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伯温中学 浙江 丽水 323900
摘要:手机本质上有什么坏处吗?家长们应该阻止孩子接触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想阻止也根本阻止不了。手机本身没有什么坏处,关键是怎样看待怎样使用,尤其是在孩子手里的时候。什么时候让孩子接触,什么时候不让孩子接触,这才是父母应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一、警惕手机式注意力缺损
现在普遍出现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和手机游戏中的信息轰炸不无关联。人在还未发育成熟的时候,其注意力机制是无法处理过量的信息的。过量的信息会导致人的注意力、记忆力、信息检索能力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果注意力系统一直在处理源源不断的过量信息,那么它就无法充分发育。研究表明,青少年需要远离过量的信息对于感知系统的刺激,才可以让大脑整合接收到的信息。如果连续不断地暴露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会极大削弱我们吸收信息的能力。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上,很多家长在和数字设备以及互联网竞争的时候,会感到非常绝望。而通常来讲,这对以同伴价值观为导向的孩子来说尤为是一个无法战胜的诱惑。因此家长们应该鼓励通过有效的家庭互动和亲子陪伴来取代孩子接触手机的时间,来强化孩子的专注度和图式思维能力,从而修补手机带给孩子的注意力缺损。
二、关注手机对同伴导向的加重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会因依恋方式的不同而变。注重感官依恋的孩子,缺乏身体接触产生一种分离感;孩子依恋感的缺失会在父母表现反对自己想法的时候会产生疏远感加重。比如父母忙于工作,或者其他活动而忽视自己的时候,孩子就觉得自己被孤立,这样的孩子的精神寄予更多的转移到了同伴身上,维系同伴交流的手机作为重要的工具变成为了同伴关系的重要过渡性替代物。这就好比幼儿睡觉前抱着的那个洋娃娃,一旦洋娃娃被拿走,孩子的安全感缺失后变得恐惧焦虑进而难以入睡,总之不管孩子的依恋方式是什么,父母首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充分的安全的依伴关系,不给同伴取代自己的机会。
(案例一)
请你们稍微花一分钟想一下现在的情况。如果杰(化名)想和别人一起做一件事情,他一般都会找我帮忙时刻找我联系。但是,现在你们把我手机拿走,他现在想联系也不能随时联系的上我了,他现在都懒得问我了,就因为我没法跟他一起玩“吃鸡”(一种游戏),他去找别人了。我能接受他和别人“吃鸡”,但现在他都不愿跟我做朋友了。这他妈让我很生气!!!我太生气了,想找人,我真想把他们弄残.....我发誓,你们深爱的那个儿子已经没有了。不得已的时候,我他妈的自杀了算了!可能我会选择嗑药,让我死的好痛快点......没有手机的话,我还不如赶紧去死!
只有在亲子关系状态最佳、我们对孩子影响力最大的时候,才能赢得孩子的支持。而当孩子对手机的使用过量且失控时,强迫他们做事,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进一步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沮丧情绪。毕竟,我们不可能控制没有自控力的孩子。因此我们必须重建亲子关系,来取代数字设备,尽可能通过其他与孩子的亲子活动来间接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让他们做一些与网络社交无关的事情。只有满足了孩子对归属感和自我意识的依恋饥渴,他们才能对手机的网络社交的渴望才会消失。
三、弥补手机带来的内心缺失
手机游戏能够提供一种虚假的自我满足感,当孩子的自我选择权得不到有效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通过幻想和假装来自我弥补。和幻想奖励不同的是,游戏可以让玩家高度沉浸在即时奖励中。虚拟现实可以让人成为“命运的主宰者”和“赢家”,可以让人释放压抑已久的自我价值意识的冲动。对大部分孩子和青少年来讲,任何的手机游戏都能满足他们足够的试误性的心理需求,这样就算在游戏中失败了,他们还有重启或再次来过的机会,这样的挫败感在经过试误后带来了欲罢不能的不确定感,和机会性成功的满足感,这像是个游戏中的良性循环。而对于孩子的自我控制感来说这又是致命的恶性循环。以及孩子对家长基于的学习上的关注度采取屏蔽的态度,孕育出对亲情关系的冷漠感,会让孩子一直得不到成长所需要的情感养分。
(案例二)
在“大话”(一种游戏)里我有一种开挂的感觉,每次玩的时候我都感觉有种会赢的感觉,虽然有时我有时也会输会掉装备,但每次我都又可以重新登录,重新加入别的更牛逼的团队,有时我运气好,我可以一晚上打好多没下线的“闲鸟”(游戏用词),这样我就有起飞了,而且我的鸟认我这样的大佬,这才是我的生活。狗日的我妈整天逼我做题,我跟他们说过了我不是考试的料,上次期末考是他们说给我最后一次机会,如果还考不起来就送我去住校,操,我哪次考起来过,我打算过几天找“老大”要部手机,我答应给他刷到王者级,反正死了再来,机会多得是。就他妈的考试不是,每次都是要死要活的感觉。
面对孩子对数字设备的成瘾,我们不能揪着孩子的某一具体行为不放,而是要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根本。我们首先要处理的是亲子关系,才能想出正确的策略和方法。一个人亲近他人的能力,和其数字设备的使用频率成反比。双方的情感联系越深,就越少使用数字设备聊天。数字联系的时机,更多是指在孩子已经充分成熟、可以坚守自我的时候。孩子越成熟,就越不容易对数字设备产生渴望。
(四)“抓”孩子的手机像是抓了把沙
脱离了亲子关系,家长们就无法处理数字设备对孩子造成的威胁。没有了教养权威,任何控制性的规矩,禁止或剥夺手机的尝试都是徒劳。
父母最大的责任,是充当孩子和社会之间的缓冲器。然而,很多父母自己已经失去了缓冲器的作用,不仅没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反而把自己推向了孩子的对立面,担心孩子对网络成瘾,害怕孩子被同龄带坏。但当孩子暴露在众多诱惑来临时,却没有做好控制的准备。在诱惑面前,就连成年人都很少能够做到自律,又如何要求孩子自己做到呢?作为孩子的引导者,父母应该担起这个责任。除了尽力满足孩子的依恋需求之外,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为孩子清除手机的诱惑。在这方面,我们不能只限制孩子,而不去满足他们真正的需求。要想保证孩子有时间享受良好的关系,就需要在家里和计划表里都创造出一些“无手机时间带”,如吃饭时间、家庭活动时间、睡前时间都是禁止使用的重要时间段,这样做既是为了让孩子享受他们真正需要的亲子关系,也是为了减轻他们对网络社交的痴迷。
结束语:
身为父母,应该看见,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越亲密,就越可以在分离的状态下“抓紧”父母。只要孩子能在情感上“抓紧”父母,他们就不会迷恋手机。孩子喜欢我们、相信我们、感受到我们的支持、从心里依恋我们、觉得我们了解他,这样即使在分离状态下,孩子依然能和我们保持亲近。他们面对手机时才会变得更自律,更有自我管理意识。家长们应该把掌握处理手机潜在危害的诀窍,不在于禁止孩子的手机,而在于把握好亲密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美.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8.
[2]樊登.读懂孩子的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03)
[3]朱晓平.青少年品格必修课.中国妇女出版社,2019(09).
[4]汲红.犹太人这样给孩子定规矩.台海出版社,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