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五问法”提升教师游戏力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9
/ 2


运用“五问法”提升教师游戏力初探


潘睿华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云岗中学 北京市丰台区 100074



摘要:网络游戏是21世纪重要的媒介,它不仅是科技文明的必然产物,影响和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然而现实中,网络游戏现象并未得到教育者(教师和家长)足够重视与积极回应,对游戏给予否认与排斥的态度,造成教育与教育对象脱节现象。“五问法”是平衡网络游戏与学生现实生活体验之间矛盾、提升教师游戏思维和游戏力的有效方法。它是教师在进行游戏设计和实施过程的五个环节中分别对应一个针对性问题来确保游戏活动的高效性,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网络游戏 五问法 教师游戏力 游戏思维


据统计,我国在线游戏社区,包括游戏机、电脑和手机上的玩家数目已达2亿人,大约600万人每周至少玩22个小时的游戏。全球范围内,经济学家爱德华·特罗诺瓦称,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向游戏空间的“大规模迁徙”。全球每周花在游戏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了30亿小时。美国娱乐软件协会的《年度游戏玩家研究报告》显示,97%的青少年玩电脑和视频游戏;科学杂志《网络心理学、行为和社会网络》2009年报道,在接受调查的CEO和CFO及其他高层主管中,有61%的人每天在工作休息时玩游戏等等

毫无疑问,网络游戏是21世纪重要的媒介,它不仅是科技文明的必然产物,影响和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正如《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说,“游戏将不仅是游戏,它可能是我们未来生活的全部图景。”

然而现实中,网络游戏现象并未得到教育者(教师和家长)足够重视与积极回应,大多数人仍然固守着“网络游戏是浪费时间、自我封闭、丧失真实生活、玩物丧志表现”的观念,对游戏给予否认与排斥的态度,从而导致了教育者围追堵截,而学生(孩子)却暗度陈仓的尴尬现象,造成教育与教育对象脱节的现象。

与教育界反应相反的是,大量企业却热衷于网络游戏的开发与推广,并投入了更多资本与技术。例如,微软的游戏测试实验室“不像游戏工作室,倒像心理研究所”。大量游戏设计师与开发人员正在利用游戏带来快乐、紧张和兴奋的情绪体验将其变成高度结构化和自我激励的挑战性活动,吸引青少年将大量精力(甚至金钱)投入其中。

这是一场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较量,显然教育已错失头筹。不可否认,网络游戏带给青少年娱乐与快乐体验,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大脑损伤、情绪问题和心理困惑等,尤其是虚拟与现实倒错现象及成瘾倾向等问题,更干扰着青少年健康成长。如何平衡网络游戏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矛盾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2018年,我承担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班级心理游戏开发及教师心理游戏力培养实践研究(CDFB18372)”。在课题研究中,我学习了游戏的相关理论、查阅文献和资料,对游戏及网络游戏有了更加全面与客观的认识。

“师夷长技以治夷”。我认为,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接纳网络游戏发展的现状,树立游戏思维意识,研究与借鉴网络游戏的内在规律与原理,培养和提升游戏力,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部分内容改造成游戏状态,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现实体验感。

针对教师游戏思维及游戏力培养,课题组开展了“心理游戏规则的建立”、“心理游戏治疗原则与实施”、“心理游戏治疗浅谈”、“心理游戏设计及实践策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情绪管理游戏”以及“心理游戏设计及实践策略”等系列讲座,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都有很大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实践与修正,最终形成了提升教师游戏力的有效方法——“五问法”。

“五问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进行游戏设计和实施过程的五个环节中分别对应一个针对性问题来确保游戏活动的高效性,并形成良性提升的循环,促进教师游戏思维与游戏力培养。具体内容如下:

1. 学生的需求是什么? 2. 如何满足学生的需求? 3. 学生的感受是什么?

自选图形 2自选图形 3自选图形 6自选图形 7自选图形 11

自选图形 8自选图形 9

自选图形 4自选图形 5

自选图形 10

5. 还需要什么调整? 4. 我的感受是什么?

图1 五步法示意图

1. 学情调查——一问:学生的需求是什么?

通过问卷调查、口头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该主题已有的知识与认知基础、心理特征、游戏偏好等,使游戏设计更加贴近学生。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希望获得哪些收获,确保游戏设计的趣味性与针对性,引发共鸣,促进学生深入体验与思考。

2. 方案设计——二问:如何满足学生需求?

以学情为基础,围绕学生的需求来确定游戏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形式、设计游戏环节等。一方面要考虑游戏的趣味性因素,根据学生心理与网络游戏原理设计游戏的形式、规则及操作流程;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的体验与反思,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有所收获。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断创新游戏流程,不要程式化,避免学生兴趣递减;

(2)规则可以由学生讨论制定,不宜过多,直接写在黑板上,简单明了;

(3)尊重学生差异,适度竞争,让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感;

(4)可设置一项“特权”奖励,拥有特权的同学可以邀请同学助力、增减小组分值或选择一项自己特长加分等,以增加游戏的紧张刺激感等。

3. 实践操作——三问:学生的感受是什么?

这是游戏活动中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与参与状态,关注学生的感受,为学生营建一个积极、安全的“心理游戏场”,让每位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避免干扰与伤害。

教师可通过三种途径获取学生的感受与反馈:活动中通过“活动收获”环节请学生谈一谈感受与收获;教师课堂观察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表现;通过学生学案完成情况或书面感想获取信息。

另外,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意:

(1)坚持“温和而坚定”原则,发现不和谐因素或学生的某些不当言行要及时干预;

(2)奖惩规则要合理,难度适度又不能造成身心负面影响,如超出体力的惩罚活动、起绰号等,一旦出现教师要及时干预;

(3)以鼓励和奖励为主,减少批评、惩罚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

(4)规则一定要公平,一视同仁,只要努力就能达到,树立学生的信心;

(5)除极特殊情况外,游戏活动应按照设计流程进行,不能随便变更;

(6)通过观察与倾听学生发言,对学生的反应、班级整体氛围等保持觉察,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例如跑题、歧义和争执等问题。

4. 评价反思——四问:我的感受是什么?

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对本次活动进行反馈与反思——教师在学生反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常用的反思方法有两种:

(1)典型事件描述法

回忆本次活动中印象最深(最成功、最有趣、最失败等)环节是什么?这一环节的活动设计是什么?学生有哪些表现?自己有哪些收获等。

(2)“课堂复盘”法

表1 课堂复盘表

感受(Feeling)

活动中你有哪些感受?



事实(Fact)

对活动的哪个环节(部分)感受深刻?学生有哪些行为和感受?


发现(Finding)

对活动中哪个环节设计最感兴趣?为什么?


下一步(Future)

下次再实施,打算做出什么样的调整?


5. 调整完善——五问:还需要什么调整?

通过反思环节,对原有的游戏活动方案进行再加工,调整和完善结构、内容及形式等,形成更加优化的游戏活动设计方案,再进行实践、反思和调整。在不断实践、反思中提升教师游戏力。


心理学家戴维·谢弗说:“我强调理论,同时相信理论上的折衷主义。”面对网络游戏对教育的冲击,作为一名教师应保持客观、合理的折衷主义——冷静审视,不恐惧、不盲从。要主动地从游戏中汲取教育智慧,有意识地培养和开发游戏力,积极有效地创造出更加适切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成长。


注释:

① [美]简·麦戈尼格尔. 游戏改变世界 [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② 游戏力,目前尚对此无确切定义。本课题研究中是指,游戏目标设定能力、任务设计能力、组织协作能力、规划能力、激励方式、评估方式等综合能力。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班级心理游戏开发及教师心理游戏力培养实践研究(CDFB18372)”研究成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