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区边界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2
/ 2

城市住区边界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付文静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2501

摘要:本文在分析住区边界空间的内涵后,探讨了住区边界空间存在的问题,以城市与住区之间的边界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城市与住区资源共享的角度,提出了基于规划设计的空间完善策略,从而塑造良好宜人的城市空间。


关键词:城市住区;住区边界空间;公共性


1.住区边界空间的内涵

马丁·海德格尔曾说过:“边缘并非事物的结束····而是事物的开端。”边界具有双向性,将不同的空间相隔又保持渗透性。由此,住区边界并非只作为划分空间的手段,更兼具融合城市空间与住区空间在功能、空间、活动上差异性的作用。

6107adabbc1f8_html_4cdbdb961bfee3ca.gif 界能够产生具有融合相邻异质空间特点而不失个别特性的边界地带,为边界效应。住区边界空间作为这种特殊的边界地带,是住区与城市或是相邻空间交接后围绕住区的带形空间(图1),属于中微观的城市空间研究。主要包括三种表现形式:住区与城市之间的边界(绿化带、围墙、建筑等形式);住区与住区之间的边界以及住区与其他类型的用地之间的边界;本文以住区与城市之间的边界为主要研究对象。

2.住区边界空间存在的问题

在车行空间下,由于住区边界空间过于封闭,只通过仅有的几个出入口与城市主干道进行连接,在交通高峰时期,易造成住区交通的拥堵;再者由于边界对步行出行便利的阻碍,居民会采取抄小道,在边界破“墙”开门等行为,对住区安全产生威胁,同时步行的不便增加了汽车交通的使用,造成更大的拥堵;加之住区的封闭不利于居民之间的邻里交往,调查发现越是封闭的住区,其内在活力越低,反而开放的社区,由于和外界交往较多,促进了居民间的交往。

3.基于规划设计的空间完善策略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人的行为划分为必要性行为、自发性性行为以及社会性行为三种形式[1]。住区边界空间作为行为发生的场所,不仅具备物质属性,更具备深层次的经济、社会、人文属性[2]

3.1塑造功能混合和空间渗透的经济边界空间

凯文·林奇曾说:“多样性是街道的天性”。功能的连续性作为界面连续性的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中,结合住区周边城市区域的功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对住区公共活动有预见性思考后,规划以居住为主,兼备功能完整的配套设施和多元休闲空间的住区边界空间,不仅实现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社会化,为住区注入活力,同时也形成住区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和屏障。

住区通过临街建筑发展公共服务业产生经济活力,以商业为主,同时提供其他日常生活中便捷的服务。临街建筑商业的多样性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布局,也形成了不同的私密性到公共性的过渡空间,主要形式有上宅下店、前店后宅以及商业内街三种形式。塑造具有经济活力的住区边界空间,应将住区边界空间的公共服务设施尽量布置在公交站点以及道路交叉口等人流集中的地方,不仅可以促进住区内外人员之间的交流,也可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采取建筑沿街柱廊、骑楼等形式打造建筑立面的重点区域,对城市和街道开放,作为私人空间对城市的贡献,将城市生活引入住区,营造宜人的生活氛围的同时也对商业空间和居住空间形成一定的分隔。

3.2营造促进生活交往的社会边界空间

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频率增加后,交往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强,人们在交往中相互关心、帮助,并对共同拥有的空间产生领域感,从而使空间具有“防卫”的功能。设计者承担着设计和塑造更多交往空间的责任,对以往设计中常常遗漏的空间进行再设计,创造更多的交流空间。

营造具有社会活力的住区边界空间,首先应对住区边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进行合理配置,加强使用人群多样化,使住区内外产生交流的可能;其次,入口作为城市与住区之间的交界面,也是住区与街道相互作用的焦点,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私人领域与城市领域的直接冲撞,同时还应营造满足人们能够驻足交往的空间,增进人员之间的交流;再次,住区内外条件越多,为交往提供的空间增加,行为表现越丰富,经常性非正式碰面的频率增加,才能增强生活交往发生的可能性,围墙、栏杆等刚性边界作为住区边界存在的主要形式,将住区内外生硬分开,利用水体、绿化、地形高差、景观设施等形式的设计达到边界柔性化,形成可渗透、可进入的住区边界,也可采用过渡、渗透与层次、虚与实等处理手法以漏窗、空洞、框景等设计形式的综合利用,形成有序列感、变化而统一的围墙边界[3](最后,重视住区中的残余空间。

3.3构造具有文化性和地域性的文化边界空间

亚历山大在《建筑的永恒之道》中指出:“每一个城市,每一个邻里,每一座建筑都伴随着其流行的文化的不同的时间模式[4]。”当场所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和地域色彩后,认同感会大大提升,人们也会自觉的参与到其中。边界不仅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场所,还起到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

构造具有文化活力的住区边界空间,应把握住区对外所传递的信息,一个住区对外界的态度从其边界空间的表现形式就能体现出来,封闭的围墙或是建筑形式对外是一种拒绝的状态,但住区围墙的通透性、开放性亦或是沿街明快的建筑色彩等都向住区内外传递着一种开放的信息;在围墙设计中,突出当地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历史特色,将其元素应用于围墙图案设计中,使其具备设计感的同时,传递文化信息。同时,在围墙上设置报栏、宣传栏等文化设施,发布住区的新闻消息,增强居民对住区的关注度,提高住区凝聚力

[5];在边界空间景观设计中,设计赋予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的雕塑、垃圾桶、路灯等街道景观小品,形成标识性和媒介性强的特色景观;在临街建筑设计中,不论是采用住宅底层架空与城市形成开放共享的景观环境的方式,或是打造具有公共艺术特色的建筑立面(如涂鸦墙)形式,住区边界不仅作为具备公共意向的环境,也反映城市的文化方式和现代化趣味。

4.结语

研究住区边界空间的意义在于改变住区边界封闭的现状,加强住区在城市生活中公共性,进而促进更好的城市经营。住区边界空间设计的关键,是在“分隔”与“联系”以及 “公共性”和“私密性”中找到平衡。本文基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了改善住区边界问题的管理策略和设计要领,未来将在建设实施激励机制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推进住区边界在日常建设中的管理。

1[]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孙强. 现代住区城市界面空间研究[D].长安大学,2007.

3[]杨娜. 边界柔性化在围墙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4[]亚历山大著.建筑的永恒之道[M] . 赵冰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

5[]张东辉,王书业. 居住区边界空间设计研究[J]. 华中建筑,2013(10):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