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江湾小学 322000
摘要:学会倾听,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好的去吸收外界的知识,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信号。学会深思,则能够让学生在今天的过程当中,加上自身的思考,实现对于语文知识的迅速转化。所以说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仅仅要注重如何去进行知识的传递,更应当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深思品质。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探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生丝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倾听能力;深思品质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时候,一定不能只是注重知识的理论灌输,要想真正的让学生把知识牢固的掌握,就必须要让学生通过大脑的深思,从而实现对于知识的转化。所以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耐心倾听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耐心的去倾听教师的讲解。然后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一边倾听,一边去进行思考转化,将外界所传递的知识进行全面吸收。接下来本文将首先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倾听能力和思考能力方面的缺陷,然后进一步探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倾听能力和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学生的倾听能力和思考能力存在的缺陷分析 首先从小学生的倾听能力方面来看,大部分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一直是处于今天的状态,所以小学生具备较强的倾听能力。但是小学生是否能够将自己听到的知识元素,通过自己大脑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就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不得而知的了。一般情况下,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时候,都是通过语文教师的逐渐灌输和引导,然后再让小学生去进行反复的背诵巩固。[1]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部分学生会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进行思考和转化。还有一部分学生仅仅是听懂了语文教师的解释,然后记下了语文教师所讲的重点知识,并没有在自己的脑海当中去对这些知识进行思考转化,所以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非常薄弱。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直接制约着学生倾听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之下都是绝对的说教式教学。所以很多学生都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习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这样的方法也非常不利于小学生深思能力的培养,更加不利于小学生个性思维的养成。
如何促进小学生的倾听能力和深思品质培养
注重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课堂互动
教师再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像引导小学生去进行深度思考,就必须要进行频繁的课堂互动。只有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随时为学生进行问题的设置,然后学生都能够及时的回答,那就说明学生在进行问题倾听的时候是在进行思考转化的。就比如说,《小壁虎借尾巴》这一篇课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讲述了小壁虎借尾巴的曲折经历,但是最后小壁虎却自己长出了新的尾巴。那么教师在进行这篇课文讲解的时候,就可以随机的抽取学生进行提问:你知道小壁虎总共去见了多少次尾巴吗?他分别找了哪些小动物借尾巴呀?小壁虎为什么然后又自己长出了一条新尾巴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去检验学生是否在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和倾听。并且这种问题的设计也会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转化,对于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也具有较大的帮助[2]。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去和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沟通,在沟通的过程当中引发学生去进行思考,这也是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一个重要过程。
借助多样化的形式来引发学生思考
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语文教师一般会通过教材当中的一些阅读篇目来进行知识的传递,而小学阶段的阅读篇目大部分是具有较强故事性的。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故事续写或故事改编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和转化。例如《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陶罐和铁罐这两种性格截然相反的器物,最后铁罐被土掩埋并逐渐消失的故事。那么在教室完成了这一篇阅读篇目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故事改编,让学生思考,如果铁罐没有这么骄傲自大,那么他们被土掩埋之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或者让学生针对这个故事的结尾来进行故事的续写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小学生就不仅仅只是在学习教材上现有的知识,他们也可以去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来进行故事的改变,这对于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3]。
结语:总而言之,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培养小学生的倾听能力,并且让小学生在倾听的过程当中进行思考转化,就需要语文教师采取有设计感的教学方法。方便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有效互动,来增强对学生思维的转化引导。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故事改变和故事续写,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当中,去进行思维转化。
参考文献
[1]罗质彬.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49.
[2]陈玉娥.写作教学应做到简约而不简单——高年级小学语文创新型写作教学规划与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 201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