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 65589 部队 黑龙江大庆 163411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流行面广、传染性强及发病率高等特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常见临床表现是高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有时呼吸道症状轻微。集体生活的人群相对比较密集,比较封闭,流感更易在人群引起流行。
1、病原学
1.1 形态与结构 流感病毒是一种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分节段单股负链RNA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常见形状为球形,直径80~120nm,有包膜。流感病毒的结构从内到外由核心、衣壳和膜组成,包膜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基质蛋白,外层为脂质双层。
1.2 分型 流感病毒依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分甲、乙、丙、丁四型,甲型流感最常见,可广泛流行及人畜共患。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比较稳定,主要感染人类,季节性流行,冬春季多见。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最稳定,对人危害较小。丁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牛。
2、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流感病例及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被感染的禽类动物也可能是一种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咳嗽、咳痰和打喷嚏等飞沫传播为主,其次是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密切接触也是传播流感的途径之一。
2.3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短期有一定的免疫力。由于流感病毒常常发生变异,故可反复感染。
3、临床特征
3.1 临床表现: 季节性流感最常见,主要由新型甲型H1N1、H3N2和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一般为1周以内,多数为1~3天。典型流感:急起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起病急骤,前驱症状以发热、畏寒、咽痛为主,体温常在数小时至24小时达高峰,可达39~40℃,持续4-7天,伴畏寒或寒战、头痛、关节痛、肌肉酸痛、全身不适及食欲减退等。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与体温高低有关。患者面颊潮红、眼结膜充血、咽部充血,肺部听诊多为正常。退热后全身症状逐渐好转,但病后感软弱倦怠,往往2周后才能完全康复。 轻型流感:症状轻,发热不高,病程2~3天。类似普通感冒而易被忽视,呼吸道症状并不显著,可自愈。 重症流感:病情进展迅速,主要表现为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可伴有脓毒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不全。其他类型流感:中毒性流感,以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为特征。表现为高热不退,血压下降,谵妄、惊厥、脑膜刺激征等脑炎脑膜炎症状。 胃肠炎型流感:少见,以腹泻、腹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
3.2 辅助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增高,若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上升;病毒分离:可从鼻咽部、气管分泌物中直接分离流感病毒。 血清抗体检测:患者早期(发病头3天内)和恢复期(2~4周后)双份血清检查,抗体效价呈四倍增高为阳性;快速诊断:取患者鼻黏膜压片染色找包涵体,免疫荧光检测抗原为阳性。 肺部影像学:病变广泛、多发,初期支气管血管周围、胸膜下实变影及磨玻璃影。动态变化快,可迅速进展为弥漫性病变。
4、早期诊断
4.1 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结果和肺部影像学可以诊断。
4.2 鉴别诊断 流感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应注意与普通感冒、细菌性肺炎、严重呼吸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和衣原体肺炎等鉴别。流感和普通感冒部分症状相似,但有些症状有所区别。通常流感病例全身中毒症状重,普通感冒常见的病原体是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中毒症状相对轻微,以流涕、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鉴别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和病原学检查结果。
5、治疗
5.1 隔离与报告 对临床确诊病例应及时予以隔离并按要求及时报告。 5.2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给与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
5.3 抗病毒药物应用:奥斯他韦、 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
5.4 中医中药辨证施治,中医药抗流感的基本原理是“祛邪”与“扶正”,从整体上改善机体状态,减轻病理损害。
6、预防
6.1 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
6.2 切断传播途径:流感流行期间,集体生活人群避免集会或集体娱乐活动,少去公共场所,必须外出时戴医用防护口罩,宿舍和工作场所注意通风,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加强院感然控制措施,患者就诊时戴医用防护口罩,嘱咐流感病例打喷嚏或咳嗽时需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住院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医护人员戴口罩、洗手、防交叉感及医用垃圾管理。
6.3 流感疫苗接种:灭活疫苗效果较好,接种对象为易感人群。
6.4 个人预防:加强流感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锻炼、减压、营养,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病人,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遮住口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