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佩香文化的融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3
/ 2

中医养生与佩香文化的融合研究

1 张倩 1 祝鹏宇 1 迟蕾 2 毛楠 通讯作者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2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中蒙医院

摘要 作为自然疗法的中医服气疗法是以芳香药物为引 ,从佩香 、悬香 、塞鼻 、取嚏 、烧熏等途径透达人体演绎闻气治病思想,沿用历史悠久。通过对“服气”文化进行阐释,总结中医佩香疗法的实际应用,为中医药防治疫病及养生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中医;中医养生;服气疗法;佩香文化;


1前言

在香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上自朝堂,下至市井,皆习香事。上古燔燎祭祀,先秦绮兰佩香,汉魏中西合香,各类香料广泛应用、各式香器应运而生,各种情感赋予其中。隋唐的富贵奢华,宋元的清远素净,明清的千姿百态,香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意义越来越宏阔。从神秘高远的祭祀,到奢侈华贵的庙堂;从清雅馨香的书房,到大众百姓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东方香魂独具神韵,魅力无穷。而中医服气疗法来源于古人对自然养生观和治病防病理念的深刻认识,指通过呼吸闻嗅芳香药物或自我感受药物气息、烟熏来调畅人体气机阴阳,从而达到治病防病、养生延年的目的[1]。 这一疗法的应用根植于人们对气机性味的认识,并充分运用天人合一思想,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性,体现了古人自然贯通的养生观。 明清时期对疫病的防治使得闻气治病广泛流行,其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更加贴合大众的生活起居,把治病防病的理念潜化在人们的思维意识当中。 当今出现的非典、甲流、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疫情值得对闻气防病理念加以重新认识,病毒性传染病和重大疫情的预防需要群体性、广泛化的预防措施,而服气疗法在疫情防治方面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香囊是一种中医佩香疗法的一种,将香粉装入特制布袋,挂在身上,通过挥发药味来防治疾病。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周朝就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防病习俗。除了治疗疾病的方法外,香囊在古代还被用作装饰品,美容、清新的气味,年轻男女用来寄每个香囊寄托友谊。中药学认为,辟臭有祛湿、开窍醒脾等功效。例如,阿加斯塔能利湿,辟臭薄荷,麝香能开窍,佩兰能行脾,治湿中焦,昏迷不醒,故常选用健脾利湿者。由芳香成分制成的香囊,通过口鼻吸入,可对人体进行整体调节。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具有祛秽保健作用的香囊,说明汉朝人已使用香囊防病。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伤寒方上》中各种辟瘟药方所选药物均以芳香药为主,许多方剂均以佩戴香囊的方式为主。东晋时期葛洪的专著中,记载了多个中药香囊辟瘟处方,方法是将药物打散,装入香囊中悬挂,以起到辟秽作用[2]。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药中所含的挥发性芳香油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许多研究表明,芳香中草药对流感、水痘、麻疹、腮腺炎、慢性呼吸道疾病等疾病有预防作用。


2佩香常用的药物及作用

闻气治病,指通过闻嗅药物的气味来调畅人体气机阴阳,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疗思路。服气药物以辛味芳香药物居多,芳香类药物多具辛味,能散、能行、能开,有杀虫、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作用,据统计[3],用于佩戴 、烟熏等服气类药物有 110味。从古籍和出土的香、香来看,药香被广泛应用于预防、辟臭、保健、治疗等诸多领域,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炎黄时期。该香囊具有清香、驱虫、防虫、防病的作用。自古以来,我国民间有“带香囊,不怕五害”的说法。香包端午节是我国的习俗,因为中药的许多有效成分具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可以抑制或杀灭多种细菌、病毒和真菌,从而起到避邪避瘟、预防感冒的作用。此香包是由开窍、茯苓、吴茱萸、叶、肉桂、砂仁、当归药末等芳香草本植物制成,装在特制袋中,佩带于胸、腰、脐等处,也可挂于车上、家,但要注意定期更换,以确保功效。

(1) 辟瘟囊 羌活、大黄、柴胡、苍术、细辛、吴茱萸。将所有药物洗净、晾干、捣碎(不可太细),各等量约20克,装入香囊内贴于身上,每天至少闻3次。胶囊来自清代名医吴尚贤。其中,蔷薇和柴胡属。主要表现为上升;吴茱萸和大黄确实会掉落;白术和细辛占主导地位。六味合用,可调节六经,行气机通,邪不内生,散寒湿热,散瘀,在新病核心病机中发挥作用。 新冠肺炎“湿、热、毒、瘀、虚”。特别适合尚未感受到恶的易感人群。

(2) 芳香美颜囊 桃花、红花、玫瑰花、百合花、白芷、甘松。使用同上。 此囊护肤,保湿霜效果,可用于面部色素沉着,暗沉和粗糙的皮肤。

(3) 防疫囊 艾叶、藿香、薄荷、佩兰、白芷、木香、苍术。各种药物洗净、干燥、粉碎(不可太小),等量约20克,装入香囊内穿内胆,每天至少嗅3次。 疫情期间可作日常防护,随时更换,异味消失。

(4) 塞 鼻 、取嚏 塞鼻 、取嚏是将芳香服气类药物加以调配,共研细末,以布包适量塞入鼻内;或将药末用酒等调成糊状,布包适量塞入鼻内取嚏以治病祛邪防疫的方法。利用中药挥发性或刺激性特征引起应激反应,畅通肺气宣降,吸纳清气,嚏出浊气。吴谦在《医宗金鉴·金匮心法要诀》中说:“盖喷嚏者,雷气之义也,其人内阳外阴,阳气奋发而为嚏也”。 打喷嚏的药物常取雄黄、麝香型辟臭、茴香、胡椒、八角等舒焦类等温类和木香、桔皮、桔梗等芳香气化药。 鼻塞、打喷嚏可调动肚脐丹元下方的气息,靠两侧肝气振作,与肺宣降配合人体自身气升,顺达三焦经络,以养人正气。打喷嚏是免疫系统的动员。 鼻塞和打喷嚏的芳香剂有助于驱寒。肺和大肠,但也将打喷嚏加强推动力在大肠宣肺使用中医脑肠轴观,打喷嚏鼻塞可以解释的方法压力敏感区域的大脑,肺和结肠促进宣发的影响。

(5) 清香安神囊 合欢花、干柠檬、远志、金盏花、百合。制作、使用同上。此包清心除烦,安神助眠,适用于失眠、烦躁、情绪压抑。 麻辣开窍胶囊苏合香、冰片、菖蒲、薄荷、辛夷(或玉兰花花瓣)。生产和使用方法同上。此开灵开窍袋脏云适用于昏迷、头晕、耳鸣、鼻塞。

3中医养生与佩香文化的应用

中医发展史上,闻气治病的服气疗法在宫廷或民间较为常见,涉及衣食住行多个方面。早期出土的汉代透雕鎏金铜熏炉、明代镂空铜熏球以及宣德麒麟香薰便是很好的见证,透过其古典艺术欣赏价值,余光闪现中国古人知性和合的养生画面。古人常用由芳香类药物制作的熏香、炷香、枕香、佩香等方法以防病祛邪,现在常用燃药香的方法防治感冒,防治病毒性传染病,体现了闻气以辟秽防疫的具体应用和重要性,现代研究简便易行的服气应用主要包括佩戴、悬挂、塞鼻、取嚏、烧熏等方法。

佩戴 、悬挂是利用服气药物香窜性质外用的具体应用,同我们所熟知的香囊佩带、门户悬挂等密切相关,主要利用中药制剂的挥发性有效成分,氤氲药物气味来防御疫邪侵袭。传统芳香疗法可包含佩香、悬香、服香、焚香、抹香、浴香、枕香、熏香等多种方式,其中佩香、悬香以其简便易行、美观修饰的特点,更能体现群体预防养生保健的思路,多用绛裹、丝帛包裹芳香服气类中药制剂,悬挂于门楹、帐前、枕边或佩戴于胸前、颈部、手臂、腰部等。 悬香以雄黄、鬼箭羽、白矾等芳香杀虫类或艾叶、麝香、桃枝等芳香辟秽类为主;佩香多使用苍术、白芷、竹叶、月季花、牡丹花等理气类。

《山海经 》曾记载 “薰草 ,佩之可以已疠 ”,华佗《中藏经》中记述用绛囊盛安息香来防治传尸、肺痿、时气、瘴疟等病[3]。 佩戴服气类药物,在当时已是一种习俗,不仅有很好的芳香辟秽效果,还有美观修饰的作用。 孙思邈对佩香防病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常用赤散(藜芦、踯躅花各一两,牡丹皮、皂荚各一两六铢,附子、桂心、珍珠各一两,细辛共为末,分一方寸匕置绛囊中带之,着臂自随)佩戴身上来祛避瘟疫,兼用太乙流金散于绛囊内悬于门楹以祛邪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用麝香做成香佩,以治疗噩梦纷纭之症,刘松峰以苍术、桔梗、细辛、附子、乌头共为细末,创老君神明散[4],常佩于身边以防瘟疫。 清代已有药堂制作了防病御邪的佩香、悬香,如苏州同仁堂的避瘟散、杀鬼丸等。

近时时俗,端午、鬼节,常以雄黄、艾叶、苍术相配悬于门楹;以桔梗、桑叶于绢帛内,着孩童手腕、脚腕、颈下;年轻女子佩戴以香附、百合、益母草混合研成的香囊。这是民俗文化多元素交汇的体现,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按照治疗要求做相应配伍,装入布袋或绢带,佩戴在胸前、腰间或其他部位,如将附子研末与艾绒和匀,配于身上时时闻嗅,对寒性头痛有很好的疗效;藿香、佩兰、砂仁之类时时闻嗅可芳香化湿。 还可将药物放在衣服之间,如将药物散放在棉衣之中,冬日配合桂枝、细辛、半夏、陈皮等防治慢性咳喘,将菊花、薄荷、桑叶、绿豆等装入枕头以清解头痛目赤,白芷、辛夷装入枕芯,防治鼻塞鼻渊;黄庭坚《种决明》诗中有“枕囊代曲肱,甘寝听芬苾”的说法,其他如香炉熏法更能清心安神,益智宁心。现代研究表明利用中草药或生活中的一些香剂来熏蒸、熏洗、焚熏等,即可达到解毒抑菌的作用,从而用以防治感冒(流感)或用于病毒性传染疾患的预防[5]。利用艾叶 10 g、苍术 40 g、滑石 10 g、木香 10 g、白米20 g、红皮米 10 g,制成的防感香有很好的防治流感的作用,用杉木、柏木、松木研粉混合茵陈、艾叶制成的三木香既可理气化湿,又能洁净空气。


4总结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健康,慢性病、病毒性疾病的易感人群不断增加,中医服气疗法具有贴合自然、简便易行的特点,可通过闻嗅芳香辟秽之气阻断疫病的传播途径,在口鼻循环之中构建防止传染因素入侵的屏障。 闻气治病的思路在防治慢性病以及对抗甲流、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病毒性疾病方面有较好的启发意义。 佩香、悬香、塞鼻、取嚏、烧熏疗法在怡养身心、环保杀菌等方面大有可为,在医疗保健事业、中医药抗病毒研究等多领域依旧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尚青,张思超. 中医服气疗法探讨[J]. 山东中医杂志,2016,35(12):1024-1027.

[2]李建国 ,刘桂花. 试论脏腑气化相通 [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2,4(3):188.

[3]刘道清.中医民间疗法大典[M]. 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358-365.

[4]刘松峰.松峰说疫[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0-45.

[5]王金山.芳香法防流感[N]. 中国中医药报,2015-01-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