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证券投资能力发展为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1
/ 2

以证券投资能力发展为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罗正清 李江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一流人才的培养需要将教学模式由知识传播转向以能力发展为导向。因符合社会需求且具知识统率性,有知识运用环境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证券投资能力可设定为金融专业能力目标。通过知识分层学习和宽厚知识基础打造,学习社群搭建和干中学,能有效提升金融专业学生证券投资能力。

关键词:证券投资能力 知识基础 学习社群 干中学

一、构建以能力发展为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对一流人才的需求是急迫的,以至于2005年,温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但通读一下我国的近现代史,不难发现不少开国将帅年纪轻轻便能力超群,统率千军万马,成为创建新中国的栋梁之才。恐怕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在起作用:一是他们从事的是内心追求的伟大事业,从马斯洛需求层次上来说,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故年轻将领们有激情、有动力,勤于学习总结来提升自身战斗能力。二是他们不得不创造性地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每一次战役都是需解决的新问题,年轻的将领需要创造性地运用自身的对敌斗争知识来解决它,通过在一次次战火洗礼,指挥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钱学森之问”戳中的大学教育痛点恰在于此,一是大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激情有动力,二是大学生是否能够创造性地将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重视知识的传播,强调专业分工,教师认领课程,这虽有利于显性知识学习和社会知识沟壑填补,在国家整体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的时期不失为一种有效教育模式。但它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一是容易造成知识割裂,任课教师各教各的课,学生很难将知识系统化以实现到对知识综合运用。二是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成就感低,难以激发起学习兴趣,不利于主动扩展自身知识基础。三是忽略了共性的理论知识与个性化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人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知识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传统教育模式虽然也认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上鲜有给出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当前高等教育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培养模式上就需要做出改革。已有不少学者开始思考高校教育中大学生能力培养问题,孙际超等认为工科大学生的能力培养策略包括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学科竞赛为培养途径等。吴国锋等提出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战略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曲道峰等提出通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来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这些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形式就是要由以知识传播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以能力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以能力发展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是指提炼出专业能力要求,梳理出支持能力发展的知识基础,提出包括关键知识点与知识内化过程的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获得学习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知识基础不断丰富,在后续的问题解决中持续增强自身能力,实现能力的螺旋上升。

立足能力培养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提炼出恰当的能力发展目标,由于作者主要从事的是金融专业教学工作,这里将聚焦于金融专业学生能力目标的设定。

二、证券投资能力可设定为金融专业能力发展目标

通过对我国开国将领成长的思考,启迪我们能否建立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置于现实的个性化问题之下,通过创造性地整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并实现卓越人才的培养。

作者多年来一直承担着《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证券交易实务模拟》等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不断的教学尝试和经验总结,认为可将证券投资能力设定为金融人才的基本能力培养目标。原因在于:(一)证券投资能力有广泛的现实需求,是当前金融企事业单位对金融人才的一项重要能力要求。不仅金融机构,现在大量非金融企业也涉足金融市场开展证券交易活动,拥有良好证券交易能力的金融毕业生广受欢迎。(二)证券投资能力的发展对金融专业课程知识具有很强的统率性。在证券分析和证券交易过程中,要对证券关联信息进行正确解读,不仅金融专业课程知识大有用武之地,而且一些行业知识也多多益善,甚至心理学的知识也是非常有用的。证券分析工作做得越多,越能感觉自身知识基础的不足。此时不仅不会纠结知识是否有用,而是深觉知识越多越好。(三)证券投资能力的发展有非常好的现实模拟环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拓展和应用兴趣,从而实现知识学习与知识创造性运用的统一。证券模拟交易的行情数据与时讯信息与真实交易是一样的,证券分析方法与交易策略也相同,差异主要体现在有无真实的资金投入。是否有真实的资金投入的确会在风险偏好上有较大不同,但证券投资能力高低关键还是在证券分析能力和交易能力方面。证券投资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基于预期的复杂性问题,需要广泛的信息收集与整理,采用正确的分析框架对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每一个投资问题都有其特殊性,需要对知识创造性运用。学生通过综合自身知识来识别和把握投资机会,以获得良好的投资业绩。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学生对证券投资活动非常感兴趣的,参与投资实践的学生不论业绩好坏都有动力寻找知识差距,寻求后续业绩提升。通过鼓励与指导学生参与模拟交易,提升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知识基础丰富了,投资能力增强了。

证券投资能力符合社会需求、具有知识统率性、且有良好现实运用环境又能激发学生强烈兴趣,显然适宜作为金融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三、以证券投资能力发展为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关于证券投资能力的研究,多是以基金经理为研究对象,将证券投资能力分解为择时能力和择股能力,基于业绩表现来判断基金经理是否具有投资能力。而高校作为人才供给端,更应侧重于能力形成的过程来考察。投资能力依附于投资行为之上,一个基本的投资过程包括信息获取、信息解读、交易策略的构建和交易策略执行。信息获取和信息解读可归为证券分析过程,交易策略构建和交易策略执行归为证券交易过程。对应的,证券投资能力可分解为证券分析能力和正证券交易能力,而证券分析能力又进一步的分解为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解读能力,证券交易能力则分解为交易策略构建能力和交易策略执行能力。

(一)证券投资能力架构下的知识分层学习

越来越多的基于知识的观点认为能力是知识内化到个体,与个体自身心智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做事能力,是个体隐性知识的体现,能力增长的实质是隐性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却有赖于个体自身的知识基础,不同知识基因的融合发酵催生出新的知识。因而证券投资能力的发展首先要明确能力架构下的知识基础。

(二)以证券投资能力发展为导向的教学实践

在金融专业教学实践中,我校金融教学团队以证券投资能力发展为导向进行了以下教学尝试。

一是注意引导学生打造宽厚的知识基础。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就开设《金融专业概论》课程,让学生了解金融专业能力要求和应该具备的知识基础,其中证券投资能力是基本的能力要求。

二是利用微信和QQ群搭建学习社群,如搭建了操盘手社群、风控师社群和策略师社群,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收集信息,交流知识并解决投资问题。

三是鼓励学生通过干中学的形式来提升证券投资能力。一方面除了通过《证券交易实务模拟》课程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模拟交易外,还帮助学生设立能在课后时间进行模拟操作账户。这给同学长期模拟交易的机会,学生需持续跟踪社会经济政治动态信息,不断汲取新知识,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投资问题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证券投资类学科竞赛,通过竞赛名次的进退,让学生有新鲜感、压力感和成就感。

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经过这些教学尝试,学生对知识态度有了较大转变,有了更大的动力去拥抱知识,对知识的感悟也更加深刻,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是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孙际超,刘三民,疏达.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大学生能力培养策略[J].科技视界.201.

[2]吴国锋,李梅,杨丽君,陈佳.基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成效分析[J].大学教育,2016(5):17-20.

[3]曲道峰,韩剑众,王彦波,傅玲琳,刘玮琳.基于“知识、能力、素养“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2020(28):90-91.

资助情况:本课题受天津工业大学资助,项目编号:2017-3-27,课题题目:“基于证券投资能力发展的金融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