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大亚湾西区实验学校 ,广东 广州 516083
摘要:经典著作总是在不断的回味中赏析到其更加深刻的意味,《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伟大的父爱。但当进一步深入解读这篇散文,会从中的得到视角不同的体会,再结合当下社会对于父与子之间有普遍较为严重的爱的隔膜,或许能得到不一样的深层次思索。本文将结合《背影》这篇文章探讨错位的亲子之爱。
关键词:双向情感;亲情;父爱
引言:将《背影》纳入初中语文课文的学习范畴肯定有其深意,通过探析这篇文章,能给心智尚待开发的学生们上一堂深刻的亲情课,在探寻父子之间爱的表达和双向情感的变化中,思考联系到自身的家庭,并学会体谅父母,在爱与期待中找到平衡,找寻家庭亲情沟通的方法,构建和谐家庭。
一、当代父子流动的双向的情感的变化
不可否认的是,当代父子之间流动的双向情感已离我们所企盼的父慈子孝越来越远,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在观念与交流方式的不妥当。实上,父母对于孩子们最大也是最简单的祝福就是希望他们不论走得多远都能够开心快乐,活得清澈、纯粹而简单。但由于表达方式的错误,常常与自己的想法背离,反而将孩子越推越远,当你想和孩子再一次进行沟通时,你又发现好像无话可说,本应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现在变得陌生可怕。其实父亲曾经也是孩子,他只是用他认为对的方法表达他的爱意,作为子女应当主动与父亲进行对话,这种对话可以是开放的也可以用纸条的方式。当真正敞开心扉来一次深度交流,父与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或许会有所缓解,你们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近。
就《背景》而言,与其说通过送别时父亲的举动来反映父亲对我的爱,不如说这是一道窗口,一道给父亲与子女冰释前嫌的窗口。要想打破这种僵局的状态,总要有契机和主动出击,不是你的善意表达就会是父亲的无意示好,无论哪一种都是情感的双向交流的宣泄。但这宣泄的情感常常是友善的,找到对的方式表达情感是极其重要的,倘若你强行对父亲或对子女进行说教,这只会让你们之间的亲情关系越走越远,直到你想挽回时却发现已然陌路人。
二、为何父与子间有爱的隔膜
也许会有人感到疑惑:明明亲如一家人,为何父与子之间会有爱的隔膜?事实上,无论哪种关系都会有一定的隔膜存在,这种隔膜如果能用正确的方式去打破,那么这种关系就会更加亲近。笔者认为,有隔膜不是一件坏事,若你能善用或许会变成一个机遇,一个与父亲表达友好情感的契机。隔膜的产生有环境因素在里面,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是父亲所没有经历的,由此,父亲会在这种高科技时代感到慌张,而孩子却由于长期生长在这个变化中而显得游刃有余。
此外,还有观念的不同,这往往是最致命的。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往往已经形成了,而想要改变是非常困难的,父亲的思想观念往往是老一辈的想法,这其中有与新时代不相符的观点,由此冲突与矛盾就此产生了。《背景》这篇文章,正是以送别为背景,以橘子为窗口,给作者打开了一道与父亲深度对话的大门,在这扇大门中,父亲在里而他在外,久久的凝视与对话下他们逐渐悟 到了亲情的可贵,隔膜最终被打破了,两人也一同前往亲情的大门。
三、《背影》之所以感人的深层原因
(一)用最朴素的文字演绎最伟大的父爱
相信每位读到《背影》的读者,脑海中都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衣着褴衫但不失整洁的父亲,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翻越道路栏杆,走到对面卖橘子的商贩,随后提着一袋橘子迎着落日的黄昏走向他的儿子。如此的父与子之间的亲情与爱直催人泪下,究其根本还是作者平凡的语言文字给了读者画面感。据传朱自清在第一次写稿时用了大量的华丽辞藻去赞美父亲的这种行为,但辞藻越是华丽,朱自清感到心中的父亲离自己越远。他又一次满含泪水地回忆起父亲当时的举动,渐渐的他仿佛用看到了父亲出现在眼前给他递了一袋橘子,因而他不再追求文学的艺术形式,而是以最平淡朴素的文字来描绘父亲,才有了今天这篇感染力极强的经典文章。最打动人心的往往就是平凡的事平凡的人,作者在描写父亲是产生的情感犹如海面上厚重的浓雾,随着父亲买橘动作的不断清晰,作者情感的不断宣泄,浓雾逐渐散去,父亲的背影也越发清晰可见,从而塑造出形象亲切感人的父亲角色。
(二)父与子之间的“互爱”
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还在于既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也写了作为儿子“我”的感动与怀念,这两种感情交融在一起,更能打动读者。为何人们能从这么短小的文章中找到自己父亲的影子,并联想到自身父亲为自己做过的感人的事,笔者看来,文章中流露出真情实感是重要原因。一篇文章的灵魂就是情感,而这情感来自现实生活来自内心的触动,唯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将这细腻的情感表达出来。当下许多作者包括学生在写作时大多不考虑真情实感的流入,而是为了迎合市场为了获取高分滥用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一篇优秀的经典文章最打动人心的就是情感,在此时与写作手法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不是利用到了大量的技巧就是好文章,文章的创作少不了来自现实生活的感悟,这种感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漫长的。同时也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当你有了实践经验后,若不及时记录或从中获取感想,那也是可惜的。正是这种父与子之间强烈的互对关系,他们之间的互相关怀互相谅解,得到了读者的共鸣,同时也勾起了读者类似的会回,他们会在内心试探的代入情感而得到心灵的慰藉。实际上作者在文章也表达了对父亲的不舍,但这种不舍是含蓄的内敛的,而现实许多子女也是以这种默默的爱守护着父亲。
结语:当前社会确实存在着为人父却不尽职的现象,也会有父母用错误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部分的父母都对孩子保有最朴素、最本能的爱;作为孩子,即使对父母有着各种误解,但内心深处还是潜藏着对生身父母发自本能的爱,只是碍于中国人过于含蓄的文化基因,往往爱在心口难开。《背影》中孩子对父亲的爱的拒绝是公然的,而为父亲感动流泪却是秘密的。亲子之爱的这种错位,不仅是时代的,而且是超越历史的,表现了一代又一代重复着的普遍的人性。经典文本的历史性和当代青少年之间的隔膜,是一个重大的难题,但,并不是不可沟通的。
参考文献:
[1]冯宗辉. "踌躇"的父爱与"聪明"的犊心——对《背影》的揣测与臆解[J]. 中学语文, 2020, 000(001):P.56-57.
[2]黄玉娟. 独特的亲子之爱——绘本《我讨厌妈妈》阅读指导设计及评析[J]. 考试周刊, 2019, 000(040):2-3.
[3]杨静. 父与母之爱的"合""交""离"——《背影》和《秋天的怀念》对比阅读[J]. 现代交际, 2019, 500(06):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