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00
对于教育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查询了很多文献,说法不一,不过,作为教育的亲身经历者而言,可以就受教育经历,谈谈在不同阶段,关于“教育的感受”慢慢补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一、微观:个人视角
很小时候的家庭教育,那会的我天马星空,我觉得去学校就是去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玩,觉得老师是有魔力的。现在看来,那会心里对教育的期待还是很奇妙的,“教育为了成长”这个描述便悄然出现。
小学的时候,接受的教育就是分科知识(读、写、记、算样样不落、幸运的是小时候还学习过武术,体育课也几乎都可以上的),那会很听老师的话,因为老师的话很有道理。现在看来,那会的我觉得教育是为了让自己变成像老师一样的人或者变成书本里描述的人,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
中学的时候,大量的学科扑面迎来,每天的读写算,每周一次的小考,每月一次的大考,每学期末的期末考,当然还有不远处的中考、高考。教育为了什么,那会的我似乎没有时间去思考,因为“努力、加油、大学、试题、考试已经把我的生活全部填满。现在看来,那会的我呈现出来的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分数、升学、大学、未来”
大学的时候,是最为充实的一段时间,当然也是高中时候梦里最期待的时候,大学的实践经历颇为丰富,大学的课程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学前教育),所以钢琴、舞蹈、绘画、雕刻、染艺都学习过,另外,参加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大赛,整个大学的经历可以说是充实和丰富。那会的我一定认为教育是为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不论理论和实践,不管哪一方面的才艺都需要去学习去准备。
二、镜头拉回:实践与理论结合
毕业之后,我的身份由受教育者转为教育者,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能深刻的体会到孩子们眼中的热切和对老师教授内容的盼,每当我拿着体育器材准备去上课的时候,在外活动的孩子们总是会跑过来抱住我的腿,喊道“老师,老师,咱们今天玩什么呢?”他们的笑容和激动是无法掩盖的,说实话,很羡慕他们的状态,很羡慕他们眼中有光,心中有热的状态。那么换个角度“他们是不是也在时刻教会成人一种好的生活状态呢?他们眼里的光会不会也是一位师者的光?可以给我们这些迷茫和忙碌的成人一种指引呢?”
我想答案会是肯定的,有人曾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的,教育是一种“爱”的互动1。面对孩子,我们要用心去聆听,用善意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视角下,感知孩子的处境和需求。
(一)教育,就站在教育的角度去思考
《教育的情调》是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克斯 范梅南的一本书,书中提到教育就应该站在教育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应该看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我们也应该尝试站在孩子角度思考2,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孩子犯了错误,老师不应该像对待“犯人”一样进行审讯,更不可“严刑拷打”如果真是那样,那老师和酷吏又有何区别;遇到特殊的孩子,老师也不应该随随便便给孩子诊断,贴标签,自己化身为医生给孩子下“通知”这样的角度对孩子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老师应该以教育的、爱护的眼光看孩子,换言之,作为一个培养、保护孩子的观察者,老师要能够看到“孩子们正在成长的存在”,而且,要让孩子们体会到老师们的“在与呵护”而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孩子,给予孩子希望,更开放、更宽容地与孩子们相处。
(二)关注、重视、尊重每一个孩子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看到”,能得到老师关切的目光、肯定的手势、一句温暖的鼓励,对孩子而言,就有可能铭记一生3。这让我想起了班级里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群体,默默无闻从来不问问题,互动也很少,但也很乖巧的孩子。我尝试找朋友的小游戏,给他们参与互动的机会,甚至课下,在楼道里偶遇,给他一个眼神或微笑,后来竟然有人主动和我打招呼了,围着我跑,虽然羞红了脸,声音也颤颤巍巍,但这不也是一种积极的转变吗?
三、镜头拉大:经典著作找线索
摘自《切尔诺贝利的回忆》的一段文字:一位曾在“二战”期间的德国纳粹集中营中遭受过非人折磨的幸存者,战后辗转到美国,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有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新教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感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决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教育首先是育人、为人、成人。4
四、镜头立体:逻辑架构
综合个人经历和理论著作,从教育的真正目的来做终极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为了什么?我们的教育到底该给孩子们什么?
(一)积极的生活
在成长的过程中,“积极”追求的是学习的过程和对学习的态度。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对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有良好的习惯,有足够的信心。这些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恰恰是最重要的东西,是比考试更重要的东西。
(二)幸福的个体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升学?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吗?肯定不是,而是为了能够生活的更加幸福,在将来的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拥有一种高质量的生活。因而,考试升学只是一种工具,绝对不是最后的目的,我们总是在学的过程中太过匆忙,看着别人已经开始“跑”啦,自己就急从心中来,埋头往前赶,丝毫不考虑自己的成长一定要看自己现有的基础,,从而根据个体的版块进行优势挖掘,短板补足,这个过程也是我们进行自我规划的过程,我们要看到成长中的自己,感恩成长变化的自己,同时也慢慢成长为一个会感恩,会幸福的“大孩子”
(三)眼中有光,心中有梦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5是的,教育是一种“爱”的互动,我们总会觉得自己比孩子早出生许久,会比孩子成长的多得多,会比孩子选择的更为准确,却不要忘记,我们也是离“起点和初心”越来越远的一群人,看到飘过的白云,有多少成年人会仰头畅想?给予自己的思维一柄魔杖?孩子们可以;看到不懂得问题,有多少成年人敢于提出“为什么”,进行深度挖掘?孩子们可以;看到喜欢的人,觉得温暖的人,又有多少人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喜欢和爱护,并用纯纯的心去守护?孩子们可以。也许他们年龄尚小,可他们眼中有光,也有可以指引我们前进的地方。
最后以钱理群先生的话作为结束,钱先生曾说:我们当下的教育培养了无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学知识、考好大学、找好工作为目标的教育的确可以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利己主义者功利、直接、狭隘、自私、自利,缺乏的是大视野、大胸襟、大情怀。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具有一种可贵的“天下情怀”。6
参考文献
[1]S.A.阿列克谢耶维奇,王甜甜. 教育为了什么[J]. 政策,2019(11):32.
[2]蒋保华,张俊平.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促进式教学”解读[J]. 人民教育,2013(19):40-44.
[3]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 教育的情调[J]. 出版发行研究,2019(10):114.
[4]张家海. 独特的孩子,需要独特的爱——读《教育的情调》有感[J]. 新班主任,2020(07):72.
[5]王培明.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J]. 思想理论教育,2010(06):70-72.
[6]车霞,梅永鲜. 论精致功利主义对基础教育科研的影响[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05):63-66.
作者简介:
邢壮鹏(1994-12)男 ,汉族,山西临汾,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1[1]蒋保华,张俊平.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促进式教学”解读[J]. 人民教育,2013(19):40-44.
2[2]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 教育的情调[J]. 出版发行研究,2019(10):114.
3[3]张家海. 独特的孩子,需要独特的爱——读《教育的情调》有感[J]. 新班主任,2020(07):72.
4[4]S.A.阿列克谢耶维奇,王甜甜. 教育为了什么[J]. 政策,2019(11):32.
5 [5]王培明.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J]. 思想理论教育,2010(06):70-72.
6 [6]车霞,梅永鲜. 论精致功利主义对基础教育科研的影响[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05):63-66.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