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华口小学
【摘 要】传统课堂中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以灌输式的教学居多,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较少。针对此现状,立足新课改,筑构以生为本的课堂模式,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势在必行。只有回归生本课堂,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解放学生的学习力,使教与学高效。为此,本文试从学习先行、巧设留白、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等方面,对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实现生本课堂的回归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生本课堂 巧设留白 学习先行 搭建平台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筑构生本课堂,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尝试自己去感知、思考、探索,主动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通过对部分课例的整合、反思、提炼,我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对实现生本课堂的回归进行初步探究。
一、学习先行,质疑导向
学贵有疑,在学生对新知有了一定的掌握,并对问题进行了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再展开教学引导,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为此,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习先行,实现学习与问题的前置,再通过有效反馈,掌握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只有在此基础上设置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最终实现生本课堂的回归。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爬山虎的资料,对课文的重点问题进行质疑,尝试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实现学习与问题的前置。学生课前预习:①熟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同桌交流对问题的初步理解。②小组合作,通过上网等手段查找资料,全面了解爬山虎。③实地观察爬山虎,结合资料,思考: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实地观察时,学生的兴致都很浓,观察得认真仔细,并做好了记录。观察结束后,笔者通过学习反馈,掌握到以下学情:部分学生已能够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自己观察所得,解决了“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个别学生还有了新的发现。“大部分学生仍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不太理解,尤其对“一脚一脚”感到疑惑。因此,在接下来的课堂里,我将把这一问题作为难点,重点突破。新课伊始,学生的热情高涨,信心满满,每个人俨然都成了研究“爬山虎”的专家,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在认识爬山虎的脚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自画,把握爬山虎脚的外形。由于课前学生已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质疑,并对爬山虎的外形做了较为仔细的观察,因此经过我的点拨,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依据课本内容,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描述爬山虎的脚,并把它准确地画在纸上。
通过学习先行,前置问题,我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进行充分质疑,并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对新知的把握也令学生增添了探究问题的自信和底气。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无疑事半功倍。
二、巧设留白,无声胜有声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直接灌输学生知识,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导致出现教材文本过度解读,学生不爱思考,被动接受知识等问题。因此,教师须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应更多地把课堂展示的舞台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巧设留白,给予学生更多思考感悟与自我展示的空间,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留白”亦称“余玉”,它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法,可以延伸艺术审美空间,给人无尽的遐想。将留白的艺术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实现生本课堂的回归。
(一)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感留白
以生为本,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融入文本的时代背景,实现与文本的个性化对话,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宜结合文本特点,在情感体验处巧设留白,给予学生广阔的体验空间,并充分调动语言材料与生活经历,打开学生记忆的匣子,唤醒学生脑海中的情感与形象,激发学生自主感悟与表达的意识,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在广东省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讲授《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的尹亮老师,通过分角色朗读,话剧表演等生动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人物的情感,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分调动语言材料与生活经历,努力唤起学生脑海中的的情感与想象:“如果严监生能开口说话,他会说什么呢?”、“让严监生念念不忘的不是亲人,不是……居然是两根微不足道的灯草,他如此有钱,却舍不得这茎灯草,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有什么感受?”在教师的层层铺垫,循循善诱之下,学生们感触良多,许多想法和情感亦呼之欲出。此时,教师没有急于做出分析,而是在此处巧设留白,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与表达的空间,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对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最后,教师让学生把对严监生的看法感受写下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使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升华。至此,学生自主感悟与表达的意识被充分唤起,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异彩纷呈。
(二)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探究留白
新课改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探究学习的环节中巧设留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解决问题,有利于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从而实现生本课堂的回归。
《学奕》一课的教学中,我校的老师以第一句为例,指导方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在此基础上,把探究学习的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同桌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文意,突破文言文的重难点,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们大胆质疑,学以致用,不仅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问题,学习文言文的技巧还得到了及时的巩固和提升,文言常识有所积累。
(三)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想象留白
鲁迅先生曾说过,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出天空,他想钻进蚁穴。孩子的想象如此丰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特点,巧设留白,给予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对文本展开丰富多彩的联想与想象,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体现了生本课堂的回归。
在《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朗读感悟,想象场景,让学生充分体会百鸟纷飞的热闹景象。在此基础上,我巧设留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角色,通过对角色的想象体验,充分感受鸟的天堂之美,鸟的天堂确实是百鸟乐园。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百鸟纷飞的情景,解说: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令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让我们自由地读课文,再次走进这美丽的画面吧。我让学生想象场景,充分感受鸟的天堂之美。接着,我提问:小鸟们都在树上干什么呀?学生们跃跃欲试:“它可能在跳舞呢”“那只鸟儿在练嗓子”“这只鸟儿是医生,它在给大榕树木捉虫子呢”“它们在做游戏,玩得很开心”……我马上播放小画眉站在树枝上兴奋歌唱的情景,让学生继续展开想象:在这如此欢快的树林里,假如你就是那一只画眉鸟,你有什么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用一首歌,一段文字,一个故事,一幅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吧。此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广阔的想象与体验空间,以多彩的汇报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充分展示自我的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想象补白,鲜活的体验,也赋予了文本新的气息。
三、搭建平台,展示才能
(一)借助多媒体直观再现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因此,课堂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搭建多彩的展示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一篇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文章。在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时,我把表达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述种子的“魔力”初步感知说明方法。由于小学生对于宇宙太空方面的认识较为匮乏,某些概念理解起来存在着困难,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直观的图片和视频呈现在学生眼前,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形式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消除了概念理解造成的障碍,为学生们筑起了一个直观多彩的展示平台。学生兴致盎然,此时,我再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说明方法,以第一人称写一份“太空种子”的自我介绍,对单元重点作进一步的巩固,便是水到渠成。
(二)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
小学生处于感性思维阶段,新鲜有趣的形式往往能够吸引其注意,激发其表达的欲望。为此,语文课堂应以丰富有趣的形式,为孩子们提供展示的空间,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从而让他们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在探究行文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感悟,并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点,交流感受;接着,我让学生配乐朗读,想象画面,进一步感受景点之美,充分体会景点的特色;最后,我创设“小导游”带领“游客”游玩的情景,让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学生补充评议,说说美在哪里,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
(三)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在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中,我通过分组交流,小组结合“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评议,开动物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新鲜有趣的形式鼓励学生交流汇报。学生兴致勃勃,大胆发言,在相互评议,合作学习中,他们的表达和倾听能力得到了锻炼。最后,让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使他们的课堂体验有了多彩的延伸。
筑构生本课堂,关键在于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实践中发展其语文能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寻更多的教学方式及策略,扬起自主之帆,开启本色之航,让使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与本色展示成为课堂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