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晨茜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53007
在这个对碎片化信息置若罔闻的时代,真相总是来得过于曲折。上午好心好意地在朋友间散布一条“最新消息”,下午就怒删朋友圈并自我辟谣。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失去对客观现实的理性思考,走向盲目与偏激。由此,我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是真相,我们离真相到底有多远。
袁隆平院士的病情及逝世本是一条举国悲痛的严肃新闻,是全国人民都守在屏幕前的心悬一线,却因个别媒体的不实报道引起公众的不满,由此引发一场令人心痛又愤慨的悲剧与闹剧。此次闹剧由始作俑者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开头,先是在尚未了解事件全貌之时,将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新闻信息公之于众,使各大平台、朋友圈相继在清晨挂起了一阵缅怀逝者的旋风,各大媒体纷纷争相转载,网友们在悲痛万分的同时抒发对袁老的缅怀:你拯救了世界上数十亿的人,你将永远被铭记!然而,数时后被证实这仅仅是一条“乌龙新闻”,袁隆平先生并没有去世,只是身体不适仍处于治疗阶段,全网愤怒。朋友圈陷入了辟谣阶段,人们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调侃今天早晨的谣言,昔日的朋友圈又恢复回了以往的岁月静好,直到下午真正的逝世信息被国家证实。在这一场充满冲突的闹剧中,理性与感性难分伯仲。值得反思的是,一些主流媒体为了争夺数据时代的经济指标,把实际情况整个抛之于脑后,争抢报道,却忘记了新闻的初衷。这些行为不仅是对袁隆平院士的不尊重,更是让公众感到失望,与此同时也严重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
此次袁隆平先生的事件为新闻界敲响了警钟,也上演了一场几乎教科书式的新闻反转课:恪守专业主义,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假新闻事件屡见不鲜,我们已不再为它们感到陌生,但值得沉思的是,这些被异化的以假乱真事件,是该被公众原谅的吗?这些情绪化的偏激与冲动是否真正地合乎情理?对此,学者蓝江在《后真相时代意味着客观性的终结吗》一文中无不担忧地表示:“在今天,更容易影响人的行为决策的不再是客观事实,而是内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们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断数据基础上做出决定,而是转向内心中的立场和情感。这是一个立场先于真相的时代,也就是被媒体高呼的“后真相”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立场为王,情感则是加速带,而后才是清醒过后被理智所引咎出现的所谓真相。这个时代的核心内涵就是真相变得不再是第一重要,人们将整个事件的第一性寓于情感之中,而将客观事实做为第二性的选择和判断。既然如此,顾客是上帝,点击量就是多数媒体的第一追求,所以,绝大多数新闻媒体会根据用户的趋向放弃对真相的第一追求,转向了对人们情感的感染力和信念影响力的一系列新闻的追求,新闻真实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事件频发,对于感性源头,我们表示理解,但站在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上,我们仍不认同。因此,就如何突破现有的困境和壁垒,走出“后真相”时代,造就一个真实性的世界,越来愈多的人埋下了思考的种子。
首先,坚守新闻专业主义,这要求媒体在新闻生产中坚守正确的价值理念,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流量固然重要,点击率是媒体不断激发创造源泉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流量也是一把双刃剑,只抓速度、摒弃道德的新闻看似抓人眼球,实则在带来便利的同时造成无数中伤,理智过后被大众所愤怒与唾弃。在追求金钱指标、流量与大众舆论的同时守好职业道德底线则是新闻媒体的第一要义,在争取新闻时效性的同时不能牺牲新闻的真实性,更不能罔顾基本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伦理则是新闻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从根源上防范虚假新闻的传播,是每一个为党和国家服务的社会组织应尽的责任,绝不能摒弃。
其二,及时设置议程,增强受众黏性。可以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根据平台的不同特征,设置成适应平台不同模式的相关议题,并进行解读,以此瞻顾好受众需求,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拉回各媒体离散受众打回手枪的同时,也一并做好客观权威的新闻报道,增强广大群众对新闻的接受度与趣味性,增强受众黏性。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决定大家怎么想,但可以决定大家想什么,通过提供真实度高且人们感兴趣的的信息和相关议题可以有效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以及他们讨论的先后顺序,从而扭转媒体在舆论中的被动地位。
其三,建立相关事实核查制度与核查组织,增强把关力度,做好后真相时代的“把关人”。该真的假不了,该假的真不了。建立专业团队对每一则即将展示在公众面前的新闻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与侦察,这不仅是对新闻真实性的尊重,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尽职尽责。事实和所谓真相能顺利通过把关人的层层关卡进入受众的眼帘,甚至经得起公众的推敲和检验,不仅使受众对新闻可信性长舒一口气,更能使他们更加理智清醒地看待整个事件的发展,从而决定了事件后续的发酵和进程,促使全社会向一个积极的、不再盲目的进程迈步。这是新闻业界对社会进程的贡献,也是人民对社会热点参与度高的前提与保障。因此,信息核查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枢系统使整个研发递进过程得以完美有效地运转。
最后,提升全民媒介素养。在当下的后真相时代,仅仅依靠新闻媒体工作者提升专业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全民媒介素养。人人都是把关人,人人都是倡导者。让民众与新闻工作者共同担任“把关人”的角色,在保证民众享有充分话语权的同时也能够使新闻业增添了一股更接地气的线人线索。从而逐渐制约后真相的蔓延,引领整个社会走向风清气正的网络新时代。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但在层层回笼中必然不能使真相从我们身边缺失。公众有公众的责任,个人有个人的选择,在各种不同的声音中所得到的一个大致的交集,就是一个相对的真相,我们纵然无法用肉眼看到一个纯纯粹粹的真相,但这仍不影响每个人都有其值得坚守的价值和底线。去伪存真,剔除谬误后,我们离真相恐怕不会那么远。