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禹州市中心医院,河南禹州 461670
摘要:目的 明确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加以分析采取何种方式使效果最大化。方法 对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脑血管患者采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依照改进后的Seldinger法进行DSA检查,充分利用其对比性强,检查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和浓度低等特点,将血管直径狭窄率超过50%的情况视为严重狭窄程度。结果 4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管闭塞2人,血管狭窄程度严重者19人,狭窄病变血管23根,烟雾病1人,椎基底动脉瘤2人;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血管闭塞3人,严重血管狭窄患者21人,狭窄病变血管有24根;1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颅内动脉瘤4人,动静脉畸形3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1人;6例脑出血患者中脑血管畸形2人;3例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中有烟雾病患者1人。磁共振血管造影结果:4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里,血管闭塞4人,血管狭窄程度严重者21人,狭窄病变血管25根,烟雾病1人,椎基底动脉瘤2人;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血管闭塞5人,严重血管狭窄患者23人,狭窄病变血管有26根;其余结果和DSA检查相同。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于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应用效果
引言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是借助电磁波作用于人体结构特性使其显示出二维或三维图像的检查方法。该技术特点是磁共振信号的强弱和亮度呈显著正比关系,亮度依强度排序依次为白、灰、黑。一般脂肪组织和松质骨为白色,脑脊髓、骨髓为白灰色,内脏及肌肉为灰白色,液体正常血流速度为黑色。常适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可基于饱和效应、流入增强效应、流动去相位效应显示血管,可发现血管狭窄和闭塞部位及血管病变(动脉瘤、动脉畸形等)。
1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脑血管患者,其中男性63人,女性57人;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为(43.2±3.21)岁;其中缺血性卒中患者49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2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人,脑出血患者6人,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3人。采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时使用Siemens Avanto1.5 TMR超导型磁共振扫描设备,采用头颅专用相控阵线圈,以3D-TOF法进行检查,使用零间隔、层厚0.75mm,共60层,整块厚度达45mm,矩阵为128×224,TR/TE/θ=50s/7s/25°。使用最大信号投影技术重建MRA图像,可得到分辨率高的脑血管成像。行DSA检查则使用改良后的Seldinger法用带针芯的穿刺针经皮刺入血管后,拔除针芯插入导引钢丝至一定深度,然后拔除穿刺针管,具体根据不同血管解剖特点选用前端有不同弯曲度的导管,沿导丝插入血管,再拔出导丝,然后在透视监视下将导管插入所要显影的血管。进行MRA检查时,患者提前4-6小时禁食,体重大于150公斤、体内置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物品、需要持续生命支持装置、妊娠期妇女不适宜此项检查。检查前确保病人无携带金属制品,必要时给予病人镇静剂维持其静止状态。病人平躺,根据病情需要,可通过手部或前臂静脉注射造影剂以改善图像质量,持续时长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行DSA检查时,从右侧股动脉处行穿刺,成功则置入5F动脉鞘,将导管置于胸骨柄后方的上纵隔内的主动脉弓,以安射力320行造影。去除导管,沿动脉鞘置入5F椎动脉造影管,使造影管分置于左右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再以安射力320行造影。根据动静态综合分析成像,判断脑血管病变情况,以血管直径狭窄率超过50%为严重程度。
处理对比
以DSA检查结果为基准进行对比,分析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及诊断准确性。DSA检查结果:4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里,存在血管闭塞2人,血管狭窄程度严重者19人,狭窄病变血管23根,烟雾病1人,椎基底动脉瘤2人;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血管闭塞3人,严重血管狭窄患者21人,狭窄病变血管有24根;1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颅内动脉瘤4人,动静脉畸形3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1人;6例脑出血患者中出现脑血管畸形2人;3例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中有烟雾病患者1人。磁共振血管造影结果:4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里,血管闭塞4人,血管狭窄程度严重者21人,狭窄病变血管25根,烟雾病1人,椎基底动脉瘤2人。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血管闭塞5人,严重血管狭窄患者23人,狭窄病变血管有26根。其余结果和DSA检查相同。
根据DSA和MRA检查结果对比可得在脑缺血疾病中MRA检查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7.1%,假阳性率为12.9%,准确率达90%以上。出血性脑血管病和其他病例中由于样本较少无法进行敏感性对比,但经分析可得MRA对诊断动静脉畸形和烟雾病阳性率较高。
2 讨论
当前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利用人体内固有的H离子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共振现象,聚集能量后释放MR信号,将其采集并作为成像源,经计算机辅助处理,形成人体MR图像。该项检查避免电离辐射的损伤,可进行横、冠、矢、斜面多方位成像,可清楚显示解剖细节,对组织细微病例变化的敏锐度高,组织间对比度优于CT,无骨骼伪影出现。适应证包括脑血管性疾病,如梗死、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通过本次试验可看出在对脑缺血疾病的诊断中存在一定假阳性率,即可能放大组织病变程度。原因有三:一是受液体层状流动作用,血管部位反馈信号强度不同,一般边缘信号较中间弱,这样经处理后显示的血管成像会较单层显示的血管窄,超出反馈范围的血管远端会出现假性狭窄;二是紊流导致质子群散相严重,反馈信号变弱,处理后会出现放大血管狭窄程度的现象;三是同一扫描叠块内,血管因叠加会影响目标血管的成像,而且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多发性脑梗由于远端动脉内血流阻力过高使得饱和作用加剧,动脉分支显影减少,有些病例经MRA检查显示为完全阻塞,但DSA检查却为严重血管狭窄。虽然MRA对对诊断动静脉畸形和烟雾病阳性率较高,但对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误诊率。有研究表明,每位病人最少诊断出一个动脉瘤的敏感性为71%-100%,而检测所有动脉瘤的敏感性为72%-98%,特异性为78%-100%。尤其是直径不超过1cm的颅内动脉瘤MRA无法判别的概率较高。其原因有二,第一,饱和效应影响大。第二,判别力不足。但MRA对已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判别有优越性,和MRI检查结果加以分析对比能够清楚得知病变部位、组织范围和破裂后的生理性改变。动静脉畸形的诊断,MRA检查能清晰表明畸形程度和血管位置,但由于3D-TOF法受饱和作用影响,引流静脉不能全部显示。
3 结语
DSA不失为检查脑血管病的最佳标准,但在某些疾病诊断方面表现出片面性。比如在脑缺血性疾病造影中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准确度不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时,出现继发血栓时脑血管造影无法准确显示。DSA无法呈现病变部位和周围细微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当患者无法适应造影剂和插管时,DSA无法进行。如此,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弥补其不足,将二者检查结果结合分析,效果最佳。
参考文献
[1]郝旭.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应用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20(33).
[2]田振贞.头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健康必读,2018(10).
作者简介:高艳艳(1981-),女,河南禹州,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医院影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