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 华罗庚实验学校西宁分校 810000
摘要:有效实现寓教于乐,积极地强化数学课堂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参与、唤醒学生学习活力等,具有非常积极地促进价值。在当今时代,教师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积极地实现寓教于乐,并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以乐观向上、活跃的氛围来调动学生,使课堂更加有朝气、有活力、有吸引力,继而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寓教于乐。本篇论文主要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寓教于乐这一理念来进行讨论,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展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探究;
所谓寓教于乐,即在比较愉快的气氛当中,对具体的数学基础知识内容进行讲解和教授,以达到更好教学效益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或者手段。在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积极地实现寓教于乐,既是新课堂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数学教师活跃课堂氛围、助力教学效益提升的重要抉择和主动选择。因此,要求教师能够在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借助各种手段和策略,来进一步让数学课堂趣味化、和谐化、有效化,继而高质量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一、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基因
任何知识的引出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对于数学学科更是如此。数学新知识的引入,应当是一步一步从无到有,从已学知识来进行推导的。同时教师应当充分的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再总结归纳问题,充分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通过具体实际问题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例如,在“掷一掷”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掷骰子让学生体验不同数字出现的概率,让学生理解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实验、分析、归纳,总结出其一般规律,从而得到概率的定义。通过这样的有效问题情景的确定,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从而可以更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种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很大的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创造性以及对巩固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同学们猜想,在课程的最后可以通过具体理论来给出猜想的结果的是否合理。
二、注重氛围调节,调动积极因素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比直接授予知识更加重要,那么教学课堂的环境以及氛围是极其重要的。研究表明,愉悦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很好的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很是放松。因此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灵活的控制好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从而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同时这种氛围也会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良好的平等关系,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组合图形的面积》这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同学们会求组合图形面积,此时可以通过先回忆已经学过的图形如何求面积再一步一步转化为所求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活力。然后同学们再互相讨论合作,最后运用学生认识图的能力和综合做题素质,合理应用“割补”的思想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这种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以及观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让有效的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并有效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落实知识巩固,深化学生认知
对于完整的一节课堂来说,要完成问题的一系列引入及推导其时间都是很紧张的,因此即使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了解和吸收了本节课的内容,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后应该多做一些课后题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通过回忆课堂上老师对问题的引入分析,可以让他们再次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也不会觉得课后作业那么繁琐。例如,在上完“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章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一堂本章节的复习课程,以此来牢固学生对于这章知识的掌握,从而在做题过程中也会更加游刃有余。课后,教师应当多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后题目,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而做到对知识的全面吸收与消化。教师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复习整章内容,从而联系各小节之间的内容,进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结构。教师也应该教导学生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现实生活问题,帮助学生们提高做题技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课程全面改革的今天,寓教于乐是一种更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想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及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达到在快乐中学习,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好以上三点:创设具体问题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调节数学课堂环境,调动学习积极性;及时巩固课后作业,加强知识的掌握。如果教师能够做好以上三点,那么对于小学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这一理念,总有一天会普及化的。
参考文献:
[1]邱政山.寓教于乐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小学生(下旬刊),2019(10):62.
[2]刘晓翠.寓教于乐,打造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J].新课程(中),2019(0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