年人在家维持基本的承包地经营。兼业农民进城发展的比较好的时候,慢慢就具备了全家进城的条件,就会举家迁往城镇,放弃农业,成为专门在城市发展的城镇人口。可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乡村人口的不断减少,成为小农户不断分化发展的助推器。
三、国家扶持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倾斜促进了小农户的分化
多年来,国家为了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基本收益,对农业的发展从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给予小农户政策扶持,但是这种覆盖面比较广泛的扶持政策,由于扶持资金数额比较少,对于小农户发展直接的激励作用正在减弱。在国家扶持农业项目方面,虽然有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覆盖面比较大的扶持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只是解决了面上农业发展的基本需求,而国家对于农业发展项目的专项扶持,则是更加关注了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家庭农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方面的发展,而且扶持力度非常大,如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国家连续给予三年的扶持政策,每年给予6000万到8000万元的财政补助,国家给予小农户的补助政策与这些项目的补助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除了国家财政补助,各省的补助政策也在向大的农业项目倾斜,相对收紧了对小农户的扶持政策。由于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调整,促进了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大的农业项目发展,而小农户在这些大的农业项目面前,其市场竞争力逐渐减弱,为了生存与发展,或者说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小农户必然要走分化发展的道路。
四、城乡二元结构引导农村居民走向城镇
基本公共服务是重要的公共物品,城乡居民都有共同的需求。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始终是不均等的,城市始终优于乡村。“十三五”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问题,并于2017年专门制定了《“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要求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均衡。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乡村振兴,2018年到2021年连续4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要求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2018年、2019年国家相关部委还连续出台政策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国家之所以如此大力度的加快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一是说明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二是要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供给的现实问题。农村不仅公共服务落后与城市,而且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农村居民一直向往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但是子女上学、就医、出行、养老等群众最关切、最需求的公共服务,农村都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均等的服务。例如,由于目前农村很少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农村教学点也不多,小农户的子女上学大多都是要到乡镇驻地或县城上学,上学极不方便,再加上实行划片上学,导致教育资源不均衡,小农户的子女要到城区较好的学校上学几乎不可能。所以他们要想到好一点的学校上学,只能到城区买学区房。再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比较低,虽然全国基本达到一村一卫生室,但是有的运转不规范,而且医护水平比较低,农民有病往往要到比较远的县城医院就医。可见,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有很大的交集,所以农村居民逐步向城市转移是目前很难逆转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年轻人一开始就在城市上学、工作、安家,成为城市的一分子。这种“以脚投票”的转移方式,是由城市较高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所吸引。可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化供给,直接导致了部分小农户的分化发展,逐步改变了小农户的原有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15》,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11
2、张琛、彭超、孔祥智:《农户分化的演化逻辑、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改革》 2019年第2期
3、吴业苗:《城镇化进程中的小农户分化与升级》,《社会科学》 2019年第9期。
邮箱:562866930@qq.com
作者简介:王秀然,女,(1965-),山东乳山人,山东现代学院副教授、经济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2020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一般项目“科技创新支撑山东省乡村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RKB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