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份证号码: 33088119901021****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也越来越受人重视。城市道路和绿地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构成,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直接影响到人与城市、城市与环境及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空气污染、强降雨天气洪涝、地下水位下降等,本文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分析,来确保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公共空间;生态化;海绵城市
一、我国现阶段海绵城市公共环境现状
1. 生态城市设计原则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建设规模扩大,多年的不断发展取得了许多成就,但相对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所以要对建设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快速找到合理的解决措施。当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有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将环境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相互融合,既保证了城市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又使得生态城市规划顺利进行。投身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工作人员也要从多方面考虑生态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紧密联系。首先不能够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想办法间原有环境更好的融入城市建设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其次要考虑到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结构,从而来布局生态城市结构,二者相互融合入,井井有条。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各种工业交通的发展,随之带来了环境的压力,绿地的占有率降低,空气净化能力低于排放量导致空气污染,城市雾霾严重;景观的不合理设计及过度的硬地化铺装使得无法涵养水源、地表水位下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
2.生态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
近些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在城市规划设计当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不足,其中资源、能源的极大浪费不仅极大的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在我国,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普及,正在慢慢吞噬城市的部分空间。城市绿地不断减少,交通道路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人们在街道上看不到行人”的奇怪现象快速车道的交通。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街道的绿化更难得到有效的发挥,即使是起到作用也很难发挥出好的效果。在现阶段我国城市街道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街道雨水排水系统中,由于表面硬化,街道缺少对雨水吸收的功效,往往会出现在强降雨天气里“城市中看海”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使得绿地景观的浇灌和维护也带来较大压力。我国当前也大力提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设计当中也当中予以重视,充分利用城市地域环境,因地制约,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做到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城市生态化设计,奠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海绵城市概念的引入
当下中国正面临着从城市内涝到水环境水生态乃至整体环境的多重危机。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带决定了降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随着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人口增加、产业发展、城市建成区的快速扩张和流域环境的加速破坏,传统的基于地区、功能、部门分割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和大尺度工程化的“灰色”基础设施已经无法应对这些日益严重的危机。城市道路和绿地作为城市雨水径流的汇聚、中转、集散的主要区域,如何处理好城市雨水问题,对城市水资源管理有着重大意义。我国是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平均每人占有淡水资源的量只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再加上城市运作和发展,间接或直接地使现有问题更加严重。在这一问题的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这不仅符合时代的变化,而且符合当前的环保理念,更能使未来城市发展走向更高的阶段。
海绵城市的概念是指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有海绵一样的性质,对各种自然灾害有吸收性以及环境发生变化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即应对能力。当降雨时,将雨水通过吸收、储存、净化及下渗等方法储存和利用起来,起到补充地下水的作用;等到城市需要时再将储存的雨水释放,完善雨水、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循环体系,对供给、排水的各个环节起到综合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城市能更加从容地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三、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一)绿地的设计方法
在城市中大面积绿地的设计和规划上除了生态植物的种植外,还应结合雨水湿地的建造,完善其绿地的生态结构。雨水湿地应该本着适用性原则,要适用于一定的空间条件的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滨水带等区域,根据不同情况选育不同构造。湿水塘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主塘、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构成。整个结构能在降雨时起到汇流、沉泥、蓄水、溢流的效果,从而达到涵养水源的作用。
(二)道路的设计方法
在道路的设计上主要满足功能需求和透水,首先在功能使用上,材料和施工要有足够的抗压力和抗极端温度的能力,路面的功能上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根据不同地段建设不同功能的道路,避免无用的设计。在透水性上,地表水应该与地下水资源保持足够的稳定性,使得地下水位先保持在合理高度,材料上使用透水性沥青和透水性混凝土等透水性材料。排水方面,加大雨水管道体积,车行道雨水收集汇流至雨水口直接排入雨水管道,人行道雨水汇流至绿化带,人行道下间隔铺设溢流的排水管道,待土层含水饱和后水位上升可从溢流管道直接排出去。绿化植物上应选用耐污耐涝植物,种植土要求在满足城市绿化施工标准下达到最好透水性。这样道路便能在不同的气候下达到不同的功能,还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其生态效果。
(三)绿化带的设计方法
绿化带是城市街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城市空间环境中能起到增加空气含氧量、提高空气湿度吸收有害气体、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降低地表温度形成温差及改善局部小气候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绿化带内植物以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进行选择,种植的土壤低于路面,并设置植草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类型的植草沟,在地形限制较小的路段可用抛物线形植草沟,在面积较为紧张的路段使用梯形植草沟。在行道树的种植上满足根系生长所需的前提下,充分满足相应土壤的施工要求,具体根据不同的地质环境选择不同的质量建设,其次在树池结构上保证良好的稳定性和透气性,可以起到蓄水排水的双重作用。将树池的排水类型分为山式、滤式或井式的树池,充分实现了蓄水和给排水带的设计和施工效果。
四、结语
目前我国城市正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绿色街道”已成为海绵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如何将绿色街道的理念与技术合理运用到我国的城市建设中还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科学合理以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实施有效的节水措施保证水资源充分利用。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充分探讨了我国城市建设现状和街道景观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对新形式下城市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诗鑫.城市公园中雨洪管理系统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
[2]刘洋.雨洪资源在城市园林绿地中的景观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
[3]弓亚栋.建设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实践探索[D].长安大学,2015.
[4]刘安琪.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