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视角看明末赐尚方剑现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5
/ 2

从政治视角看明末赐 尚方剑 现象

陈嘉敖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尚方宝剑作为专杀权力代表,多为文学、影视作品渲染,学者进行了大量探讨。明末,赐剑频次、赐剑者人数,专杀权限范围,均较前代出现变化。本文意图从“政治视角”出发,以“权力转移”为切入点,对明末赐剑现象加以研究,以窥整体规律。

关键词:明朝末年;尚方宝剑;便宜行事;权以授下;权力失序

一、引言

尚方剑,由于锻自“尚方署”而得名。尚方剑初名“斩马剑”,用工考究、锋利异常,一剑使骡马毙命。尚方剑赐予,可追溯东汉,明朝尚方剑开始具有专杀特权。

本文从政治视角看明末授尚方剑现象,以皇帝“权以授下”和“权力失序”为切口,以窥明末授尚方剑现象规律。对此,笔者通过前人著述尚未引用的史料出发,从政治视角对明末赐尚方剑现象作研究。

二、权以授下

明朝皇权至高无上,皇帝权不外假,臣下权力低落,尚方剑赐予不频繁。明末,帝国危机突显,皇帝试图将权力授出,赐予“便宜从事”权力,挽救危机,其载体是尚方剑。权力转移在当时主要体现为:重其事权、便宜行事。

(一)重其事权

尚方剑赐予伴随赐剑者爵秩、勋位提升,以防指挥不灵,维护皇帝统治。

经总结,晚明赐剑人爵秩、勋位情况是:

文官爵秩:赐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或少保(少傅)者(从一品)2人次,有张鹤鸣、朱燮元;赐太子少保或兵部尚书者9人次(正二品),有魏学曾、孙承宗、杨嗣昌、李建泰、张凤翼、熊廷弼、袁崇焕、邢玠、高第。赐兵部侍郎(正三品)者3人次,有杨镐、闵梦得、孙傅庭。

武官爵秩:赐左都督者2人次(正一品)有满桂、毛文龙;赐都督佥事1人次(正二品):马世龙

综上可得,万历到崇祯,尚方剑赐予伴有官阶、爵秩或勋位提升,正二品授尚方剑(9人次)为常见。尚方剑赠与,通过赐剑者爵秩或勋位的提升彰显尊贵无上。

(二)便宜行事

晚明授予尚方剑的同时会给予被赐剑者便宜行事权,保证令行禁止,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战斗力,争取战争胜利,维护皇帝统治。尚方剑授予便宜行事权行使时,有严格规定。例如,魏学曾曾有“并赐魏学曾尚方剑斩临阵不用命者,以肃军法。1”的记载。杨镐也曾“赐经略杨镐剑一口……总兵以下不用命者得以军法从事2”袁应泰曾“将帅以下有违节制不用命者,先斩后奏。3

由此,晚明赐尚方剑早期是督战或便宜诛赏,在杨镐后“得斩总兵以下官”,后赐予尚方剑多赐予“斩大将以下”特权。尚方剑专杀权力范围较为固定。

纵观整个晚明赐剑官员,使用便宜从事权还是相对克制、谨慎的,如卢象昇曾“未尝戮一偏裨”。4

三、权力失序

随尚方剑赐予,臣下获得便宜从事权力,但由于皇帝威信下降、官员的越权行为、皇帝自身决策失误等原因会出现各种权力的混乱与失序。

(一)皇帝权威下降后的整体性失序

明代皇帝作为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在王朝末期,由于内外矛盾的不断积累,朝廷的统治力量渐趋暗弱,皇权削弱,随尚方剑授下的权力也在其间呈现出一种整体性的失序。

其典型例证是崇祯朝谏官詹尔选与崇祯帝的一段对话,即“今疑皇上者不少矣。将骄卒惰,尚方不灵,亿万民命,徒供武夫贪冒,则或疑过于右武……帝曰:“朕如此焦劳,天下尚疑朕乎?即尚方剑何尝不赐,彼不能用,何言不灵?”5从对话中可看出,当时尚方剑已出现行用不灵的情况。崇祯帝针对“尚方不灵”的现状亦不加辩驳,而只将尚方剑“不灵”的原因归结于臣下个人素质所造成的的“不能用”,王朝将倾时皇权的权力失序现象可见一斑。

(二)官僚之间的结构性失序

1.指挥不灵

尚方剑作为部分专断权力的代表被授予官员,赋予了官员便宜行事的权力,但由于将帅个人、战争状况、政治形势等因素的客观存在,有些时候尚方剑依然没办法改变将帅指挥不灵的现状。

熊廷弼在被赐剑初往辽东经略时,其特点反映的尤其明显,其“令佥事韩原善往抚沈阳,惮不肯行。”后又“命佥事阎鸣泰,至虎皮驿恸哭而返。”6接连两个命令由于下属将领胆怯而不行于军。

以上将帅均持有尚方剑,照理说其事权极重、皇权加持,军令当畅行无阻,却出现指挥不灵的情况,最终表现为一种官僚之间的结构性失序。

2.越权专杀

尚方剑制于崇祯朝杨嗣昌赐剑后逐步形成了“得杀总兵以下官”的专杀权限,但其专杀也被严格地限制于其范围之内,否则就是对权力的一种僭越。

崇祯朝作为辽东经略的袁崇焕因“时朝议忧毛文龙难驭”7想要诛杀总兵毛文龙,袁崇焕“诘文龙违令数事,文龙抗辨。崇焕厉声叱之,命去冠带紫缚,文龙尤倔强。崇焕曰:‘尔有十二斩罪,知之乎?’”后“乃顿首请旨曰:“臣今诛文龙以肃军……”8遂取尚方剑斩之帐前。”而需要注意的是袁崇焕和毛文龙都持有尚方剑,晚明时期持剑人越权专杀也仅见于袁崇焕,笔者认为认为该行为构成了“官员内部结构性失序”的表现。越权专杀也构成崇祯帝后处死袁崇焕的原因之一,更是其明末官僚之间结构性失序的典型例证。

(三)皇帝自身决策造成的的外向性失序

在战事中,皇帝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其意志往往也对战事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不恰当的决策亦将造成面向外部势力的一种外向性失序。

例如,万历朝曾赐剑6把,共赐6人,其中胜负情况为胜4败2。天启朝共赐剑11把,共赐9人,胜负情况为胜6败5。崇祯朝赐剑13把,共赐10人,其中胜6败6。

因此从赐剑数量数量而言,自万历朝至崇祯朝,呈递增状态,反映了随着国家内外形势的逐渐吃紧,皇帝不得不将一部分权力外假。其更是不乏二赐,甚至三赐尚方剑的事例。

从其胜负而言,赐剑将帅综合失败率为55.2%,特别南明赐剑后胜利极少(包括局部胜利)。虽不完全以成败论英雄,但将不能胜,赐尚方剑失去了原本意义。

明末时军事方面的节节失利倒逼明末三帝频繁赐剑,意图以刺激官员以及将帅的主观能动性获取战争胜利,但随着尚方剑的频繁授予,其实有效能亦在不断降低,主要表现为其赐剑人数、把数的不断攀升却随之出现胜率逐渐降低的现象。

四、结论

晚明政治生态中,帝国面临内外问题增多。围绕皇帝、官僚,存在权力转移问题。皇帝用“赐尚方剑”的方式给臣下有限权力,以期发挥官员主观能动性取得军事胜利,挽救危机。

权力转移一定时期内促进明朝获得了军事胜利,维护统治。但转移有时因为皇帝权威削弱、皇帝个人决策、官僚互相攻讦等因素,转化为混乱和失序,这是本文所提“失序”状态。

晚明皇帝权力授下的努力和向“失序”状态的转化,无一不显示明王朝统治力量已暗弱,尽管皇帝已使出类似“赐尚方剑”等杀手锏,但依然没挽救败局,明王朝也在农民起义浪潮中被埋葬。


参考文献

  1. [2][3]《明实录》[M]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年

[4][6][7]张廷玉:《明史》[M]中华书局,1977年

[5]计六奇:《明季北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

2

3

4

5

6

7

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