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消防救援支队,上海市 201600
摘要:文物保护建筑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然而近年来文物保护建筑火灾频发,造成了重大损失。文物保护建筑因其自身特点易发生火灾,在对其进行合理消防管理的同时,又不改变文物现状是文物保护工作者和消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文物保护建筑火灾事故的教训、部分文物保护建筑先进的消防经验以及当前消防领域最先进的治理系统,提出了在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下的文物保护建筑消防管理思考。
关键词:文物保护建筑,消防管理,最小干预原则
2013年的“湘西明珠”凤凰古城火灾、2014年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建筑大火为我们敲响了古建筑防火的警钟。然后即使采取了诸多防护手段,文物保护建筑火灾依旧难以杜绝。2019年4月15日,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法国地标建筑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建筑顶部的塔楼尖顶被大火拦腰折断,整栋建筑损毁严重[1],整个世界都为之悲痛。2021年2月14日,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佤族村落翁丁村发生火灾,104间房屋被损毁,令人扼腕叹息。古建筑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与科学水平的反映。有些优秀建筑穿越历史,穿越时光与我们相见,保护它们免受火灾侵害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同时,文物建筑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功能,它们用最直观的方式,向大众讲述着历史。因此,在文物建筑的消防管理上,消防设备和设施不能照搬现代建筑的经验,否则将会改变文物保护建筑的原状,影响建筑的美观性和文化功能。在文物建筑的维修保护问题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张要遵循“不改变历史建筑原状”和“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原则,中国卓越的建筑教育家、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先生也坚持,文物保护建筑的维护要“整旧如旧”。故而文物保护建筑的消防管理也因尽量不改变文物现状,遵循最小干预原则[2]。
根据《威尼斯宪章》的规定,应该把文物建筑当作历史见证和艺术品予以保护[3],在遵循不改变文物现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下,文物建筑的消防管理工作在设备安装、文物开发管理模式上都要有所创新,并将物联网消防建设引入到文物建筑的保护中。
创新消防设备
许多文物建筑由于先多因素、历史条件和技术手段等的限制,普遍存在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疏散通道不畅等问题。如木质结构众多的龙门古镇,历经了数百年的雨淋风吹日晒,造成建筑木质腐蚀、干燥、疏松,水分含量约在12-18%之间,远远低于一般木材自然干燥的含水量,为全干才。此外,其古建筑材料多采用柏木、松木、樟木等质量优越的木材,这些木材虽然适合应用于建筑中,但其油脂的含量要比普通木材高,易燃性强,再加上其表面涂有大量同样易燃的油漆涂料,更增加了其易燃性[4]。因此,在文物建筑内部和街区配备保质保量的避雷针、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灭火器、消防水龙等消防设施是绝对必要的,但要让消防设施的外观和位置与文物建筑相吻合,不能过于突兀。
在我国的《文物建筑消防设施设置规范》(DB11/791-2011)中,已经对文物建筑消防设施的管线(设备)做出了规定,如要求管线(设备)安装在相对隐蔽和安全的位置,不应对文物建筑产生不良的损失及视觉影响,不应设置在原有的彩画、壁画、雕刻、石刻、隔扇等位置,不能对干摆、丝缝等清水墙面或梁、模、柱等大木构件上钉钉、钻眼、打孔[5]。遵守《文物建筑消防设施设置规范》的规定进行消防设施的排布仅仅是基本要求,除此以外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创新。
如火灾报警器的颜色、形式可根据所处的建筑环境进行调整,如可与屋顶同色,或做成燕子窝样式,让人联想“旧时王谢堂前燕”,凸显一致性与自然感。许多古镇、古街、古村依水而建,如乌镇、西塘、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朱家角古镇等。可参考上海枫泾古镇的模式,引入消防船,实现水上灭火。消防船可直接由快艇改装,即保证救援速度又可减少成本,在船上加装消防水泵,可直接从河道取水,加装消防水泵和消防水龙头,可在自身扑救火灾的同时,为其他扑救设备提供水源。枫泾古镇的救援船加压后的消防船射程可达到40米,可以满足大范围的灭火要求。消防救援船与其他消防设施相比,对文物保护建筑不造成任何影响,值得在有条件的建筑周围大范围推广。
创新管理模式
要防火灭火,消防设施是其中重要一环,而火灾的发生大部是人为原因,或可人为阻止,人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做好文物建筑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可在最大程度上既不改变文物建筑现状,又能保证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
文物建筑对旅游业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为旅游业带来的经济价值,更体现出重要的历史价值[6]。在今年的翁丁村火灾中,整个村落104间民居化为灰烬,仅有4栋幸存[7],这是人类文化的惨重损失。而这一惨痛教训则是将文物保护建筑任由旅游公司随意管理、随意改造的苦果。2018年,旅游公司为翁丁古寨村民重新选址建立了一个新村,大部分村民都搬离古寨到新村生活,实际上只剩下几位老人们还留在古寨中
[8]。旅游公司对翁丁古寨内的村容村貌进行保护和整治开发,自此家家户户几乎是一摸一样的装修和装饰。这本身就是对历史建筑的不尊重,是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畸形发展。旅游公司还采取了村民每日8点半回古寨上班17时左右下班回新村的制度,导致17时40分房间内发生火灾时并无人发现,因此火势得到大规模蔓延。而这种“人村分离”现状的根源,就是源于对建筑错误的管理思路。我国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冯骥才先生致力于古村落的保护,他一直反对这种“腾笼换鸟”的开发管理模式,认为这既是对文化的摧残,也不利于建筑本身的保护。因此,改革不合理的管理模式,是防止文物建筑大规模火灾的有效手段。
在人与建筑不分离的情况下,强化消防宣传工作,增强群众防灭火意识则是重中之重。居住环境与文物建筑相关的人员,应该具备更强的防火安全意识,因为其防火意识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对整个人类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做好宣传工作[9,10],让人民群众理解自身所承担的光荣使命,采取“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模式,对于消防安全问题积极配合的群众予以奖励,而违反消防安全规定且不及时整改的群众则应该进行处罚。
即使在必要采取人和建筑分离的运行管理模式的情况下,也要注意不能让消防和建筑分离。在距离消防站点较远的文物建筑附近设置消防队[11],并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火灾发生时可以有专业人员及时处理,防止火灾事故扩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引入物联网智慧消防
信息技术革命对诸多许多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物联网的应用也已经在现代消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单位消防物联网建设及智慧消防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12]。物联网智慧消防系统将消防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要素,包括火情发生、发展情况,消防设施及其状态,可调动消防人员及调动时间等要素,通过通讯和物联网信息传感等技术链接起来,对这些要素进行实时、动态地监测、传输和信息处理,以提高建筑的防火水平和政府及消防机构的指挥、调度、决策和处置能力[13]。将物联网智慧消防技术引入到对文物建筑的保护中,是对消防设备创新与提升管理模式的补充,可以实现随时监测、精密控制,降低火灾发生概率,并且对文物建筑的干扰作用微乎其微。
在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建筑火灾中,消防员接警后迅速开展灭火救援,初期火情已经得到局部控制,但是后期水源无法得到及时补充,附近4个消防栓内均无水可用。物联网智慧消防系统对整个消防系统,包括硬件设施、人员在岗等情况进行着实时监测和预警。若该文物建筑在智慧消防的系统中,便可提前对水源不足的情况做出预警,提前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
让消防设备不损坏古建筑、外观与古建筑相配合,选择适合的文物建筑消防管理模式,将智慧消防引入古建筑的保护中,都可在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下的提升文物保护建筑消防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沈东艳, 张程.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J]. 劳动保护, 2019, (07): 47-49.
[2] “不改变文物原状”与“最小干预”原则——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维修保护的难题和困惑[N]. 中国文化遗产, 2007, (03).
[3] 王家倩. 历史环境中的新旧建筑结合[D]. 重庆:重庆大学, 2002
[4] https://www.sohu.com/a/308505523_99899441
[5] 文物建筑消防设施设置规范(DB11/791-2011)[S]. 5.1
[6] 宋喆. 浅谈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中的消防安全管理[N]. 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 2018-3-23.(经济)
[7] 翁丁老寨葬身火海——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消失青岛画报, 2021, (04): 42-45.
[8]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3E9H5AD0538K2VR.html
[9] 张光俊. 磁器口古镇消防安全评估及对策研究[J]. 今日消防, 2020, 5(09): 79-80.
[10] 张永新. 三河古镇:古建筑群消防安全对策思考[N].中国文物报, 2019-04-12.
[11] 王钟箐, 崔博. 古镇古建筑防火现状及措施——以洛带古镇为例[J]. 住宅与房地产, 2018, (28): 237.
[12] 吉消. 吉安消防物联网建设初见成效[J]. 消防界(电子版), 2021, 7(08): 37.
[13] 胡剑飞, 丁宁.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消防中的应用研究[J]. 电子世界, 2019, (02): 194-194+196.
作者简介:赵相忠,1986年4月,男,浙江温州,全日制本科,技术十级,研究消防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